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和卫婕都提到了诅咒,这种毫无科学道理的东西,李左半信半疑,此时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世界上真的有诅咒吗?这是什么道理?”
两人一口同声地道:“有,而且很灵验。不需要任何道理,某些东西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特定的诅咒效果。”
这下李左听懂了,能验证的就是科学,这些诅咒就是一种失落的文明。
徐丹和卫婕搬到了隔壁住,李左和两人的关系又回复到了邯郸山中的样子。
商人们的军功批复下来了,士族的赏赐先发,然后是大夫受爵。
驻地的郡守举办了盛大的宴会,为所有人员庆功。
因为李鸷和王鸾在与山贼的战斗中,斩首山贼头目数量实在太多,赏赐的赏钱完全可以买到公乘爵,所以只部分折钱,李左继承父亲的爵位加自己的战功晋级为公乘,李家终于突破了士民到官僚阶级的坚实壁垒。
对比南宫氏和乐氏得到的赏赐,就能很清晰地理解这种阶级垒牢的坚固程度,两家无一人死亡,每位成年人杀敌超过十人,这在整个商队中并不多见,但是两家依然是不更爵位,杀敌数目全部折算臣钱财赏赐。军功较大的不更,也可以选择做官,最大的官能做到县尉(县级正规军的军头),这就是士族的宿命,不更爵位即是终点,这是依靠杀敌永远无法突破的阶级桎梏。
对于胸无大志的人来说,在县城做个小官未必不是好事,毕竟士族都是有年薪的(发粮食而不是钱),即便无爵位的黔首饿死了,他们的俸禄也不会少一文,而最低级的公士也有年奉50石(3000kg),足够一家三口大手大脚地糟蹋,没官职的士更是无事一身轻,可以像庄子一样逍遥,糟蹋完了去找县令提前预支,县令若找借口不借,直接喷他一脸,坏掉他的官声。
本次新晋大夫只有李左一人,李左得到的军功原本可以封五大夫,因是袭爵降了一级,授爵公乘,多余军功折钱十三金。
最早
(本章未完,请翻页)
护送的公乘赵高连升三级成为右庶长,并且作为本次立功人员的座师,为所有人授爵。
其它参战的大夫全部晋一级:两位公大夫五百长,五位官大夫百将,两位大夫屯长,章邯军大夫晋级不可胜数。
宴会很隆重,所有郡内大夫以上官员都亲自前来祝贺,章邯原本是军侯,剿匪立功后爵位升为左庶长,本不与李左等大夫一起受爵,却也和赵高一统来到宴会现场,与新晋大夫们同乐。
宴会自然少不了酒和女人,酒是历史悠久的杜康酒,女人是魏楚两国掳掠来的王妃、公主和贵妇,李左作为公乘大夫可以挑一个。
女人们戴着面纱,穿着长裙,或歌或舞,众大夫们只能凭着想象挑选自己看中的女子。
因为是庆功,四位升爵的大夫先挑,李左随手挑了一个吹笙的女子,那女子似乎很意外,快步跑过来坐到李左身边倒酒。
整个宴会期间,李左结识了许多士大夫,但他情绪低落,赵高和章邯又不住地向他劝酒,李左喝得人事不醒,最后是被倒酒的女子带回去的。
这是一个蜂腰美人,魏国贵女,名叫云矶,十九岁,一颦一笑总能恰到好处地给李左带来快乐,是一个善解人意的烂漫女子。
李左在咸阳认识的官吏大多是这次封爵时认识的,一同受爵的如同师兄弟,就像军队认老乡,职场认校友,历朝历代的权贵圈内都有类似人脉。
赵高是李左等大夫的座师,是能出入秦王宫的尚书卒史。因为这层关系,又同为赵人、草根出身,话语比他人投缘,所以关系非同一般。
赵高护送邯郸商人到咸阳后,开始官运亨通,步步高升。
先是秦王的儿子到了启蒙的年龄,向百官征文,赵高作《爰历篇》,借变革历法之名阐述自己的政治理念,被秦王一眼看中,因为文章的以一个亥字切入,文意恰好与秦王立太子的心思不谋而合,赵高便成了胡亥的老师。
这篇文章赵高还给李
(本章未完,请翻页)
左看过,开头一段是这样的:
《爰历篇》-赵高
斗历周天,人间一岁。
天皇制名,干支定岁。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
申酉戌亥,卅日一干。
虞土夏木,殷金周火。
夏寅商丑,周子秦亥。
爰尊岁首,慈俭无为。
贵贱合一,功过五帝。
爰的意思就是变革,爰历就是变革历法。秦国时沿用的是天皇制定的历法,一年为12个月,按照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排成一个圆圈顺序计月,中间是北斗七星构成的指针,如同现代的钟表,天上的北斗斗柄指向北极星时,对应表盘的子月。
这篇文章的主题紧紧扣住自夏朝以来,各朝岁首依次从寅月逆向后推一个月作文章,得出结论,秦朝应该以亥月(10月)为岁首,这是符合传统的,非常有道理。
关键不在这里,而在末尾两句:“慈俭无为,贵贱等法”。
慈俭无为正是老子三宝,直白点说就是爱民、薄税、民主,老子的话是很直白的:爱民百姓才会努力;薄税才能广得众,不为别人做决定才是真正的王。反之,逞能、重税控制、视百姓为个人私产,这样的人死定了。
秦王好道坑儒,未必不是为胡亥制造社会空气。
贵贱等法针对的就是王侯、卿、大夫特权,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冯弃疾、冯劫后来不满胡亥刑加于大夫而自杀的。
这两条既反对商鞅主张的特权阶级实施法律高压,也反对儒家提倡的长幼尊卑等级制度,可谓天下皆敌。
李左当时看完叹息道:“这是好文章啊,可恨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赵高听得莫名其妙,疑道:“难道我的文章的不能传世吗?请左子指教。”
李左道:“文章无错,祸在人心。再则,你这道只怕再过两千年也要招人嫉恨。”
赵高不信,道:“我必行之,杀身无悔。”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