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南明耻 > 第一章 京师败讯

第一章 京师败讯

    (有兴趣可以去晋和起看后面的章节,这里不知为什么很难调章节顺序)

    公元1645,南明弘光元年。

    四月,扬州。

    听着附近的惨叫声终于变小了,在地窖里连续藏了几天,已经开始分不清外面是白天黑夜的柳振民,终于费力地推开了挡在入口处的石碾,从地窖里面爬了出来。

    这是他自亲眼看着督师史可法在清军刀下殉国以来,第一次回到地面。

    外面此时正是白天,刚爬出地窖的柳振民被突如其来的强光刺得闭上了眼睛,又慢慢睁开,逐渐适应了屋里的光线。

    他猫着腰摸到了一扇已经被打坏的窗棂跟前,右手握着一把防身用的短小火铳,左手扶着窗台,抬起头,小心又瑟缩地向窗外看去。

    尽管心里早有准备,但抬起头的那一瞬间,他还是被惊呆了:虽然钻进地窖不过短短几日,但外面的情景已经变得难以用言语形容,仿佛换了个鬼蜮世界……

    ……

    柳振民跌跌撞撞,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横七竖八的扬州大街上,看着面目全非、遍地残骸的巷子和街道,听着远处传来,夹杂着各种口音的哀嚎和狂笑,心里已是翻江倒海。他很想呐喊,但又不敢发出一点声音,生怕招引远处的清军或已叛变的前明军过来,只能在心里反复默念道:

    “血!血!无辜百姓的血!把这人间都淹没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得着太平美满啊?败!败!稀里糊涂的败!从去年新皇登基到现在不过短短一年!怎么这江北的数十万大军就这么一败涂地了呢?”

    ————————————————————

    公元1644,大明崇祯十七年。

    四月十七,南京。

    “什么,陛下真的殉国了?!”

    “是,史大人!闯贼入城,陛下不愿受辱,已经在宫城北面的煤山,自缢殉国了!”

    “陛下!”

    众大臣闻言,纷纷扑倒在地,大声嚎哭起来,而刚才为首发问的正是大明王朝设立在南京的那套备用机构——“南京六部”的官员之首——兵部尚书史可法。

    而那位报信人,正是刚从北京逃出来的原大学士魏炤,他口中的“陛下”,便是明朝在北京的亡国之君崇祯;而那个被他们口口声声咒骂的“闯贼”,便是那大名鼎鼎的大顺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

    其实崇祯自尽、闯军进京这件事之前已有流言传来,但大家还不敢确信,如今终于坐实了,仍不啻于晴天霹雳,众人哭了好一阵,才慢慢止住了哭声,史可法擦了擦眼泪,更咽问道:

    “魏大人,陛下可有留下遗旨?”

    “有,陛下临终遗旨,说‘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现已传遍京城了!”

    那崇祯皇帝作为亡国之君,有一个特殊爱好,就是特别喜欢写罪己诏,所谓熟能生巧,临死这封的水平果然更上一层楼,达到了其毕生最高水平。

    鉴于他这会儿已经殡天了,以后恐怕也很难有机会超越自己了,而众官听了,更是感动不已,又一齐哭了起来,纷纷说道:

    “陛下果真是爱民啊!”

    此言一出,史可法哭的更凶,竟然猛地一头撞向了厅柱,一缕鲜血霎时透过官帽从他的额头流了下来。

    史可法的行为立刻在大厅中引发了一场混乱:看到他大有再撞一次柱子的架势,站在前面的高阶官员们赶紧七手八脚地想要从柱子旁边拉开他,但史可法气势太猛,死死抱着柱子不撒手,一连几个人同时上前,竟然全都拉不动他。

    而站在后面的中低阶官员们则因为上下有别,不敢贸然上前,只能发出大声的喧哗,大厅中顿时有了点当年荆轲刺秦王的架势,只是这次不是秦王绕柱,而是尚书撞柱。

    情急之下,史可法的副手——南京兵部侍郎吕大器——一边拼命拽着史可法,一边冲着大厅后排高声喊到:

    “柳主事,你快过来!你身量大,你快过来帮忙拉住他!”

    话音未落,便从最后一排的官员中闪出一位高个子的低阶官员,一路小跑着就到了大厅前面,匆忙作了个揖后,也顾不得上下尊卑,上前便去帮着拉史可法。但可能是史尚书为先帝殉节的志向一时太大,这位高个子官员加入后竟然还是拉不动他。

    众人见状,更加焦急,大厅里也更加喧闹,倒是这位高个子官员急中生智,先小心地向吕大器做了个向上抱的姿势,得到吕的首肯后,他便突然蹲下身来,从后面环抱住了史可法的腰身,仗着自己个子高,一用力直接把史尚书抱离了地面,使这位尚书大人无从借力,众人再一起使劲儿,这才把他从柱子旁拖了开来。

    史可法被拖离厅柱后,终于冷静了一些,也不扑腾了,于是那个高个子官员把他轻轻放到了一旁的地下(放椅子上怕他再撞椅子)。而吕大器等人则一边安抚史可法,一边招呼人找大夫来给他包扎,众官见了,这才放下心来,又接着号哭起来。本来已经稍微平静一些的史可法被他们这么一带,也不禁再次捶胸顿足,泪落如珠。

    而在这片号哭之中,刚才那位在混乱中抱起史可法的高个子官员,在混乱平息之后,又悄悄回到了人群最后面,他便是南京兵部职方司的六品主事——柳振民。此时他擦着头上的汗水,看着史可法头上的血水,一边随着大溜跟着号丧,一边想着众人刚才“陛下爱民”的话语,心里只觉得讽刺

    (本章未完,请翻页)

    。

    因为不要说那在北方大地上卷起了滔天巨浪的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正是崇祯自己一手逼出来的,甚至就在一年多前,就是现在正在这间屋子里痛哭流涕的这帮大小官员们,就刚刚组织了一场对发生在浙江雪窦山区的“天萌国”起义的残酷镇压:

    那些身处鱼米之乡的百姓,本来应该是衣食无忧的,但就是因为忍受不了大明朝崇祯皇帝和各级官员的层层盘剥,这才被迫铤而走险,官逼民反,走上了和大明王朝殊死对抗的道路。

    更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年号叫“宗贞”,意思是要对“崇祯”砍头(“崇”字去山字头为“宗”)剥皮(“祯”字去衣补旁为“贞”);而国号叫“天萌”,更是字字要压“大明”一头,堪比元末徐寿辉反元时起的“天完”国号(“天”、“完”两个字也分别压“大”和“元”一头)。那皇帝要真是爱民如子,能爱出这等惊世孝子来?

    想到这里,柳振民突然有些想笑,但此时要笑,脑袋要掉,于是他继续识趣地跟着大家大声哀嚎,其实主要是为了那些被官军残杀的浙江百姓而哭的。

    大家又这么号哭了一阵之后,还是那为首的史尚书先止住了哭声,在吕大器的扶持下踉跄站了起来,转而切齿问道:

    “那闯逆入京后,都干了什么坏事?是不是又像在宁武关一样,大肆屠戮百姓了?”

    “这?这好像倒没有,因为那闯逆说京师官民是自己开门让他进来的,所以并没有屠城,但他倒是把大内占了!还把宫女分给了部下将士!不过倒是许配为妻,至少也是妾,并不是迭嬲(即轮流发生某种关系)那种。当然!他们得了内帑(即皇帝的私人存银)之后,仍嫌不足,现在正在拷略百官,索要金银,这正是流贼本性!但倒是……倒是没有太过惊扰京城百姓。”

    李自成在宁武关“屠城”那件事据说大有蹊跷,有人说这是之前降顺的前官军山西总兵尤世禄为了泄私愤自己干的,当然朝廷还是把账都算到了李自成头上。

    反正李自成身上的脏水够多了,也不差宁武关这一缸,但魏大学士后面的话倒是让柳振民长舒了一口气,既为了自己让父亲和岳父两位大明中低阶官员趁京师城破前提前南逃的先见之明感到高兴,也为了京城的百姓们没因为改朝换代受太大损害感到欣慰,至于那些脑满肠肥的达官贵人们,他就不太在乎了。

    史可法闻言,则皱了皱眉,满脸鄙夷道:

    “想不到那闯贼居然也学会装起仁义来了。”

    史大人所言不错,这李闯“装”仁义是素有传统的,更过分的是,他之前拿下大同时,曾顺手俘获了大同巡抚卫景瑗,由于此人薄有令名,逆成竟然亲自恳切地开导他:

    “我米脂一民耳,今日至此,天命可知,尔真好官,尔降仍用尔抚大同(我李自成不过是米脂县的一个老百姓罢了,今天却能打到这里,天意如何你也该知晓了。你是好官,你只要肯降我,我还让你接着巡抚大同)。”

    但卫景瑗拒绝了,过了三天,李自成见他仍不肯投降,又爽朗地说:

    “尔真忠臣,我且驿乘送尔还家(你真是明朝的忠臣啊!这样,我用公家的车马送你回老家吧)。”

    结果这卫景瑗却死心塌地要为大明朝“杀身成仁”,但求速死,李自成又说:

    “我必不杀尔(你放心,我肯定不会杀你的)。”

    没想到这卫景瑗唯恐做不成忠臣孝子,竟然自己跑到海会寺上吊自杀了。李自成得报后,仍然给了五十两银子帮他料理身后事,还特意派人把他的丧柩送回韩城老家。

    当然,朝廷对这件事儿要么根本不提,如果提到了也是一口咬定这是逆成在收买便宜人心。

    而史可法此言一出,众官纷纷啧啧称是,而那位衔儿低个儿高的柳主事又再次不切时宜地想到:那李自成的军队还真不用装仁义,因为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还真就是仁义之师,还真就是闯贼来了,啊不,闯王来了不纳粮:他们攻城略地之后,大多只抢官绅,对百姓不仅不抢,据说还会发粮。他们二入河南时的手段更是“毒辣”,竟然给投奔他们的灾民们发种子耕牛,这真是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大臣们所没有想到的。

    说良心话,这顺军将士比起“兵过如篦”的朝廷官兵来,真的不知好到哪里去了,这才得到了众多百姓的衷心拥护。还是在河南,除了发种子耕牛外,李闯在攻克洛阳后,还曾主动发粮济民,使得远近百里的百姓都来投奔相应,一时中原震动,云集影从。这件事南京城里的大小官员们都是知道的,就算你史大人说李闯是装出来的仁义,现在才说是不是也有点儿晚了?

    更有甚者,前不久刚刚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情:有个叫高杰的总兵,绰号“翻山鹞”,原本是李自成的部下,因为长得魁梧英气,竟然和李自成的老婆邢氏搅到了一起,俩人怕被李自成发现,便干脆叛逃到了明军。

    今年初,李闯渡河东征,明朝武将大批归附,而高杰因为同李自成有夺妻之仇,又是农军叛徒,所以不敢投降,便率部由陕西一路逃到了长江以北。

    最可笑的是,当他们进入山东时,见地方百姓对明朝廷已失去信心,反而日夜盼望大顺军早日到来解民于倒悬,为了不受阻拦,同时得到补给,这支官军竟然冒充成了农民军,打出“闯王安民”的旗号才骗进了城!

    如今这高杰就在江北,军纪仍旧败坏。既然这朝廷的官军都混到要装成叛军跑路的地步了,李自成甚至喊出了“剿兵安民”的口号,并且得到了百姓的热情拥护,你朝廷还好意思管人家叫“贼”、“寇”吗?到底谁才是百姓心中的贼啊?

    当然这都是柳振民的个人想法,而众官批判完大顺军后,史可法突然又想起了什么,非常急切地问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那太子呢?太子在哪里?”

    “京城失陷,太子和其他两位皇子都落在了闯贼手里!”

    史可法闻言大惊,叹息道:

    “唉!这可如何是好?若是当初先帝能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来…”

    就在史可法替先帝悔不当初的时候,他的副手-旁边站着的兵部侍郎吕大器赶紧打断了他:

    “史大人,您就莫说当初了,还是说眼下吧,我看眼下三位皇子落入闯贼之手,也是吉凶难测,但国不可一日无君,以血缘亲疏论,逃难出来的福王(万历帝孙,朱由崧)和潞王(万历帝侄,朱常淓)两位小王爷是和先帝最近的皇家血脉,而且都在淮安,离金陵不远,我们应当尽快在其中挑选一个,把他迎来,拥立为帝,依托南京现有的六部,重建朝廷,恢复大明,这样进可以恢复京师,退可以保有江南,最为妥当。”

    这吕大器素来严猛,所以说话很直白,但他似乎忘了目前躲在广西的桂王(万历帝子,朱常瀛)和惠王(万历帝子,朱常润)都比刚才提到的那位小潞王的血脉要近的多。

    而史可法听了这话,也点了点头,但随即又沉吟道:

    “那我们应该……”

    这时东林党大佬——户部尚书高弘图立刻接话到:

    “我看应该……”

    史可法闻言,连忙举起了右手,止住了了他下面的话,随后又摆了摆手,示意清场,于是除了史、吕、高和南京詹事府官长姜曰广等几位高级官员外,包括柳振民在内的其他中低阶官员都识趣地站到了大堂外面。

    ———————————————

    作者有话说:

    对于喜欢快节奏的读者,本书的所有“作者有话说”均可直接跳到下一章,尤其像这一章这么长的“作者有话说”。

    各位同好:

    南明史是中国历史上极为沉痛的一页,华夏政权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都从来没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完完全全败于外敌之手:古代史上最强大的外敌蒙古帝国,灭亡我们概念中那个弱小偏安的南宋,都用了几十年时间;而近代史上最厉害的外敌,日本,则干脆被我们顶住,并且最终打败了。

    而历史上那被长期指责为偏安的南朝,更是传了晋宋齐梁陈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变成汉人政权——隋朝后,才被重新统一。

    所以这段历史虽然不长,但正如顾先生所说,是一段非常需要总结教训的历史。而在这段汉奸空前猖獗的历史里,华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识和不屈血性,也从未表现的如此充分。虽然他们现在不怎么被提起了,但我认为,就像抗清义士张煌言死后能够在西湖和岳飞、于谦比邻而居一样,他们那一股血气,早已和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灵的不朽魂魄一样,深深融进了我们每一个华夏人的血液里,不可分离。

    所以我决定写下这个故事,而这个沉痛悲壮的故事将会以南明的一位兵部官员柳振民为核心,尝试串联起明清交替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为当时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经历也会是跌宕起伏的。而从这样一位和明清易代时期诸多著名人物关系交错的主角,其数十年奔走救国的历程当中,我们或许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败亡之因,但也能看到华夏五千年血胤不绝之由。

    六镇民

    起于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章勘正:

    第一章其实有个背离史实之处,是我后来重翻资料才发现的,即史可法等人知道崇祯死讯时不应该在南京,而应该在浦口,记载原文如下:

    “崇祯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听闻李自成进攻北京,率军进京勤王。军队抵达达浦口时,传来北京失陷、崇祯帝朱由检自缢的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声,以头撞柱,血流到脚上。”

    我本来想改,但犹豫再三,觉得南京既然是本书第一部分的中心,在后面的部分中也会反复出现,那故事还是从南京开始比较好。另外史可法等人在浦口地区究竟干了什么,待了几天,似乎也不太明确,因此我决定对本章内容暂不做彻底修改了,但仍在此特别指出来,以避免对大家产生史实误导。

    而就像这次重翻资料一样,我因水平有限,会经常自行核对资料进行勘误,当然也特别希望能得到各位同好的指正帮助。

    如前所述,本书就是依据最新阅读所得,反复进行修改的,而晋、起两处的版本是根据勘误最终修改完善的版本,所以收藏本书的请以这两处的文本为准。

    另外本书是尝试把

    1.历史正剧(本书以南明史实为主基调)

    2.情景喜剧(从第三章起就会有比较逗趣的对白)

    3.和风月爱情(虽然绝不是西门大官人,但柳振民也会和一些女性有感情接触,其中包括一个或几个很出名的明末女子,就比如秦淮八艳里的某某或某某)

    等各类元素融为一体的一本历史小说,甚至还安排了

    4.《红楼梦》(《石头记》)的写作暗线(随意附会,不喜勿喷。一半来源于“吴梅村写红楼说”,另一半纯属我瞎编乱造的,比如柳振民是贾琏的原型,他哥是柳湘莲,他爹是贾宝玉他爹贾政,他妹妹是...《红楼梦》里另一个色彩鲜明的角色)

    所以我相信不同喜好的读者或许都可以从本书中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那么祝大家读的愉快,也祝我自己写的愉快。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