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武尊军攻破昆明城,宏朝灭亡,自此詹朝统一全中国。詹太祖定都北平,改名大都;以金陵、武汉、洛阳为陪都,改名上都、江都、神都;立秦王鞠旻耀为皇太子。
大詹王朝沿袭隋唐王朝三省六部制,另增设监察机制。
上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
中书省,分为中枢院、枢密院两院。中枢院,设中书令1名(皇太子鞠旻耀)、中书左仆射1名(殷国公刘博韬)、中书右仆射1名,掌管行政大权,总领文官兼地方行政;枢密院,设枢密使1名(蓝田郡王汪郁萱)、枢密副使1名,掌管军事大权,总领武官兼地方军事,下辖兵部及兵部之下四司。
门下省,设侍中令1名(潭国公郭向非)、门下左丞1名、门下右丞1名,和中书省同掌机要,参议国政大事,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同时拥有封驳诏令奏章的权利。
尚书省,设尚书令1名(江国公臧其超)、尚书左仆射1名、尚书右仆射1名,为最高权力机构,下辖五部(兵部由枢密院管辖)及五部之下二十司。
三省下设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
吏部,设尚书1名(郑国公朱亚隆)、侍郎1名(宛城侯郭景奎),主管文职官员的机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下设文选司(负责文职官员品级之开列、考授、拣选、升调、办理月选等事务)、验封司(负责封爵、世职、恩荫、难荫、请封、捐封等事务)、稽勋司(负责文职官员守制、终养,办理官员之出继、入籍、复名复姓等事务)、考功司(负责文职官员之处分及议叙,办理京察、大计等事务)四司,每司设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3名、经承6名。
户部,设尚书1名(江陵侯郭熙)、侍郎1名(皇甫玉萍),主管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户部下设户部司(负责户口、土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婚姻、继嗣等事务)、度支司(负责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所出而支调之等事务,与中书省、门下省议定上奏)、金部司(负责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管理两京市、宫市交易等事务)、仓部司(负责天下库储、出纳租税、禄粮、食禀等事务)四司,每司设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3名、经承6名。另外,隶属于户部的还有负责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负责库藏的户部三库、负责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等机构。
礼部,设尚书1名(宋国公梅鹏程)、侍郎1名(平陆郡公刘镜人),考吉、嘉、军、宾、凶五礼,主管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仪制司(负责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等事务)、祠祭司(负责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医药、僧尼等事务)、主客司(负责诸蕃朝谨宾礼及接待等事务)、精膳司(负责陵庙之牲豆酒膳、筵飨之廪饩牲牢等事务)四司,每司设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3名、经承6名。另外,隶属于礼部的还有负责铸造御印及内外官员印信的铸印局、负责接待各藩属外国使者及翻译的四译馆等机构。
兵部,设尚书1名(梁国公仉顺超)、侍郎1名(虢国公朱胜),主管全国军卫、武官选授、简练之政令,内外武职官员的除授、封荫之典,乘载、邮传之制,甄核、简练之方,士籍、军实之数。兵部下设武选司(负责考核武职官员的品级与选补、升调、承袭、封赠等事务,并管理土司)、车驾司(负责全国马政及驿传等事务)、职方司(负责武职官员的叙功、核过、抚恤,军旅之简阅、考察、巡防等事务,并管理关禁与海禁)、武库司(负责全国之兵籍、军器并武科考试等事务)四司,每司设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3名、经承6名。另外,隶属于兵部的还有负责稽查武将官俸的稽俸厅、负责京师驿传事务的会同馆、负责传递文书的捷报处等机构。
刑部,设尚书1名(桂王苗宗奇)、侍郎1名(申国公胡阳光),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与督察院管稽查、大理寺管重大案件的最后审核和复核,合称“三法司制”。刑部下设刑部司(负责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诸案件等事务)、都官司(负责俘虏、奴隶的簿录,给以衣粮医药,并审理其诉讼事件等事务)、比部司(负责通会内外赋敛、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务)、司门司(负责门禁关卡出入登记,以及各地上缴失物处理等事务)四司,每司设郎中1名、员外郎1名、主事3名、经承6名。另外,隶属于刑部的还有负责督捕罪犯逃亡事的督捕司,负责核秋审、朝审各案的秋审处,负责汇核各省及现审各案之遇赦减等事的减等处,负责掌管狱卒并稽查南北所监狱罪犯、发放监狱用品的提牢厅,负责收放现审案内赃款及没收各对方并保管本部现钱及堂印的脏罚库,负责罚罪事项的赎罚处,负责修订法律的律例馆等机构。
工部,设尚书1名(鲁王任逢喜)、侍郎1名(真定郡公叶清),主管全国工程事务,执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供亿之典。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包括军器、军火、军用器物等,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工部下设营缮司(负责城池之工役等事务)、屯田司(负责天下屯田及在京文
(本章未完,请翻页)
武官员之职田、诸司官署公田的配给等事务)、虞衡司(负责苑囿、山泽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给和畋猎等事务)、都水司(负责河流过渡、船舻、沟渠桥梁、堤堰、沟洫的修缮沟通,以及渔捕、漕运等事务)。另外,隶属于工部的还有负责造皇帝车驾、册箱、宝箱、仪仗、祭器等事务的制造库,负责收发经费款项的节慎库,负责估工料之数及稽核、供销京城各坛庙、宫殿、城垣、各部院衙署等事项的料估所等机构。
三省六部外,另设御史台,设御史大夫1名(临淄郡公冯笠)、御史中丞1名(忠勇伯冯笛)、主簿3名、各地巡按若干名,乃是行政监察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詹太祖又降旨在大都建合胜台,用以表彰功臣元勋。合胜台上悬挂开国元勋画像,乃是公爵二十四人、侯爵八十人、伯爵三十六人、子爵十八人、男爵二十一人,以公爵二十四人合称为“元盛二十四勋”,为大詹王朝定鼎开基,成一统之业,撅功最著者。“元盛二十四勋”如下:
第1位:太师兼领尚书令、江国公臧其超——名臧越,字其超,号三藏先生,以字行世,广东深圳人。硕德之士,社稷之臣。博览群书,广有良谋。跟随太祖征战,出生入死,功劳颇多。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事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比肩汉丞相萧何、明太师李善长。
第2位:太傅兼领侍中令、潭国公郭向非——名郭浩,字向非,以字行世,号天究先生,河南周口人。贵戚豪族,贤辅谋深。辅佐太祖称霸定鼎,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选拔人才,制定法度,功勋颇著。
第3位:太尉兼领兵部尚书、梁国公仉顺超——名仉赛,字顺超,号杀破狼将军,以字行世,黑龙江海伦人。南平云贵,北定沙漠。随太祖海陵起义,攻占湖广,全歼洞庭湖水寇。南征北战,东伐西讨,战功赫赫。太祖评价:“梁公功居至伟高,千载良将唯顺超”。
第4位:少师兼领礼部尚书、宋国公梅鹏程——名梅远,字鹏程,号兴化妙才,以字行世,江苏兴化人。智者尽言,青史留名。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随太祖海陵起义,经略湖广,劝谏首功,修订国史。
第5位:少师兼领吏部尚书、郑国公朱亚隆——名朱兴,字亚隆,号百策先生,以字行世,大都人。命世之才,善建嘉谋。少爱读书,富有智计。从太祖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综理朝政,兼修国史,乃是良相典范。
第6位:辅国大将军、燕国公扈邕(已故)——字成雄,号黑马将军,河北保定人。夺槊陷阵,智勇双全。从太祖征战四方,缔造骇客军团,平定五胡边荒第一功臣。
第7位:辅国大将军兼领兵部侍郎、虢国公朱胜——号楚狂将军,江苏江都人。太祖旧友,举义殊功。参与平定金陵暴乱,随太祖北上争霸,忠心耿耿,军功赫赫。
第8位:少师兼领中书仆射、殷国公刘博韬——名刘懿,字博韬,号烟波天客,以字行世,河南温县人。国家长城,义名天下。长于谋略,精通战策,兼习医学,亦知星相。受太祖礼聘而至,上书陈述《时务三十六策》。备受宠信,每战皆从,计虑深远,被誉为“第一谋士”。
第9位:太仆兼领工部尚书、鲁王任逢喜——安徽合肥人。忠纯质朴,心存百姓。乱世崛起,与宏盖武帝争霸。随太祖剪灭群雄,立下功勋。
第10位:国师、卫国公王亮(已隐退)——字子明,号逍遥子,江苏江都人。少年从龙,助定奇策。精通奇门遁甲,善于军事阵法。随太祖北上争霸,出谋划策,建立功勋。
第11位:太子太保、莱国公王宇(已故)——字子瑜,江苏江都人。治世能臣,恃宠矜功。少年英才,纵横大家,精通多国语言,时人誉为“张骞、班超”。随太祖海陵起义。出使西凉,缔结詹秀合盟;出使宏营,促成金沙之盟。
第12位:镇军上将军、周国公唐斌(已故)——字俊升,广西柳州人。开国猛将,入京首功。善于骑射,勇猛剽悍。随太祖征战,勇武之名天下传扬。
第13位:镇军上将军、胡国公贺奔(已故)——字伯驰,江苏江都人。骁勇虎臣,义气将军。出身富户,啸聚一方。随太祖争霸,参与北伐、南征。
第14位:镇军上将军兼领呼和浩特兵马司经略使、蒙国公傲洪——字伯廉,号护天大将军,内蒙古包头人。马槊英雄,勇武绝伦。多年对标满蒙名将满龙渊,麾下燕云绝尘席卷天下。
第15位:镇军上将军兼领太行路兵马司经略使、中山国公李伯成——湖南湘潭人。出身寒贱,摧凶克敌。自幼浪迹江湖,随太祖海陵起义,参与北伐、南征,多建功勋。
第16位:镇军上将军兼领太平军节度使、邢国公姜欣——号白龙将军,湖北九江人。骁勇将军,临危不惧。原为洞庭湖悍将,精通水性、水战,从太祖南征有功。
第17位:刑部尚书、桂王苗宗奇——祖籍北京。前朝宗室,当世义夫。
第18位:镇军上将军兼领河北兵马司经略使、赵国公李成蹊——湖北武汉人。世镇河北,独称军功。弓马娴熟,箭法高超。
第19位:镇军上将军、陈国公岑统(已故)——字公元,湖北荆南人。义勇盖世,真正将军。枪箭双绝,参与荆南之战,阵斩名将秦顺之、刘敬之、上官义之,威震天下。
第20位:刑部侍郎、申国公胡阳光——名胡
(本章未完,请翻页)
朗,字阳光,号虎狼将军,以字行世,河南洛阳人。性刚而勇,睿智之风。洛阳揭竿,响应太祖,洛阳大会战建功,威震中州。
第21位:礼部侍郎、平陆郡公刘镜人——大都人。德行淳备,良谏纯臣。共朝武举出身,随宏盖武帝从东北打到滇南;从太祖后,建立功勋。
第22位:御史大夫、临淄郡公冯笠——字嘉庆,江苏苏州人。骨鲠之臣,直言不隐。持节五胡,缔结盟约;监察百官,无有或缺。
第23位:镇远将军、费城郡公马昭——字华光,道号灵清真人,山东临沂人。前朝名将,攻法多端。
第24位:少仆兼领工部侍郎、真定郡公叶清——字公明,山西长治人。参赞军机,忠臣良将。
如此数年无事,天下太平。
这一年,有郑国公朱亚隆入宫,密奏赵国公李成蹊、蒙国公傲洪在讯地招兵买马,图谋不轨。詹太祖便召江国公臧其超、殷国公刘博韬入宫商议。刘博韬说道:“此二人都是藩国一方,麾下兵马不少。若有意不轨,为祸不小;若无意为之,却见疑于天岁,则无异于逼其谋反。臣意,可遣使到邯郸、呼和浩特两处,以商议俄罗斯事项为由,召此二人进京。若肯来,则心中坦荡,可予以安抚;若不肯来,则必是图谋不轨,当商酌图之。”詹太祖问臧其超道:“太师以为如何?”臧其超筹策片刻,说道:“甚善。”詹太祖乃传下两道圣旨,遣钦差至邯郸、呼和浩特两地,以商议俄罗斯事项为由,传李成蹊、傲洪进京。
却说赵国公李成蹊,乃是前朝少保李怀素长子,世镇河北。天盘九星阵会战时候,随桂王苗宗奇倒戈归降,后因破城有功,受封赵国公。其妻沈佳凤横勇无敌,随蓝田郡王汪郁萱王师北定,扫北建功,受封并肩侯。夫妇二人经略赵国,在邯郸建设和平城,俨然有割据一方的苗头。
这日,传报有天岁圣旨到。李成蹊接了圣旨,请钦差暂到馆驿歇息,叫来沈佳凤、葛军师、铁勒力商议。葛军师道:“天岁数年不问河北天津之事,今忽然传唤主公进京,来者不善啊。”
正言间,朝中细作回来报道:“主公,万不可遵旨行事!事发矣,朱少师建议天岁传唤主公和蒙国公进京囚禁,然后削藩除国。”李成蹊惊道:“如此机密,朱亚隆这厮如何得知?”葛军师道:“早听说朱少师养着一帮用间者,号为‘水云间’。必是河北境内也有间谍了。”李成蹊道:“此事天岁已经知道,奈何?奈何?”铁勒力道:“知道便知道。我们不去犯大都,不去扰中原,他们也休要来河北!”葛军师道:“进京是万万不行的!既然另有一道圣旨到傲洪处,我们不若劝他进京先探探风头,以他为掩护。如此我们便有时候备战了。”沈佳凤道:“就是如此。”
果然蒙国公傲洪接到圣旨后,也是不敢进京,但深恐詹太祖见怪,便派了三个儿子傲广发、傲连发、傲永发来大都。詹太祖见李成蹊推病不来,傲洪只是遣子进京,便将傲洪三子全部扣押在京,下旨降傲洪为云中侯。
元盛十六年十月秋,赵国公李成蹊和其妻并肩侯沈佳凤在和平城反叛。消息传到大都,詹太祖大怒,便要御驾亲征,调来镇军上将军、太行路经略安抚使兼领灵寿太守、中山国公李伯成为先锋,统率本部军前去平叛。
殷国公刘博韬谏道:“欲要其灭亡,必要其疯狂。臣建议天岁且休要发兵北上。天下纷乱已久,人人思安。李成蹊此举乃是逆天而行,且由他作乱,自有灭亡。此时贼兵军势嚣张,若是镇压,必是一场恶战。”詹太祖不听,毅然挥师北上。
却说北地气候恶劣,沈佳凤数度退军,诱敌深入。李伯成年近七旬,边境苦寒,以致军旅染病,不久便病死在军营。詹太祖数战不胜,又伤折大将,无奈之下,只得退军到紫荆关。
这日,詹太祖在大营聚集众将,问及战策,众将皆不语。申国公胡阳光忍不住出列奏道:“臣建议先回京去,然后徐徐图进。”詹太祖不语,默然站起,想起十年前南征闽越,望洋兴叹,乘兴而去,败兴而归。此时北征冀津,莫非也要如此?
当日,斗转星移,出现了日全食,士卒都在议论纷纷。原来这日全食,占卜者说乃大凶之兆,主伤主宰也。于是军中纷传:“莫非天岁有恙?”早有人将军中流言蜚语报知詹太祖。詹太祖大怒,说道:“今夜,朕要大宴三军,与诸位共乐,以安军心,让士兵们也睹睹天颜。”
是夜,詹太祖在大帐大宴三军。詹太祖道:“叫诸君受军旅之苦,乃朕之过也;千里奔袭,徒劳无功,叫史官及后人笑话也。明日便班师回朝罢。”众将皆默然。詹太祖叹道:“朕这一生,戎马三十载。龙颜一怒,让诸侯小国危如累卵,让西方列强如履薄冰;甘霖一洒,让南国人民如沐春风,让中原百姓忘乎流亡。马踏塞北,剑抵江南。击鼓耀兵于流沙之中,戍马悬车于太行之路。泛双叶,冒霜雪,蒙矢石,驱车陷阵,封禅泰山。执牛耳于盟坛之上,置诸侯于宗主之间。起生灵于涂炭,扶社稷于将倾,揽狂澜于既倒。孰料今朝竟至于两难之处也。”言罢,高歌道:
六十八载鞍未落,征尘遍洒山川。王旗何日盖闽湾?郁孤君涕泪,带水刃犹寒。
梦也弯弓驰北地,哪堪偏寓江南。冥冥天道不能全。风波吞武穆,青冢卧稼轩。
众将看见这位英雄迟暮的悲歌,各自暗叹:“若在十年前,岂容李成蹊、沈佳凤如此猖獗哉?”
未知北征冀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