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青年男子称朱云怡为“小姑姑”,郁且狂便能确认他就是当今皇太孙朱瞻基了。
“没大没小,姑姑便是姑姑,何来‘小姑姑’之说?”皇帝白了皇太孙一眼,笑着说道。
朱瞻基虽是朱云怡的侄子,但年龄上却长了朱云怡几岁。他和朱云怡名为姑侄,实际上却亲如姐弟。正因比朱云怡大几岁,他一向不肯称朱云怡为“姑姑”,偏要在“姑姑”前面加一个“小”字。
“皇爷爷偏心!”朱瞻基笑着答道:“皇爷爷老来得女,把所有的宠爱都给了小姑姑,却毫不在意您的皇长孙的喜怒哀乐。”
皇帝虽然极为威严,但对待朱云怡和朱瞻基却极其慈祥。常言道隔代更亲,他虽不喜太子,却格外疼爱朱瞻基。这个皇太孙自幼便在他身边长大,由他亲自教其读书写字、习武骑射。他老来得女,朱云怡的年纪甚至比朱瞻基还要小,因此朱云怡虽是他的女儿,但他对朱云怡的感情却如爷爷对待孙女一般。
“瞻基再油嘴滑舌,爷爷定要好好教训教训你!”皇帝笑着对朱瞻基说道,语气甚是宠溺。
朱瞻基吐了吐舌头,笑声答道:“孙儿不敢了!”脸上却仍是笑嘻嘻的神情。
虽说已给朱云怡加了件大氅,但皇帝仍旧觉得这寒冷的天气会冻着朱云怡,于是他笑着对朱瞻基说道:“外头风大,你姑姑是写字作画的女儿家,不比咱们爷俩这等粗鄙武夫身强力壮。咱们进去说话吧,免得冻着你姑姑。”
朱瞻基哈哈一笑,答道:“孙儿正有此意,可惜话未到口便被皇爷爷抢了先。”说完话后,他便不再理皇帝,装而来到朱云怡身旁,和这个“小姑姑”有说有笑地进了乾清宫。
皇帝无奈而又宠溺地摇了摇头,笑着跟在了小女儿和孙子的身后。
郁且狂早听别人说过皇太孙文武双全、阳光爽朗,除了喜好斗蛐蛐这一缺点外近乎完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因此内心深处已然十分欣赏这个阳光明媚的少年。
伏煌、郁且狂、竹沥姑姑、荀公公、朱砂、紫苏、蓝雪及众内监侍卫也跟着皇帝、朱瞻基和朱云怡进了乾清宫。
进入乾清宫后,皇帝立马命人找来凳子让朱云怡和朱瞻基坐下,又命左右去沏一碗朱云怡最爱的君山银针茶来。
欢愉之际朱云怡也没忘了钟钧的事儿,见钟钧未在左右,她便问皇帝:“父皇,钟大人不在乾清宫么?”
“钟钧适才来过乾清宫了……”
“他和父皇说了什么?”朱云怡急忙问道。
见朱云怡如此性急,与她平日气定神闲、清冷孤傲的作风大相径庭,皇帝觉得有些奇怪,于是他答道:“那时父皇正在和你三个哥哥及瞻基商议蒙古军请,猛然听得钟钧求见,便知是你回来了。钟钧把你们离京南下后的经历一字不落地告诉了父皇,他身为锦衣卫镇抚使,在忠君报国的同时还不忘护你周全,朕心甚慰,明日定会重重赏他。”
听皇帝说钟钧已把离京南下后的经历一字不落地全盘说出了,朱云怡立马慌了,于是她急忙旁敲侧击地追问皇帝是否知道方入骨和郁万贯之事。
好在钟钧还算守信,并未把方入骨师徒和郁万贯的事儿告诉皇帝。如此一来,朱云怡那颗悬着的心便也放松了下来,于是她先把食盒里的几道药膳给了皇帝,然后又给他倒了一杯半夏酒。
在朱云怡来乾清宫之前,朱瞻基一直在和皇帝商议蒙古军情。皇帝想他必定饿了,便要他坐下来和自己一同用膳。得知朱云怡也没吃饭后,皇帝又让伏煌添了副碗筷。
朱云怡坐下后,也不让左右过来伺候,而是先给皇帝夹了块香酥牛肉脯,然后说道:“这道香酥牛肉脯酥脆可口,牛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父皇多吃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之后朱云怡也给朱瞻基夹了一块香酥牛肉脯,朱瞻基笑着接下了。
等皇帝吃了那块香酥牛肉脯后,朱云怡又给他盛了碗枸杞羊肉羹,然后又说道:“民间有俗语:冬吃羊肉赛人参,春夏秋食亦养生。羊肉温中健脾、补肝明目,配以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的枸杞子,熬成易于消化、养胃润燥的粥,最适宜寒冬时节食用。”
皇帝虽然是武将出身,却极爱美食。朱云怡做的菜不仅味美,又有养生之效。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皇帝的身子也越来越差。他虽贵为九五之尊,但也十分担心自己的身体。而朱云怡的菜品药食两用,皇帝每次食之都会十分欢喜。
“云怡真是心灵手巧!”尝了口枸杞羊肉粥后,皇帝龙颜大悦,“当年在北京做燕王时,父皇最喜欢吃的便是由羊蝎子做成的各种美食。羊蝎子入馔鲜而不膻、嫩而不绵,可食其肉、吸其髓、品其汤,春日食之清热,盛夏食之消暑,深秋食之聚敛,寒冬食之温补,宜于四季、适于老幼。”
见皇帝喜欢这道枸杞羊肉羹,朱云怡甚是高兴:“云怡知道父皇最喜背景的羊蝎子,因而这羊肉羹便是用羊蝎子剁成肉末熬煮而成的。父皇若是喜欢,女儿天天做来给您吃。”
“大文豪苏轼曾有诗云‘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还是小姑姑厉害,即使不在老秦故地,也能让皇爷爷喝到一碗热乎乎的羊肉羹。”朱瞻基笑着调侃道。
朱云怡也笑着答道:“可惜姑姑虽能做出老秦故地的羊肉羹,但对陇地的熊肉干却无能为力了。”
“待得下次随皇爷爷外出狩猎,瞻基必定给小姑姑猎杀一头黑熊,好让小姑姑如陇地般做些熊腊,也让我和皇爷爷饱饱口福。”朱瞻基笑得明快而又欢烈。
皇帝虽常年骑射,但诗书方面却丝毫不比前朝文官差。他自恃文武双全、博学多识,今日却第一次听到“秦烹惟羊羹,陇馔有熊腊”这句诗。见朱瞻基和朱云怡十分熟悉这句诗,显然已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皇帝不禁觉得十分高兴。
除了这道香酥牛肉脯和枸杞羊肉羹外,其余几道菜品都既美味可口又养生滋补,再加上张贵妃的半夏酒,皇帝、朱云怡和朱瞻基都吃得甚是开心。
等酒足饭饱后,朱云怡便命竹沥姑姑把送给皇帝的礼物呈上来。
朱云怡送给皇帝的是一扇苏绣小屏风,那小屏风大概有两本书那么大,放在桌上最为合适。
屏风本是极为常见的家具,摆在桌上用于装饰的小型屏风也不少见,但朱云怡送给皇帝的这扇小屏风却又与众不同之处:这扇屏风虽然如其它屏风一样以木为框,但其上裱的却不是常见的绢、帛或纸,而是一种产于苏州的面料——吴罗。吴罗乃苏州特产,朱云怡送给太子夫妇的礼物便是几匹吴罗。除了面料特殊之外,屏风上的画也与众不同。一般屏风上的画都是用画笔画出来的,而这扇屏风上的画却是苏州府的绣娘用苏绣之法一针一线绣上去的。
早在三国时期,吴国便已有在服饰上刺绣以作装饰的风俗,后来不断发展,慢慢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苏绣技艺。那扇屏风上的画由苏州府绣娘亲手绣成,乃是北宋王希孟所画的名画《千里江山图》。屏风上的刺绣成品看起来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毫无差别,只是比例有所缩小而已。
看到屏风上一针一线绣成的《千里江山图》,皇帝和朱瞻基都忍不住感慨这些绣娘技艺的高超,同时也深深地被苏绣的魅力所折服。
而皇帝是九五之尊,坐拥天下,这幅《千里江山图》画的又是锦绣山河之盛状,画中山高水长、村舍集市、渔船客舟、桥梁水车、林木飞禽,正是千里江山、山河秀丽。虽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受于条件所限,皇帝也不能亲自走遍华夏各地,亲自欣赏神州大美风光。于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在苏州府时,朱云怡便委托绣娘绣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然后将之做成一扇小屏风,好让皇帝能够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大明的大好河山。
接着朱云怡便向皇帝和朱瞻基详细地介绍了吴罗和苏绣,又把汉王妃善于苏绣,太子夫妇已收到自己送的吴罗等事儿也说了。
见屏风上的刺绣栩栩如生,宛如真山实水,除了大小比例外又与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丝毫不差,皇帝大喜,立马命令伏煌去把这扇小屏风摆在自己的桌案上。
就在这时,朱瞻基笑嘻嘻地朝朱云怡撒娇道:“小姑姑已然送了皇爷爷一扇与众不同地屏风,不知却给我准备了什么礼物?”
朱云怡宠溺地笑了笑,从朱砂手里接过一轴画卷,然后将之递给了朱瞻基,并笑着对朱瞻基说道:“这便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快打开看看吧。”
接过朱云怡地画卷后,朱瞻基只觉得这轴画卷似乎与平时的画卷不太一样,于是他打开了画卷,只见其为元朝赵孟頫地《吹箫仕女图》,但细看之下又和《吹箫仕女图》有所区别。
原来这幅画用笔画上去的,而画卷的材质也不是最常见的宣纸,看上去倒像是一种名贵的丝绸似的。
这时朱瞻基也已想起赵孟頫的那幅《吹箫仕女图》真迹已被自己收藏。
朱瞻基极其聪明,想到适才的苏绣和吴罗,再联想起苏州的特产,他立马问道:“这是苏州特产的缂丝画?”
“正是!”朱云怡笑着点了点头,“我知你酷爱丹青,尤其喜欢前元赵孟頫作的画。倘若我自己亲自给你画幅丹青,只怕入不了你这个行家之眼,故而便托苏州府的匠人用通经断纬之技给你织了一幅缂丝画。”
缂丝画以名人绘画为稿本,由通经断纬工艺制造而成。缂丝工艺源于汉代,宋元以后缂丝成为皇家御用织物,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或是摹缂名人书画,北宋以后特别是南宋时期已出现许多缂丝画。缂丝采用“通经断维”工艺织造而成,织造过程极其细致,遂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之说,缂丝也由此得以享有“织中之圣”的盛名。
朱瞻基博学多识,知道苏州缂丝久负盛名,缂丝画亦极有特色,况且他又极其喜欢赵孟頫的丹青。见这幅缂丝画上的画作正是赵孟頫的《吹箫仕女图》,朱瞻基喜不胜喜。这时他不再和朱云怡开玩笑,而是庄严而郑重地向她表达了自己的谢意。
等朱云怡给朱瞻基送了礼物后,皇帝立马让伏煌去找一副棋来,并兴高采烈地说要和朱云怡大战三百回合。
“皇爷爷最爱下围棋,我们出征漠北时,他老人家总是拉着我下棋。”朱瞻基将朱云怡送的缂丝画交给了身后的随从,同时笑着说道:“然而皇爷爷总说我的棋艺不及小姑姑,与我对弈实在没有太多挑战性。只是因为左右无人,故而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
听了朱瞻基的话后,朱云怡不禁忍俊不禁。其实朱瞻基的棋艺已然极佳,放在朝廷里也鲜有对手,只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和皇帝相比,朱瞻基的棋艺不免又稍逊一筹了。
皇帝虽常年在马背上行军打仗,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棋痴,甚至比朱云怡还要痴迷于围棋。按照他的说法,围棋虽然看似简单,但盘上纵横的是战略和眼光,落子考验的是智慧与格局,其中的学问实在是高深无比。通过围棋可以参透人生真谛、思考行军之道、学习治国之策,对君王而言有无穷无尽的好处,对普通人意识如此。故而在琴棋书画“四艺”中,皇帝虽对弹琴、书法和丹青知之有限,却是围棋高手,在宫中除了朱云怡外无人是其敌手。
朱云怡知道对弈乃是父皇的嗜好,恰好她也有好几日没下棋了,故而便欣然和皇帝下起了围棋。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