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漫话宋朝 > 第四章 转折点

第四章 转折点

    【双龙会】

    赵匡胤踏上了北归的路,这时他离家已经两年,他还真有些想家了,可是不能回去。“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已经出来了,不混出点名堂,我绝不回去!赵匡胤在心里暗暗发誓。

    然而他所不知道的是,他离开开封不久,那里又一次发生了兵变。

    乾祐元年(948年)正月,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刚刚做了一年皇帝就突然病死了,他18岁的次子刘承佑继位,刘承佑屁股还没坐热,手下的河中护国节度使李守贞随即起兵谋反,刚建立的王朝又再次面临兵变危机。刚继位的新皇帝刘承佑也即刻面临被赶下台的危险。

    他随即做出反应,马上派兵去平叛,当时国内最有能力平定叛乱的人郭威(特别记住这个人)去,可是刘承佑却没有派他去,可能是怕他也趁机领兵谋反,毕竟当时出兵将领走到半路突然临阵倒戈的事情也不少见。更何况当时郭威可是枢密使(那个时候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手握重兵。为了安全起见,刘承佑只是命令手下的三个名不见经传的新将领带兵去征讨,结果可想而知。

    这三个人领兵跟叛军从三月份一直打到七月份,最后僵在那了,而时局势随之更加不安,因为其他节度使(尤其是凤翔节度使王景崇、永兴军节度使赵思绾)也在观望中蠢蠢欲动,刘承佑如果不赶紧解决掉叛乱,那么随之而来的可能是更多的趁乱夺权、自立为王的危险。最后刘承佑没法,只得启用枢密使郭威前去平叛。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从小失孤,后应募从军,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朝代,因拥立刘知远在太原称帝,成为后汉开国功臣,官至枢密使。后废汉隐帝,建立后周,他的兵变经历给赵匡胤极大的启示,是改变赵匡胤命运的重要人物之一。

    郭威得到命令后,二话不说,就带兵出征了。在行军路上,郭威突然接到手下报告,说有一个自称是禁军护圣都指挥使赵弘殷儿子的年轻人要见他。

    郭威一听,赵弘殷?不熟悉,但是护圣都指挥使的儿子来投军了,倒是可以见见。他随即让手下将那个人叫上来,很快那个年轻人就出现在了郭威面前。

    郭威居高临下地打量了一下那个年轻人,只见他容貌雄伟,沉着冷静,目光坚毅,丝毫没有那种官宦子女的轻佻与傲慢。然后郭威就对这个年轻人的身份进行了确认,这个年轻人将自己这两年来的经历大致跟郭威说了一遍,并表示自己不打算靠父母(主要还是父亲),想通过自己打拼出自己的事业。

    郭威听后欣赏地点点头,就试探性地问他想要什么样的职位。这个年轻人听后心中一顿,在这之前,他已经在从北到南、从南到北辗转折腾两年了,这两年的饱经风霜、人情冷暖早已经消去了他当初的稚嫩和骄傲,使得他更加理性、务实,更加有自知之明。

    所以他给了郭威一个出乎预料的回答:我只想当一名士兵,希望郭公成全!

    郭威听后,终于满意地微笑了,立即同意了他的要求。从此这个年轻人成了一名士兵,并很快被郭威看重,成为郭威的亲兵。

    谁也没有料到,这是一段传奇的开始。这个青年以此为契机,一步一个脚印,最终登上顶峰,攫取最后的皇冠,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奇。

    这个年轻人就是——赵匡胤!

    估计郭威和赵匡胤都想不到,他们的这次会面,将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传奇——因为这个次会面的两个人,都开创了自己最辉煌的事业——建立一个王朝,并且登当了历史的最高峰——成为了开国皇帝。最为传奇的是,两人的皇帝之路都极其神似——兵变加“被迫”上任。

    因此我们可以将这次会面比作“双龙会”!

    就这样,赵匡胤的军人生涯从此开始,他的转折,他的辉煌,他的传奇也从此开始!

    历史将证明,他人生的前二十多年并不怎么出彩,但是他此后的人生便堪称传奇了!

    【第一仗】

    乾祐元年(948年)八月,赵匡胤跟着郭威军队到达了叛军李守贞所在地——河中城,刘承佑三月份就派遣的三个将领白文珂、郭从义、常思己经把叛军李守贞等人击败,迫使他退守河中城。但是一时间没法攻破城池,所以形成了两军对峙局面。

    随着赵匡胤等人的到来,河中城下早已军营林立、战云密布的场面更点添几分热闹了。

    郭威率领大军到了之后,所有人都以为马上是一场恶战,然而令所有人(尤其是先到的那三个将领)都感到意外的是郭威并没有直接下令攻城,而是调动周围县的百姓过来,在城池周围筑寨、筑堡垒。

    郭威命令一出,全军一片哗然,现在河中城的叛军早已经是瓮中之鳖,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把叛军一举拿下,筑寨是干什么?

    赵匡胤也很纳闷,按照常理,通常攻城不下,一旦援军一到,就应该是全力进攻才对啊,不攻城却筑寨、筑堡垒干什么?

    当然赵匡胤同学别急,你会在郭威的这次攻城中学习到很多经验的。

    士兵们虽然纳闷,但军令已下,他也只好跟着去监工、去帮忙了。很快城池周围的营寨以及堡垒就筑成了。郭威就命令他们住进营寨里,他们本以为接下来会继续有什么新命令,然而没有了,日子就这么紧张而平静过着。

    赵匡胤以为郭威是打算困死里面的守军呢,突然一天夜里,久困城中叛军李守贞突然率军出击,把新建在自己城池外的堡垒摧毁,然后才撤退回城。

    等赵匡胤他们回过神来,准备集结军队进攻的时候,敌人已经不见了,他们面前留下的只是断壁残垣的堡垒。赵匡胤和其他士兵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但是更让他们不知所措的是郭威的第二道命令——重新筑垒!这回别说其他士兵想不通,赵匡胤也想不通了,大哥,这是唱的哪一出啊!

    然而没办法,命令还是要执行的,他们只得重新筑起被城内士兵毁坏的堡垒。可是紧跟着怪事又发生了,他们第二次刚筑好的堡垒在夜里又被城里李守贞带领的“强拆队”给拆掉了,可他们的领导郭威觉得这样很好玩的似的,又让他们将刚被摧毁的堡垒重新筑起,紧接着“强拆队”又一次出来,把刚筑好的堡垒摧毁。

    郭威命令他们又筑起,李守贞带领的“强拆队”又出来摧毁,双方领导大有一副你信不信我围你的房,你信不信我拆你的墙!

    而且城内的“强拆队”似乎比城外的“施工队”还积极,以前是等到堡垒建筑完成才出来捣毁,到后来是城外的“施工队”还没建完,城内的“强拆队”就冲出来了,最后你来我往的这样折腾了将近一年!搞得双方都感觉这是在闹着玩,而不是在打仗了。

    只是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每次城中“强拆队”出来拆完返回的时候,都会被“施工队”强行丢下那么几具尸体。

    等到“施工队”领导郭威发觉城中的“强拆队”拆堡垒的速度赶不上城外“施工队”筑堡垒的速度的时候,他终于下达了士兵们期待已久的第三条命令——攻城!

    全体士兵带着对城里“强拆队”憋了很久的怒火和怨气冲向城里,就这样河中城很快被攻破,叛军李守贞也带领全家集体自焚而死。

    叛军就这样被平定了,消息一传开,其他蠢蠢欲动的叛军也就老实了,毕竟还是“施工队”领导水平高啊。

    在这围城的一年中,我相信赵匡胤同学一定在旁边偷偷学艺,而且有很大收获的,比如说与其让士兵去主动攻城,消耗对方,也消耗自己,倒不如逼迫对方出城,而自己坐以待毙;比如说如何做领导,如何面对质疑而坚持自己;比如说攻城不是目的,杀戮不是最终办法,最重要的是让敌人屈服!

    当然,这次出征中,他最大的收获并不在这里,而是结识了一个跟他一样具有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的年青人。

    这个人对于他以后的人生将起极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