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官员群体暂时被安排得当,大顺朝定鼎北京少了些许障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甚至还夯实了一些基础。不过,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摆在了李自成的面前,那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周皇后、太子朱慈烺还有一干皇子公主,都不见了。大顺军的官兵们几乎把紫禁城翻了个遍,也没见到这些人的踪迹。
李自成有些发慌,他知道,只要朱由检不死,大明王朝就会在帝国的某一个角落死而复生,重新站起来与新生的大顺王朝作对。真到那时,自己这个脱胎于农民起义、夹在明清之间的大顺朝到底能维持多久,也许只有天知道。
“找到了!找到了!”几个士兵簇拥着两个太监一路紧跑过来,对着李自成激动地说:“陛下,我们找到大明皇上了!”
李自成刚还在惆怅,猛听得部下已找到崇祯帝,耐不住内心的喜悦,激动地问:“在哪里?赶紧带过来。”
带头的兵士连忙应道:“陛下,大明皇上自杀了,烧成了一副黑炭,皇后也烧死了。”
“什么!”李自成又惊又怒,瞪着一双虎眼,问旁边的太监:“你确定那是皇上?”
见李自成这般,太监早已吓得魂不附体,扑通跪倒在地,一个劲儿地叩头,颤颤巍巍地回答说:“是的-是的-是陛下-哦,不-是前明皇上和皇后娘娘。”说着,递给了李自成一道黄绢。
李自成接过黄绢,见两行字歪歪扭扭地挤在上面:城破后,任贼歼分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得到内宦的指认,李自成基本可以确定,失火的乾清宫中发现的两具烧焦的尸体就是崇祯皇帝和他的皇后周氏。按理说,朱由检死已见尸,对李自成来说毫无疑问是一件大喜事,日后他的大顺王朝将免去诸多连绵不断的麻烦。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就是快乐不起来,还仿佛失去了什么,空落落的。
入土为安,这是中国人最起码的认知,即便他是此生最大的对手,即便他们曾经无时无刻不想致对方于死地。对待崇祯帝朱由检,李自成也是这个想法。他令人将两具烧焦的尸体抬出自己跟前,突然跪倒在尸身面前大声恸哭:“皇上呀!我是无奈起兵,实在是被逼得活不下去。我可是从来没有想过要推翻大明逼死你啊!即便到了北京,我也是想着做个西北王,替陛下东征西讨,平灭满洲。可是陛下你咋就想不通寻了短见呢!你这样让我以何颜面面对世人呀!”
众人见状,也感受到冥冥的痛楚与伤感。有的人觉着,李自成是个重情重义的汉子,有胆识,有担当,即便造反十多年甚至攻入了京都,竟然也保留着最朴实的君臣之分。但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在演戏,演给谁看,演给大明朝的文臣武将们看,演给九门内外的京城百姓们看。不管他出自什么动机,他还是做到了。
好半晌,李自成才克服了悲痛,在众人的搀扶下艰难地站了起来。
“李岩,你过
(本章未完,请翻页)
来。”由于悲伤过度,李自成说话的声音有些许更咽。
见李岩过来,李自成问道:“李岩啊,你是儒士,是咱的智多星,你说,这大明皇上,我们该怎么办?”
李岩,河南开封人,崇祯年间举人,农民军攻克洛阳后投奔李自成。与那些不通文墨的将领们不同,李岩是大顺军中少有的文士,一路走来,总是能在关键的时候为李自成出好点子,为大顺军赢得民心。比如,出了名的“吃他娘喝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首脍炙人口的民谣就是李岩亲自编写传唱的。毫无疑问,在赋税沉重的帝国北方,这首民谣的震撼力丝毫不亚于十万大军。
对于李岩,李自成有着出奇的信任,对于如何办理朱由检后事这样的大事,当然要问他的意见。
李岩先是对着两具烧焦的尸体鞠了一躬,转过头对李自成说:“古人不得已相互征伐之时,要是敌人的头领以极其壮烈的方式殉国,都肯定是要厚待的。大明皇上虽然施重赋于人民,但现在已然殉国而去。死者为大,我们应当厚葬他。这是一。天下还有许多忠诚于明的势力,如果我们对朱由检处理不当的话,会招致他们的怨恨,恐怕一时间难以将他们收服,关外又有清军和蒙古铁骑,一旦南方不服我们,那我们就会陷入南北夹击的危险当中。相反,如果我们厚葬了朱由检,前明的文臣武将们将会从中看到我大顺的诚意,自然而然地会前来归降投奔。这是二。打天下靠民心,坐天下更要靠民心。我们在前明皇帝的问题上采取怀柔政策,可以最大限度地争取京城甚至全国官民的支持,我军所到之处将如洪水开闸、势如破竹。这是三。有此三点,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厚葬前明皇帝皇后。”
李自成听完李岩的解释,心中疑惑顿开,点头赞道:“你说得有道理呀!”
三天后,李自成以天子之礼将那具被认为是朱由检的尸身葬在京西郊外。葬礼上,他以新朝皇帝之尊发表了震人心脾的演讲:“君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说白了就是,李自成认为朱由检总体上不算是个昏庸的皇帝,也做了许多惩治腐败的事情,努力挽回着国运。只可惜他手下的大臣们个个私心太重,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心里根本没有国家,真正为国除难、为君分忧的人少之又少。
李自成的所作所说传到通州,朱由检连叹几口气说:“想不到最懂我的竟然是李闯这个逆贼。世上之事真是太难说呀!”
京师沦陷、皇帝殡天的消息传到关外,关宁总兵吴三桂再也坐不住了。本来他是大明王朝东门的卫士,死死地守在抗清的最前线。先前,奉崇祯帝诏令,他已放弃宁远防线退保山海关。可如今,大明王朝轰然倒塌,京师到山海关一线成了大顺的地盘。他这个明朝的良将一时间陷入大顺大清两强的夹缝之中。虽然手下有五万铁骑,可是那又能做什么呢?靠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点实力自立,想都别想!无论如何,他只能投降。他能选择的,只是向谁投降,是投降刚刚进京的大顺,还是投降与自己连年对阵的大清。他还需要再想一想。
这时候,李自成派来的使臣到达山海关。
大顺使臣带来了李自成的两份大礼。一份是吴家宅邸被特殊保护的消息,由于受到大顺新朝廷的特别保护,吴家没有受到乱兵骚扰,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吴家人该干啥还干啥。另一份是给关宁军的饷银,足足十万两,对于半年多未见朝廷分文的关宁军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吴三桂从两份礼物中洞穿了李自成的诚意,心中已决定投降大顺。不过,作为一军之首,自己手下毕竟是五万铁骑,麾下的这些将军们到底怎么想,吴三桂的心里确实没有底。他决定,召开一次军前会议,商讨关宁军下一步的出路。
用现在的话来说,这次军前会议在极其沉重的氛围中召开。吴三桂做了非常沉痛的开场白:“各位兄弟,三月十九,大顺军已攻破京师,皇上、皇后已自杀殉国,我们已经成了失去了母亲的孩子。如今,我们西面是一路凯歌的大顺军,东面是虎视眈眈的大清军。不论谁,我们都对抗不了。但本将相信关宁铁骑的实力,如果我们降顺,大顺便有了东进攻打大清的实力;如果我们降清,那么大清便可不费吹灰之力挥师入关,与大顺在中原一决雌雄。不论怎么选择,我们都是当仁不让的新朝开国元勋。现在,大家各自说说,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办?”
马宝第一个说道:“我等列吴将军麾下,将军说往哪就往哪,我等绝无二话。不过,清军与我们打了十几年,我们如果去投他们,会不会没有什么好果子吃呀!大顺军虽然刚刚攻克京师,但与我关宁军从无战端,是不是相对来说靠谱一些。再者,大将军不是刚刚拿了人家饷银十万嘛!哈哈!”马宝从十几岁时就跟随吴三桂在辽东与清军作战,历经多年战火历练的他,虽然只有二十多岁,但已经成为关宁军的头号战将。他的意见,吴三桂听不听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所顾忌。好在马宝的意思明显是西投大顺,这与吴三桂本人所想的一模一样。
见马宝这般说,众将纷纷附和,说来说去就是说与清军作战多年,猛地去投,感觉会被坑死,再一个情感上也过不去。而大顺军与关宁铁骑素无恩怨,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可以顾虑的了。再者,关宁军家属大都在北京,包括吴三桂父母兄弟妻儿等都滞留在京师。如果关宁军降清,后果可想而知。
吴三桂见诸将均赞成降顺,大声喝道:“既然兄弟们都决定与大顺合作,那么,本将军也就听从大家的意思,降顺!”
马宝举起右臂高呼:“关宁铁骑天下无敌!”
众将也纷纷振臂高呼。
这么看来,一场关乎关宁军前途命运的大戏好像已经落下了帷幕。可就连吴三桂也没有想到,这场大戏其实才刚刚开始。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