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27章 过去和未来

第27章 过去和未来

    王瑾接着说:“即便如此,我军还是不计前嫌,得知绥德发生了饥民抢米之后,赶来镇暴平乱。经查实,此次饥民抢米年,乃是由于米行东人宋茂德囤积居奇,劣绅赵百灵、欧阳青松,胥吏于虚、黄布腊,团头于予玉,奸商王富贵等人挑拨所致,现已将这些人全部正法。”王瑾的话也是半真半假,他说的这几个人除了宋茂德之外全都和抢米没什么关系,攻打绥德之前,田见秀、袁宗第拟了一个城内不法大户的名单,其中有的已经被饥民杀了,有的跑了,剩下这六个就做了替罪羊,至于有没有冤杀的,那就要看田见秀和袁宗第的人品了。王瑾还故意隐瞒了袁宗第的兵变刺激饥民这一段,不过袁宗第也确实没有故意去煽动饥民,王瑾也没打算和他计较,攻打城市的时候有人趁机抢掠,可以说是这个年代的自然规律,闯营总不能因为这个就不打仗了,只能尽力减小损害。

    与会之人都很奇怪,这些流寇进了城,不要银子,不要粮食,不要女人,却扯这些闲蛋,不知要干什么。不料王瑾接下来的话更惊人:“昨晚绥德百姓很是受了一番苦,各家有人被杀的,房子被烧的,抚恤十两银子,被抢了财物的,受了伤的,也给五两。德善记门前已经清理出来了,正在发米,保甲们先散了吧,回去告诉百姓们来领米,每人只准领一次。”

    此言一出,更是全场皆惊,流寇要发钱发粮?其实也没什么不好理解的,绥德是个州城,又在水路岔口,比米脂富庶得多,闯营昨晚抄了十几家大户,还有很多已经逃走的官员的宅院,缴获的财物不计其数,但是此时的闯军人数太少,他们的牲畜和车辆更是有限的,能带走的粮食当然也是有限的,多余的粮食不发给穷人,难道一把火烧了吗?经常有人用“饥则寇略,饱则弃余”来攻击农民军,却不动脑子想想,不弃余的话,难道要每人背着一百斤粮食去打仗吗?至于银钱,陕西遍地荒旱,带着那么多银子上路也买不到吃的,还不如发掉一部分收买人心。早晚有一天,陕北会成为闯军的大本营,做这种事不会有坏处。

    钱粮的分发过程自然是混乱的,有冒领的,有排队时打架斗殴的,被抄大户的桌椅、锅灶等闯营不要的粗笨家什也被哄抢一空。闯营这样还是好的,一般的反王连多余的粮食都是随手抛弃,任由饥民哄抢。王瑾对剩下的绅商又宣讲了一番“闯军不杀人,不放火,不奸淫,不杀牛”,虽然知道这些老爷们肯定不信,但是该做的工作还要做。不过让他们一分钱不出也是不行的,太过宽仁反而会让人轻看了,王瑾让他们提供一批蔬菜和肉食,改善闯营今天的伙食,大户们见只花这么一点钱就可以过关,自然无有不允。有城门口悬挂的一排人头威慑,又有这一番装模作样的假客气,下次闯营再从绥德过,只要外表看上去不是毫无战斗力的溃军,城内的士绅大户就不太可能再选择抵抗,而是会更倾向于拿出一些钱粮酒肉犒军,花钱买平安。有的大户甚至觉得流寇还不错,若是官军来剿灭这些饥民,还不知要如何狮子大开口呢。

    至于饥民们,他们中有很多在昨晚的暴动中表现得相当凶暴,不仅袭击那些欺压过他们的恶霸、劣绅,也无差别地抢掠甚至杀害和他们一样的穷人,不过现在也没法甄别了。李自成的意思是将所有愿意走的人全部收编,他不可能追究每个人在加入队伍之前都干过什么,那样就没有几个人来当兵了,只要将来接受纪律约束就是了。王瑾也不反对,他看这些饥民被驱赶着前进的样子,仿佛就像在另一个时空看过的丧尸电影一样,这些人已经几乎没有了自己的意识,完全是被生物的本能支配着行动。昨天晚上平定城内的时候,王瑾杀掉了一些不顾阻拦疯狂奔突的饥民,他没有感到怜悯,但是对于饥民杀人放火的行为,王瑾也并无仇恨。他也没兴趣追究每个人的过去,这是一个把人变成鬼的世界,如果他自己快要饿死了,他也未见会在抢劫的时候顾得上被抢者是否无辜。他更关心这些人将来会变成什么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可能活不过一年,但是也许有一些,会在未来将要发生的那场真正的战争中起到他们的作用。

    就算是饥民,在有了饭吃之后也不见得肯造反,很多人来自周边几县的乡村,拿了粮食便成群结队地走了,但是也有很多人早就已经无家可归了,过去半盗窃半乞讨也就罢了,现在拿了粮食,一出城门就会被人劫杀。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在家乡还有个破屋子,却没有亲人或者没有谋生的手段,也宁愿冒险造反。最终,这些流民有三百多人加入了闯营。

    比较难办的是,这三百人中有四十多人是老幼妇孺,在逃荒的过程中,身体比较弱的人都会很快死去,所以流民中男性青壮年的比例奇高,不过毕竟还是会有一些妇女儿童存在。

    很多人反对带着他们,认为打起仗来这些人都是累赘。不过李自成认为应该带上他们,一是因为把他们扔下和直接杀了他们也没多大分别,二是因为女人孩子也有他们的作用。能活到现在的人肯定身体素质过硬,就算是女人和孩子,吃几顿饱饭之后也能跟上行军速度。军中总得要人洗衣做饭,半大孩子也能做很多事,几年之后就会成为最好的战士,而且这些由闯营一手培养起来的孩子是最忠诚的。李自成会设立孩儿营的事情,王瑾是早就知道的,只是没想到他这么早就有这样的想法,他的这套理论,倒有点像另一个时空的一伙髡贼。所以之后李自成提出要收张双喜做义子,要他改名李双喜的时候,王瑾更加丝毫不觉得奇怪。收义子是明末武人的通习,明朝军人地位低下,结婚很困难,沙场凶险,保不齐哪天就要送命,所以往往倾向于收养子来继承香火。很多明末有名的将领都是义子出身,如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李双喜、李来亨、李元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王辅臣、祖可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