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使用这种计策的最大困难来自于士兵。人们都会担忧被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一定会全军覆没。
因此,想要用此计,需要先说服士兵,给他们统一思想,告诉他们这种想法并不正确。
派去诱敌深入的部队,如果都被敌人杀光了,敌人还怎么被诱入预设的埋伏圈?
诱敌深入的部队就像钓鱼时所用的鱼饵,既要让“鱼儿”觉得自己有吞食鱼饵的机会,又不能让鱼饵全部被鱼儿吃进嘴里。要达成这种效果,诱敌深入的部队需要做到几点:一、高机动性、且战且退;二、演技在线,撤退时阵型旗帜乱而不炸,既不能让敌人察觉到自己中计,也不能真的把佯败变成了真败。
坦白来说,诱敌深入是一门高超的战争艺术,极其考验将领和士兵的素质。负责诱敌深入的将领,如同稳坐岸边的钓者,亲历其中却又超然物外,需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超越常人的耐心。在诱敌深入的过程中,部队确实会有伤亡,但并不会全军覆没。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高官厚禄的封赏,士兵门自然愿意去充当“鱼饵”了。
诱敌深入这种战术,通常只有在交战双方的实力相近。或进攻一方拥有人数上的优势时,由弱势一方,即处于防守的一方发起,效果方为最佳。
诱敌深入的战术精髓是:将优势敌人引诱到事先布置好的埋伏圈,防守一方利用己方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由此可见,诱敌深入是一种上乘的以弱胜强战术。
要说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非马陵之战莫属。
战国初期,魏国国力强盛,虽然魏军在桂陵之战中遭受重创,但魏国凭借多年变法打下的基础,很快扭转了不利局面。实力有所恢复的魏国,决定实施报复。
公元前344年,魏国召集十二个诸侯国在逢泽会盟,期望借助此次会盟提高声望的同时,也让魏惠王成为一众诸侯国的盟主。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以韩国国君未参加会盟为由,派大将襄疵率军攻打韩国。虽然韩国拼死抵抗,但依然不是实力强大的魏军对手,韩国被迫向同样未参加会盟的齐国求援。
齐威王眼见韩魏鏖战日久,想要从中讨些便宜{齐国不想魏国做大),当即任命田盼为主将,田婴、田忌为副将,孙膑为军师,统率齐国大军支援韩国。
当时孙膑认为贸然支援韩国,齐军不一定能战胜拥有魏武卒的强大魏军,因此田盼、孙膑商议后决定,不让齐军前往韩国与魏军正面对抗,而是让齐军绕道直扑魏国都成大梁,行围魏救赵之法。
魏军知晓后院起火的情况后,赶忙回师救援大梁。魏惠王眼见齐国再次和自己作对,当即恼羞成怒,令太子申、庞涓率领回师救援大梁的魏军前去攻打齐军。
战争初期,魏军占尽优势{刚刚击败韩军,士气高昂},而齐军处于客场作战,人生地不熟的不利局面。面对不利于己方的局势,孙膑再次向田盼提出新的策略:减灶诱敌、设伏歼敌。
连战连胜的庞涓果然中计,他命令魏军步兵和辎重营随后跟来,亲率轻骑魏武卒昼夜尾追齐国大军。
魏军到达马陵时,庞涓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进入孙膑预设的伏击圈。因见到路旁大树上孙膑留下的羞辱文字后,才知中计,但一切都为时已晚,埋伏圈外万余齐国弓箭手,开始射杀魏军兵卒。眼见魏军溃败在即,庞涓遂拔剑自刎。
马陵之战是历史中诱敌深入的经典战例。孙膑将被动化为主动,通过制造假象让庞涓轻敌冒进,做出错误判断,最终以弱胜强。
也许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庞涓也是顶级名将(否则魏军当时也不会打遍天下无敌手),孙膑用减灶之法诱敌、难道庞涓就看不出来吗?
真正的答案是:庞涓看不出来。
因为在诱敌深入的同时,孙膑还派了一支偏师前去攻打大梁临近的陪都重镇(庞涓家眷所在的城池}。这支偏师得到的将令是,只许败不许胜。正是这支溃败的偏师,才让孙膑的减灶之法显得合理(士兵被派到别的地方去了)。才让庞涓没有识破孙膑减灶诱敌设伏之计,最后战败自刎。
为了达成最终诱敌深入的目的,孙膑在这一系列战争中总共用了三个计策,围魏救赵,分兵惑敌,诱敌深入。
围魏救赵粉碎了魏国吞并韩国的战略,令其疲于奔命,一无所获,埋下失败的诱因――将因怒而兴兵;分兵惑敌向魏军展示了自己的虚弱,为接下来的减灶之计创造了条件。
简而言之,诱敌深入是根据目前形势所顺其自然而产生的计策。
单论今日魏国与鲜卑之间的态势,从高屋建瓴的方面来说,这叫做势,在损失了三万多骑兵后,柯比能的势头由盛转衰了。
从通俗易懂的方面来说,就是柯比能在此战中损失惨重,虽胜犹败。这符合诱敌深入的基本条件――即鲜卑大军现在很虚弱,大魏只要来攻,胜率就会很高。
马谡给柯比能献上的策略是;令目前还在罗川口中的三万多鲜卑骑兵分为两路,其中数千人作为疑兵,前去包抄魏军的后路,佯攻太原,许败不许胜。而另外的三万骑兵则绕道而回,预先在漠南的石城设下埋伏。
石城位于凹地,四周皆山,一旦被围困,插翅难飞。
最后,再由柯比能统率驻扎在罗川口的这一万人与魏军虚以委蛇,且战且退,一路将魏军诱到埋伏地点石城,而后以逸待劳,聚而歼之。
整个计划环环相扣,完美借鉴了孙膑的计策,为了防止被魏将毕轨和秦朗看出端倪,马谡特意隐去了减灶之法。
听罢这个计策,柯比能当即眼珠子瞪得大大的,久久无语。
他虽然学习了一些汉文化,也精通汉话,但目前还没有学到“围魏救赵”那一段。所以,他以为这个计策是马谡自己想出来的,因此震惊无比。
在采纳这个计策的同时,柯比能暗暗发誓,倘若马谡还活着,鲜卑人永远都不要与他为敌,也不要与蜀汉为敌。
一场战争都还没有开始,马谡就已经看到了结局,甚至这个结局还是他一手策划的。
这样精于算计的人...无疑是可怕的。
用屁股想一想,就知道与其为敌的下场。
柯比能立即用老鹰通讯的方式,将这个诱敌之计一一安排下去。而后,在大营中设宴,隆重答谢马谡献上的妙计。
虽然这个计策到现在八字都没有一撇,能不能成还两说,但柯比能莫名的认为,这个计策必成!
不过,自从这一天过后,马谡那人畜无害面庞下所隐藏的狠辣手段,就给轲比能留下了深刻印象。从此,他再也不敢小觑这个整天笑眯眯的蜀汉征西将军了。
以前,柯比能总觉得马谡言过其实,后者在陇右和凉州所打出的赫赫战绩,有夸大的成分和运气的成分,且必然是因为大能诸葛亮在正面的牵制,给马谡创造出了偷袭及出奇制胜的机会。
但是现在,柯比能再也不这么想了。
这个马谡,不光稳健,下手也足够狠。
是个干大事的人。
另一边。
骁骑将军秦朗带着五万大军北上,直入罗川口,逼近柯比能的军队。
双方短暂交手过后,柯比能败退,让出罗川口外的大营,后退五十里至云中地界扎营。
等毕轨率领残余部众赶来与秦朗会师后,魏军总数已经达到了六万五千人,其中还有两万骑兵。
而根据斥候的探查,柯比能的部众目前仅有一万骑兵,另外三万骑兵不知所踪。
基于以上情报,秦朗分析过后谨慎的认为:穷寇莫追,将柯比能逼回草原便好。
并州刺史毕轨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激烈的站了起来,认为此时应该趁柯比能虚弱的时候,对其赶尽杀绝,以永绝边患。
两人意见相左,争执难下。
险些在大帐内顶起牛来。
激愤之下,毕轨脱口说道:“公乃宗室子弟,此前从未统兵,不知柯比能军中虚实,实是情有可原。依今日计,柯比能当追!”
秦朗虽是依仗曹操义子的身份登上骁骑将军的高位,但他却是一个有真本事的将领。不过,因为各种缘故,经历曹操、曹丕时代一直都没有被任官,直至太和元年,曹叡即位后,方才得到启用,就任骁骑将军。
之后,秦朗曾屡次请求掌兵北伐草原,安定边塞。上表的奏折上也都是言辞恳切,直指要害,从不挑战曹叡的权威,也不与曹爽、司马懿等人争权。但即使如此,他却一直都是挂着虚职,没有获得重用。
造成这样处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大魏像他这样的良将太多了,轮不到他;二是曹叡刻意防范宗室子弟掌兵的缘故。
现在毕轨这句话直接戳中了他的痛处,令他无言反驳。
因为毕轨所说句句属实。
而且,毕轨常年驻守北境,深知柯比能的底细,之前更是仅靠两万人马(这里没有算上步度根的三万骑兵),就重创了柯比能。所以,毕轨的话很有参考价值。
秦朗不得不把自己的观点收回,重新考虑起毕轨的提议。
“好吧...依使君之计,我军当如何做,那三万鲜卑骑兵不得不防啊……”秦朗并不是一个固执的人,知道两军阵前,将领不合乃是兵家大忌。真要和毕轨闹翻了,对大家都没好处。
便摆了摆手,重新坐回主位,看向毕轨。
“自从罗川口被截断后,那三万鲜卑骑兵便不知所踪,至今都未与柯比能汇合。以我之见,这三万骑兵仍在太原境内,柯比能今日退兵,便是欲诱我大军北上,好叫那三万骑兵乘虚拿下太原,断我归路。”
“如此,我军只需在太原留守五千兵马,便可万无一失。”
“今当北追,先杀柯比能,灭其众,并其族人,而后回过头来收拾这三万鲜卑骑兵。”
听着毕轨条理清晰的分析,秦朗注意到前者眼神中闪烁出自信的光芒,同时也对他如此痛恨柯比能产生了浓厚兴趣。
“不知使君何故如此痛恨柯比能?”秦朗好奇问道。
按理说,前番大战,柯比能虽胜犹败,毕轨虽败似胜,并没有吃亏,不至于如此痛恨柯比能。
毕轨点了点头,一字一顿说道:“昔日汉武帝曾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今日我当重誓此言,犯我德邦者,虽远必诛!”
秦朗悚然一惊,急忙凝神重新审视毕轨,他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的时候,毕轨在大魏群臣中的口碑很差。
当时大家都说毕轨言行浮夸,且因毕轨与曹爽交好,其子更是公主驸马等原因,日益骄傲放纵,胸无大才,徒有虚名,还在京师得罪了很多人。不得已,在曹爽的举荐下,曹叡便安排毕轨到并州当刺史,养一养名声,刷一刷战功,改一改风评。
本来,得知毕轨重创柯比能后,秦朗一度以为毕轨已经老成持重许多,不想今日一见,好家伙,比年轻时更狂妄了。
秦朗有些想不通,这样的毕轨,是怎么依靠两万骑兵重创了柯比能八万骑兵的?
难道说真的是柯比能太弱了?
毕轨在送给朝廷的战报中,并未明言步度根在此战中起到了多大作用,只说其先率部叛魏归鲜卑,后又打算叛逃鲜卑归汉,因此与柯比能厮杀了起来。之后,毕轨趁机率军而出,重创了柯比能。
默默咀嚼着这些信息,秦朗忽然有些明悟了。
毕轨还是那个毕轨,好大喜功,骄纵狂妄的性子没变。
至于军事能力有没有提高,这个有待继续观察。
想到这里,秦朗点了点头,同时像是给自己的行为寻找背锅者一样,郑重其事地申明:“为了大魏边关的安宁,就依使君之计!”
“为了大魏边关的安宁!”
魏太和六年八月,烽火连天的魏国北部边境再次爆发了一连串战事,由骁骑将军将军秦朗和并州刺史毕轨所率领的两支魏军深入草原,追击节节败退的柯比能。 18169/10794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