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孙氏与孟孙氏意见相左,鲁定公也拿不定主意:“寡人要是去赴会,谁来保驾?”
孟孙无忌说:“非臣师孔夫子不可。”
鲁定公召来孔子,委任他为相礼。出发前,孔子奏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不可相离。古时候,诸侯出国界,必须文武相从,有宋襄公的盂地之盟为前鉴。左右司马必须同去,以备不时之需。”
鲁定公觉得有理,任大夫申句须为右司马,乐颀为左司马,各率五百乘兵车,远远跟在后头。另派大夫兹无还率兵车三百乘,在夹谷会所十里外的地方下寨。
齐景公已先一步来到夹谷,设三层土阶为坛,制度简略。齐侯在坛右设幕帐,鲁侯在坛左设幕,孔子为防万一,命令后头的申句须与乐颀紧紧相随。
齐国有个大夫就黎弥,素来以善谋著称,自从梁邱据死后,齐景公最宠的就是他。当夜,黎弥来求见齐景公,说:“齐鲁世代为仇,之所以有今日之会,不过是因为孔某人是圣贤,怕他日后不利于齐国罢了。我看那孔丘,只知礼而不知兵。明日主公会礼后,可以奏乐以供鲁侯消遣,派出莱夷三百人假扮作乐工,借机捉了鲁侯与孔丘。臣从坛上冲下来杀散鲁国兵众,到那时鲁国的君臣都命悬于我手,任凭主公处分,岂不比用兵侵伐的好?”
齐景公也动心了:“这件事应该跟相国商量一下。”
“晏子素来和孔丘交好,这事他要知道了,必行不通。臣一个人就行!”
“那寡人便听你的,办事要仔细!”
黎弥得令,连夜去邀约莱夷兵去了。
次日一早,齐鲁两君互揖登台,齐国是晏婴相礼,鲁国是孔子为相。君臣各自登台,互叙先姜太公与周公的数世情义,交换玉帛为礼,齐景公说:“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鲁侯同赏。”
于是召唤莱人上前,奏莱人东夷之乐。坛下顿时鼓声大作,三百名莱夷
(本章未完,请翻页)
人手里拿着旗子,羽毛,矛戟,剑盾拥上台来,口中呼哨不停。只上了一半台阶,鲁定公脸上已吓得变了颜色。
孔子全无惧意,站在齐景公面前,举起衣袖说:“两君会好,应该行中原之礼,怎能用夷狄之乐?请他们退下吧。”
晏子不知底细,也在一旁奏道:“仲尼所言,才是正礼。”
齐景公很是惭愧,赶紧喝退莱夷人。本来黎弥在坛下设伏,只等台上莱夷人动手,便要冲上坛去,没想到三百莱兵全被齐景公打发了,不由心生愠意。便召来齐国的优人,吩咐道:“若召你们在宴席上奏乐,一定要唱《敝笱》那首歌。只要能惹得鲁国君臣或笑或怒,我这里有重赏。”
《敝笱》是什么诗呢?原来它说的就是当年文姜与哥哥齐襄公的故事的,黎弥这是要羞辱鲁国一番。
黎弥登坛,对齐侯说:“请奏齐宫之乐,为两位君侯助兴。”
齐景公点点头:“宫中之乐,不是夷乐,可以演奏。”
黎弥于是召来倡优侏儒二十余人,为什么侏儒干这一行的多?大概古时候种田打仗都需要力气,侏儒做别的行当都不合适吧。这些人都穿着奇装异服,涂脂抹粉,装男扮女,分为两队。来到鲁侯面前,唱的唱,跳的跳,嘴里的齐风都是淫词艳曲,一边唱一边笑。
孔子手按腰间宝剑,瞪大眼睛盯着齐景公说:“匹夫戏弄诸侯,其罪当诛!请齐国司马行法!”
齐景公全当没听见,优人们继续戏笑。孔子大声说:“两国既已通好,便如兄弟一般,鲁国的司马便是齐国的司马。”
孔子一挥袖,大叫:“申乐须,乐颀在哪里?”
二位将领飞奔上坛,在男女两队优人中,捉住两个领头的,立刻斩首,其余人惊叫而走。齐景公眼见这一幕,心里也发颤。鲁定公乘机起身告辞,坛下的黎弥本来还想劫持鲁侯,但没想到孔子早有准备,只好缩着脖子退后。
(本章未完,请翻页)
散会后,齐景公入幕责备黎弥:“孔丘相礼,都是古人之道,你偏偏让寡人采用那夷狄风俗。寡人本是要与鲁国修好的,这下反而成仇了。”
黎弥诚惶诚恐,不敢再发一言。晏子进言:“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如今鲁国有汶阳三处地方在我齐国手中,一是讙地,是阳虎所献;二是郓地,是当年夺取来安置鲁昭公的;三是龟阴,是先顷公依仗晋国之力强取于鲁国的。这三处地方都是鲁国的故地,不如乘此机会还给鲁国,他们君臣必然欣喜,自此齐鲁两国也好相交如故。”
齐景公乐从,于是派晏子出使将这三处地方交还给鲁国。这是周敬王二十四年发生的事。
这三处地方都是当年鲁僖公赐给季友的,如今齐国说是还给鲁国,其实都归了季孙氏。最大受益者季孙斯当然感激孔子,特意在龟阴筑城,取名为谢城,以旌表孔子的功绩。之后,季孙斯又请得鲁定公之命,升孔子为大司寇。
此时齐国的南边,忽然飞来一只大鸟,长约三尺,黑身白颈,长长的喙,却只有一只脚,它扑打着双翼在田间起舞。人们追不上,它却飞向北面。
季孙斯问孔子这是个什么怪物,孔子说:“这鸟叫‘商羊’,生于北海之滨。商羊起舞之起,必有淫雨为灾。齐鲁两国相接,这事不能不做防备。”
季孙斯命令汶上百姓,加固堤防,加盖屋顶。三天后,果然天降大雨,汶水泛滥,鲁国这边因为早有准备,所以洪灾没造成什么大的损失。此事传遍了齐国,齐景公更加觉得孔子是个神人。从此,孔子博学之名传遍天下,人人称呼他为“圣人”。
孔子是思想家也是教育家,门下弟子精英云集,人才辈出。季孙斯访求人才,孔子推荐了仲由,冉求,季孙斯任用这两人为自己的家臣。
季孙斯此来,除了访求人才,还需要孔子为他答疑解惑。究竟他心中所虑何事?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