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漫话宋朝 > 第三章 外出谋生

第三章 外出谋生

    契丹攻破都城之后,赵匡胤一家虽然再次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无人员伤亡,但是问题也出现了,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失业了,他家里经济开始变得捉襟见肘起来。

    这个时候的赵匡胤已经21岁了,尽管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他一直过着相对宽裕的中层干部少爷生活,但是此时此刻,他实在找不到任何理由继续待在家里,继续充当二世主。

    他得出去找工作,不管出去前景怎么样,但是总可以带出去一张嘴,搞不好还可以给家里邮寄点钱,解决一下眼前暂时困境,也是好的。这就跟我们现在大多数小康之家突然中道落寞有点类似。

    尽管在正史、笔记、小说的记载里,都把赵匡胤的这次出走描写成是他为了追求个人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才要外出闯荡江湖的,更有很多演义、戏曲夸张地说他不忍心看到五代十国时兵祸连连,生灵涂碳,他才不得已离开慈母妻儿,带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伟大抱负,去拯救天下苍生于水火的。

    但是从前面的史实记录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当时赵匡胤离家出走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外出谋生而已。

    但是话说回来,谁知道外出谋生就不能展现雄心壮志,追求自己的伟大抱负了呢?而且历史和现实的无数案例和事实证明,无数的伟人,他们的伟大事业都是从这不起眼的眼前实际开始的!

    经过一番思考之后,赵匡胤决定出去找活干,他的父母也是支持他的,父亲赵弘殷给他推荐了自己的几个同僚,让他去那里碰碰运气。他的母亲杜夫人(现在还不是杜太后)肯定也嘱咐了他许多话。

    比如出去要好好跟人相处啊,不能像在家里面一样任性啊,在外面要懂得照顾好自己啊之类的话儿,跟我们今天大多数从母亲对自己来未曾出过远门的子女别前的嘱咐也应该是差不多的。

    就要离开了,生平第一次离家远行,赵匡胤的心情是比较忐忑的,但是我相信他跟我们现在所有的小康之家的子女一样,除了希望能带出去一张嘴,也希望混出点名堂出来,毕竟此时我们的赵匡胤已经是一个身材魁梧、相貌堂堂的小伙儿了。

    他还身兼不少技能呢,比如说骑马射箭啊(这在当时是一项重要技能的),而且长相不错,为人豪爽大方,还念过几年私塾,可以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文武兼备人才了,加上我爹也是中层军事干部啊,而且是当时最高军队——禁军的中层干部,用现在的话说我(赵匡胤)就是“军二代”了,你们那些什么“官二代”、“富二代”算什么!

    就我这条件和水平,出去找工作,那还是个事儿么!就这样,赵匡胤决定出外闯荡一番,可是往哪里去呢,北方正直战乱,想要找一个比较稳妥安全的工作就只有去南方了,而且南边有几个他父亲的朋友担任地方官职,就这么决定了,往南!

    第一站:复州

    但是第一站去哪里呢,父亲给他介绍了当时的几个同僚,赵匡胤仔细查看了一下,先去找官儿比较大的吧,毕竟那里发展前景比较好!

    后汉乾佑年间的某一天,复州防御使王彦超的府上来了一个不速之客。虽然他从未见过这个不速之客,却和他的父亲、自己的老同事赵弘殷有些交情。

    既然是故人之子拜访,于情于理,王彦超自然是要见一面的。这个时候,赵匡胤应该也在门外等急了,毕竟第一次,信心满满,期待满满的。

    让赵匡胤感到宽慰的是,这位世叔对自己的态度还算热情,接待也比较周到,每天好酒好肉招待伺候着。这让赵匡胤十分感动,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小小要求:那就是希望在王彦超的手下谋一份差事。

    这并不是一个过分的要求,在赵匡胤看来,这位父亲同僚是一州军政长官,在这一亩三分地说话算数的人物。再说自己是出力找工作,并非是来白吃白喝的,加上父亲当年的交情,王彦超总会给这个面子的。

    然而结果却令他出乎意料,赵匡胤得到王彦超几天的精心款待后,精于世故的王彦超送给了赵匡胤一些路费,虽然临分手前不免客套叮咛一番,说什么“贤侄你前途光明,天资聪颖,在自己这个小地方实在屈才,难有作为,年轻人正值奋斗之际,只要你继续努力,我相信前面会有更广阔的天地等着你去开创你的事业的”等等之类话。

    赵匡胤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也是个懂得人情世故的人,自然明白王彦超的心理,对方是不愿意接纳自己。他没有再强人所难,更没有低声下气地乞求,他向王彦超表示感谢后,便离开了复州(这件事对赵匡胤挫伤挺深的,因为十年多之后赵匡胤当了皇帝,王彦超是节度使,两个人的地位发生了颠倒,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在皇家作坊举办了一次酒会,在酒宴会上还特地追问王彦超当时为什么不收留他)。

    当然,对王彦超来说,他绝对预料不到的,自己用来婉言拒绝赵匡胤的那些“奉承话”,居然误打误撞的成了真,而且在十几年之后挽救了自己的性命。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始终念念不忘这段不尽人意的往事。一次,赵匡胤与王彦超设宴围猎,在酒酣时道:“联昔日来复州投卿,卿因何不纳?”

    王彦超听了立即降阶顿首道:“浅水岂能藏神龙耶,当日陛下不留滞于小郡实乃天意也!”宋太祖听完哈哈大笑,也就不再追究过去之事,要不然王彦超可就要掉脑袋了。

    所以,莫欺少年穷真是一句至理名言,同时学会说一些场面客套奉承话,是多么重要啊!

    第一次求职失败,赵匡胤开始有些灰心丧气的了,毕竟这就像很多刚出校门的学生一样,意气风发,自信满满,却遭了当头一棒:你小子醒醒,这是社会不是学校,也不是你家!

    这对于赵匡胤这种常年在父母关照下的二代,心里挫伤肯定不小的,不过此刻的赵匡胤还是可以自我安慰的说“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他随即告别了王彦超,怀里揣着王彦超送给的十贯钱离开复州另找出路。

    第二站:随州。

    赵匡胤很快就来到他寻找工作的第二站——随州。随州的刺史叫董宗本,也是他父亲赵弘殷的好友,去大公司(防御使)不成,那么去小公司总(刺史)该可以了吧,赵匡胤想。

    果不其然,董宗本收留了赵匡胤,赵匡胤于是找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不知道什么职位,但是应该不高),他从此满怀希望的,准备放手大干,大展宏图了。但是董宗本有一个儿子叫董遵诲,当时在董宗本帐下当一个牙校。虽说牙校(在宋代属于低级武将),但这个牙校是刺史的公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董宗本让赵匡胤先跟着董遵诲,一开始的时候自然都是比较客套的,但彼此都是青年气盛之人,时间长了只要闹矛盾的,何况董遵诲当时是刺史儿子,自己的父亲是本地的最高长官,来这里的人都是奔着父亲来的,本着这种心态,对赵匡胤自然有一种盛气凌人优越感。

    有一次,董遵诲和赵匡胤在一起谈论兵法,毕竟在当时军营里,除了平时训练之余,谈谈兵法心得也是正常的嘛,但是赵匡胤发现他们谈着谈着就谈不下去了,原因是赵匡胤觉得董遵诲水平实在太次(也难怪,毕竟出生决定眼界啊),而董遵诲呢却认为是赵匡胤什么都不懂。

    最后争执不下,董遵诲理屈词穷之后拂袖而去,临走的时候肯定也说了一些风凉话,比如说我爹是刺史,我从小就熟读兵书,你懂个什么之类的话,两人就不欢而散了(不过后来事实证明,这两个年轻气盛的年轻人都是当时杰出的军事将领,尤其是赵匡胤,可以说是不出世的天才军事家)。

    赵匡胤当时就知道,这个地方不合适再呆不下去了,所以他只在董宗本手下干了半年,就离开了随州。

    离开董宗本之后,赵匡胤心里开始有些失意,甚至迷惘了,两个地方,都是父亲的同僚好友,一个是不愿意收留他,一个是根本就不合适他。接下来要去哪里,或者说还能去哪里?

    现在别说什么伟大志向、建功立业了,就连最基本的工作都让人郁闷,做点事情就那么难么?赵匡胤百思不解,他开始在心里挣扎,就像我们求职失败,工作不如意一样,空有一腔热血和雄心壮志,却找不到地方施展。

    郁闷的赵匡胤还在四处寻找工作,四处漂泊。有一天他面对初升的太阳,因为极度的苦闷令他文思大发,便想作一首诗排遣一下郁闷心情,顺便抒发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看到书上很多文化人都这么干,所以赵匡胤口吟一首诗:

    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山如火发;

    须臾走上天上来,赶却流星赶却月。

    诗做的怎么样暂且不说,反正是原创的,不像今天朋友圈发的那些正能量鸡汤文那么虚伪和自欺欺人。

    虽然此刻还是前途未卜,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不放弃,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甚至是我的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