笔趣阁 > 中华世纪谈 > 181,宋魏之战

181,宋魏之战

    公元424年——450年文帝勤于内政,国内大治,称元嘉之治。文帝第一次北伐失败。

    刘义隆即位后,谦逊地表示自己不熟悉政务,请徐羡之等人继续辅政。

    第二年,徐羡之等人主动提出让刘义隆亲政。他们相信刘义隆念在他们有拥立之功的份上不会对他们不利。再说即便守丧三年也到期了,他们没有理由不让刘义隆亲政。

    刘义隆接管政权之后安排自己的亲信和亲属进朝就职,帮他控制朝廷,尤其是帮他控制住军队。

    一切准备停当,他下令缉拿当年发动政变的几个主谋,徐羡之、谢晦、傅亮。

    他没有追究檀道济的责任。因为据他了解,檀道济其实是反对废帝的,但是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已经做出决定,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他只能保留意见无条件执行常委会决议。对于刺杀刘义符、刘义真一事,他既不知情,更没有参与。

    另外,刘义隆要想杀徐羡之等人为俩哥哥报仇,必须取得檀道济的支持。檀道济不仅手握军权,还在军中、朝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刘义隆要想除掉同样拥有军权的谢晦,必须依靠檀道济。

    徐羡之、傅亮没有军权,一纸诏书就解决掉了。傅亮乖乖就戮。徐羡之上吊自杀。谢晦是封疆大吏,举兵反叛。

    刘义隆于是派檀道济率军讨伐谢晦。

    谢晦本是刘裕的幕僚。刘裕北伐时他在一旁出谋划策,出十计能被刘裕采用九计。不过他的那些计策都是檀道济一班将领去贯彻执行的,他自己从来没带过兵。

    谢晦率领两万军队主动迎战檀道济。事先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但他没有带兵经验,不知道怎么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约束将士令行禁止。

    两军对垒。谢晦的部将一看檀道济来了,不敢出战,找各种理由拖延执行谢晦的军令。谢晦的作战计划全白瞎了。

    檀道济准备停当后从容发起进攻,一举击溃谢晦的军队。谢晦战败被俘。刘义隆下令将其灭族。无广告网am~w~w.

    谢晦善谋,檀道济善战,原本是一对很好的搭档,却在内战中互相为敌,拼得你死我活。南朝,包括东晋和之后各朝,不断的内乱消耗了太多实力。否则,汉人政权早就把北方胡国尽数灭了。

    刘义隆突施辣手一举解决了权臣问题,完全控制了朝政。之后他开始整顿吏治。他知道政治清明才能使社会安定。

    他经常派人下到地方检查官员的工作,了解存在的社会问题和百姓疾苦,探讨施政的得失。他身体力行倡导节俭,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他提高了服役年龄门槛以减轻百姓的劳役,鼓励百姓从事农桑。他还定期亲自去监狱审案,防止冤假错案。

    刘义隆以“劝学、兴农、招贤”三管齐下治国安邦,效果明显。他在位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人称“元嘉之治”,是刘宋最好的时光。

    元嘉是刘义隆的年号。

    北方胡国一直混战不休。

    西秦趁南凉倾国而出西征青海的机会,把南凉的老窝抄了。无家可归的南凉王只得投降了西秦。

    北凉一度分裂出一个西凉。西凉由陇西大族李氏建立。李氏自称是汉朝李广的后人。唐朝皇室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人。西凉趁北凉东征西秦的机会,出兵去抄北凉的老窝。没想到中了人家引蛇出洞之计,被打了埋伏,西凉兵败国亡。

    北凉联合吐谷[yù]浑(青海高原的鲜卑人)再战西秦。西秦不敌,举国东迁,半路被胡夏截杀,兵败国亡。西秦故土被吐谷浑人占领。

    相似一幕也发生在胡夏身上。赫连勃勃死后,胡夏爆发夺位内乱。北魏趁机进攻胡夏。拓跋焘使用诱兵之计歼灭了夏军主力。胡夏残余仓皇西迁,结果在黄河边被吐谷浑人截杀。 m..coma

    两西一夏灭亡后,北方只剩下清一色的“北”字辈:北魏、北凉、北燕。北魏据有整个黄河流域,实力最强。北凉和北燕偏居一隅苟延残喘。

    南朝刘宋据有整个长江流域,实力不亚于北魏,与北魏南北对峙。

    刘宋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恢复了一些国力。刘义隆决定出兵北伐,收复洛阳。

    430年,刘义隆派大将到彦之率领五万水军北伐河南。

    到彦之是他的旧部,在荆州时就一直跟着他,深得他的信任和倚重。

    宋军舰队从淮河取道泗水进入黄河。泗水因为天旱水浅,时不时得下来拖行,整修河道,宋军一天只能行进十里,走了三个月才进入黄河。

    宋军进攻碻磝(山东聊城茌平县黄河渡口)。魏军弃城逃走。再攻滑台。魏军又撤兵北上。随后洛阳、虎牢的守军全撤了。宋军兵不血刃便收回失土。

    到彦之大喜,向朝廷报捷。

    当时已到秋天。

    到彦之以为魏军怕了自己,有了轻敌思想,没有加紧战备。

    实际上魏军只是不愿在热天作战而已。北方胡人怕热不怕冷。拓跋焘主动把河南的军队撤回黄河北岸,想等天气凉爽之后再发起反攻,并且顺势南下进攻淮河。

    冬天来临之后,魏军大举南下,猛攻洛阳。洛阳城墙年久失修,没有粮食储备,没办法坚守。宋军守将受到攻击便弃城而逃。

    洛阳一丢,虎牢便成为孤岛,很快也被魏军攻克。

    到彦之没想到魏军会反攻,见魏军来势很猛,吓破了胆,匆忙下令撤退。部将劝他把部队拉到滑台继续作战。到彦之借口眼病复发,疼痛难忍,无法指挥作战,坚持撤退。

    黄河防线已经失守,到彦之下令烧掉舰船,步行逃回彭城。大批装备物资也因此被烧掉或抛弃。士兵们连盔甲武器都扔了。武库为之一空。

    刘义隆大怒,将到彦之免职下狱。

    滑台守军仍在坚守。刘义隆派檀道济率军速去救援。

    檀道济率军行至寿张(山东泰安东平县西南)遭遇南下的魏军。檀道济将其击败,然后攻击前进一路向北。“二十余日间,前后与魏三十余战,道济多捷”。但是檀道济疏忽了后防,被魏军骑兵偷袭烧了粮草。檀道济没了粮草没法再战,只能退兵。

    滑台坚守数月,终被魏军攻克。一万多宋军被魏军俘虏。

    河南之地得而复失。

    北伐受挫后的刘义隆暂时收起“封狼居胥”之心,把精力转回内政上面,继续休养生息恢复国力以图再战。

    在此期间发生三次谋反案,牵扯到三位名人。

    第一位是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玩水,经常带一帮人野游。那时候的人不兴旅游。当地人见到一帮人挎着刀在深山老林里转悠,以为是强盗,报告了官府。官府抓到他们一看是谢灵运。谢灵运是公务人员,官职是内史,负责王侯封地的内政,相当于市长。他的上司知道后很生气,认为谢灵运不务正业,派人去逮捕他,要治他的罪。谢灵运武力拘捕,把来抓他的人杀了。这事就闹大了。他被抓住后要砍头,但是刘义隆爱惜他的文才,改判他流放。没想到他到了流放地,有人告他私买武器意图谋反。刘义隆下令将谢灵运斩首。

    另一位名人是名将檀道济。刘义隆重用檀道济又不放心檀道济,一直对他暗中提防。他得了一场重病,以为自己要死了,担心檀道济手握兵权将来对自己的后人不利,毕竟檀道济有废立皇帝的前科,下令杀掉檀道济。他给檀道济安的罪名也是意图谋反。檀道济临刑前哀叹: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从此刘宋再没有能战之将。北魏闻之大喜,说:宋国再没有我们忌惮的人了。

    第三位是著名的史学家范晔。范晔是《后汉书》的作者。因为刘义隆重病,有人策划让刘义隆弟弟刘义康继位。这事刘义康本人并不知道,但事发还是牵扯到他。刘义隆将他赶出京城。支持刘义康的人暗中串联准备发动政变拥立刘义康,但还没举事就被人告发。结果参与密谋的人全被杀了,其中就有范晔。范晔当时掌管禁军,手握兵权,被人拉入伙。范晔死时《后汉书》还没写完,是后人帮他补齐的。

    前两起谋反属于莫须有。但后一起是实实在在的谋反。

    北魏在此期间统一了北方。

    432年,魏军大举进攻北燕。北燕不敌,逃往高句丽。

    439年,北魏再攻北凉。北凉不敌,投降北魏。

    至此,北魏将北方的半壁江山都收入囊中。北魏和刘宋南北对峙。130年的“五胡十六国”时期由此结束。150年的南北朝时期正式开始了。

    南朝和北朝就象罐子里的两只蟋蟀,都把这个罐子认作自己领地,视对方为必除之而后快的异类。它们怒目而视,互相对峙,时不时撕咬在一起。但是势均力敌,谁也无法彻底制服对方,只得在打得精疲力竭之后重新回到对峙状态,养精蓄锐,以利下战。

    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广大区域是南北两国的缓冲区、比武场。北朝南征时最远打到长江,南朝北伐时最远打到黄河。通常情况下则以淮河为界,互相对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