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中唐之潜龙在渊 > 第101章 朝堂反击

第101章 朝堂反击

    阅览完那几封内容大同小异的绢书后,代宗皇帝只是看了看程元振、苗晋卿,并没有说什么。

    绢书很快被其余朝臣传阅,不少人当即认出了是出自苗晋卿之手。

    苗晋卿本是以写文章而出名的,虽然名气不及颜真卿,但与许多朝臣有书信联系,他的笔迹及行书方式再熟悉不过。

    名士风流的苗晋卿已经风度无存,浑身颤抖,几乎站立不住。

    王缙则直接跪倒在地,俯首做请罪状。

    这位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亲弟弟,此刻竟没有半点能耐。

    看着朝堂上这一幕幕闹剧,杨错微微摇头,已经失去了继续看下去的兴趣、

    一群有心无胆的权欲之徒,还没等竟刑部进行审讯,就已经开始了互咬。

    身为主首之一的苗晋卿,甚至开始向代宗皇帝乞怜,希望得到宽恕。

    论起朝堂之争,苗晋卿之流恐怕连李泌一成的本事都没有。

    李泌的应对之策只进行到了一半,就已经把魑魅魉魉逼迫得原形毕露。

    这时,仍然在苦撑的程元振突然发难,大声呵斥元载把持朝政,欲行篡立,甚至连史朝义都不如。

    居然又落在了李泌的算计中,杨错略带怜悯地看了看程元振。

    不提史朝义还罢,一提史朝义,只能是将自己陷得更深。

    至于,程元振之所以把矛头对准元载。主要还是因为所有的新制度,都是他作为实权宰相在执行。

    在不能直接攻击皇帝的情况下,他就成了最好的攻击对象。

    “元载,你广布党羽,把持朝政,名为宰相,其实与朝贼何异,你与史朝义都是一丘之貉,都是社稷的篡臣。日后青史之上,必留你奸佞之名。”

    “列位臣公,你们都是大唐的臣子,不是他元载的马前卒,为何不与我等齐心协力斗倒这巨奸逆臣,以正社稷朝纲。诸公莫非还想看李林甫、杨国忠之事重现!”程元振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威仪风范,声嘶力竭地狂吼着,形同绝路尤斗的困兽。

    朝堂上一片安静,只听到这位骠骑大将军大人的嘶吼。

    没有一个朝臣回应程元振的煽动性喝问,看程元振的眼神里,除了怜悯、愤慨,就是讥讽。

    与程元振的疯狂迥异,苗晋卿、王缙二人已经瘫跪在地,浑身颤抖着。

    无论是苗晋卿、王缙的认罪言行,还是程元振破罐破摔式的喝骂,都已经无可辩驳地摆明了一件事。

    这一次因“日蚀”而起的朝堂之争,正是程元振、苗晋卿等人刻意安排而起。

    且不论隐瞒“日蚀”一事就属于欺君大罪,假借“天命”生事更是朝廷的大忌。

    天命之说,最易蛊惑人心,影响力广,破坏力大。

    稍有不慎,就可能对社稷产生根本性的动摇。

    历朝历代都不乏一些野心之徒,利用“天命”之说达成的政治企图。

    比如东汉末年张角假借“苍天已死、黄天当立”一说而起的黄巾之乱,以及袁术以“代汉者,当涂高也”一说自立为帝之事。

    就近还有什么“杨花落李花开”,差点给唐高祖引来杀身之祸。

    也正因为此,假借“天命”生事的罪名,甚至比一般性的欺君还要严重得多。

    被坐实这两项大罪的程元振、苗晋卿等人,若依律法,即使是诸灭九族也实属正常。

    此时此刻,对朝堂上的群臣而言,是能离他们越远越好,又岂会有人不识相地接口搭腔或是求情。

    皇甫温望

    (本章未完,请翻页)

    着程元振几人,摇了摇头,将目光转向上首的鱼朝恩,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上司眼光的敏锐。

    程元振、苗晋卿等人想要争权倒也不是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但他们错就错在利用“天命”这个大忌来生事。

    更要命的是,所筹谋的计划又是虎头蛇尾。

    开始看起来气势汹汹,似乎形势一片大好。

    然而,后继的计划居然是漏洞百出。

    以皇甫温这么一个局外人,也能看出前司天台博士萧程这一环的重要性。

    但,程元振等人愣是视而不见。

    而且,居然还做出联络外面的封疆大吏和门阀势力的举动来,苗晋卿就那么肯定他所联络之人不会将信件上交朝廷?

    再看看苗晋卿、王缙两人瘫若软泥的表现,连皇甫温都为他们感到羞惭。

    相形之下,元载、裴遵庆一方的反击简直就太犀利了,一击中的。

    感慨的同时,皇甫温更对自己听从上司的劝说没有参与此事大感庆幸。

    鱼朝恩却没有为自己的先见之明而自得,反而轻叹了一口气。

    虽然预料今日朝堂上会有一番狂风暴雨,但鱼朝恩万万没想到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便分出成败。

    在对手高明的计策下,程元振等人如瓮中之鳖,全无反手之力。

    “是谁筹谋了如此计策?”带着一丝疑惑,鱼朝恩转移了目光,在下首的元载、裴遵庆等人身上巡望了一遍,最后不自禁地停驻在了李泌身上。

    隐隐然感觉这个儒雅风流的元帅府长史,似乎与此事有不小的关系。

    似乎是感受到了什么,李泌转过头,恰好迎上鱼朝恩的视线,温和有礼地微笑了笑,作为回应。

    想起苗晋卿对于李泌的不屑评价,鱼朝恩一声暗叹。

    到了这一刻,朝争之事基本大局已定。

    现在需要关心的。只是程元振、苗晋卿等人会领受何等罪罚,以及此事会牵连到多少人。

    要说程元振真的全无防备,也是冤枉他。他曾经想过杀死萧程,但是害怕自己的举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所以迟迟没动手。

    这一犹豫,就给了对手可乘之机。

    颜真卿奏请代宗皇帝同意,罢程元振骠骑大将军之职,罢苗晋卿侍中之职,革除王缙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之职,并即刻将三人羁押于刑部。

    随后,裴遵庆奏请代宗皇帝同意,天下观军容使鱼朝恩暂行骠骑大将军之职,征召荆南节度使李岘暂行侍中之职,礼部侍郎杨绾出任门下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

    程元振、苗晋卿和王缙被抓入刑部,程元振统帅的龙武军交给了彭王李仅。

    在刑部审讯程元振三人的同时,对弥补“日蚀”所造成恶劣影响的之事迅速展开。

    杨绾德高望重,且质朴忠贞、车服俭朴,素以品德举止著称。

    由他将即刻筹备修镶仪式,以祭上天。

    同时,新任司天台博士负责重新查定“日蚀”一事,看此次天兆究竟是应于何事。

    因与“日蚀”隐报之事无关,前司天台冬官官复原职,携同待罪之身的前司天台博士萧程,共同协助新官。

    刑部的审讯进行得相当顺利,希冀以坦白配合赢得宽恕减罪的苗晋卿、王缙两人,几乎是毫无保留地供认了自己的罪行,指证程元振为主谋,并供出一应与此事有关的朝臣。

    不出意料,多半皆是前朝大臣和曾经有过投降劣迹的大臣。

    程元振起先还拒不回应廷尉府的问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讯,甚至大声叱骂元载“篡臣贼子”,还叱骂裴遵庆“助纣为虐”。

    但在确凿无疑的证据面前,在苗晋卿、王缙的当面对质下,失去了坚持的勇气,随即竟开始大肆构陷其他朝臣。

    据他指证,鱼朝恩、皇甫温等二十余位朝中官员和军中将领都参与了此事。

    情知难逃一死,甚至九族难逃,程元振开始寻找垫背之人。

    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了解到程元振、苗晋卿、王缙正在大肆出首指证,参与此事的大臣一面唾骂这三人,另一面自己也不禁陷入空前地恐慌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夺权一事,足已引起代宗皇帝和其余朝臣最大的反感。

    欺君罔上,假托天命……罪名可算实实在在。

    如果要借此事掀起一场杀戮,是再正常不过,再轻松不过。

    在参与过此事的大臣们煎熬式的等待中,刑部的审讯有了最终结果。

    偌大的宫殿内一片寂静,几乎所有的目光所盯住在了刑部尚书颜真卿身上。

    一些朝臣已经紧张得额头晶莹,气不敢出。

    颜真卿手捧黄绫圣旨。声音洪亮而清悦地诵读道:“敕曰:国贼横行、社稷沉沦之危际,骠骑大将军程元振、侍中苗晋卿、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缙等身为国之干器,不思勤政理事,却为一己之私,假天命蛊惑人心,欺君罔上,祸乱朝政,陷陛下于失德之境。”

    “骠骑大将军程元振虽为罪首,但因其曾功于社稷,着罢其骠骑大将军职,除邠国公爵位,赐鸩死。”

    “侍中苗晋卿,着罢其侍中之职,除韩国公爵位,以太保致仕。门下侍郎、同平章事王缙着罢其门下侍郎、同平章事之职,贬为括州刺史。”

    “前司天台博士萧程,着罢其前司天台博士之职,贬为庶民,永不叙用。”

    待圣旨被宣读完后,不少的朝臣还未回过神来。表情地愕然地盯向颜真卿,认为他是否是漏读误读了什么。

    以程元振等四人的罪名,夷灭三族甚至九族都不为过。

    最终居然只是赐死程元振一人,其余三人只得了贬职的惩罚。

    更让人吃惊的是,先前那牵连广泛的风声竟没有成真。

    除了这四人,其余可能参与此事的大臣竟未被追究罪行。

    散朝之后依然惶惶的大臣,在忐忑不安中等候了两天,未见任何异常,才稍稍地放下心来。

    以这种较轻的方式处置苗晋卿等人,其实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日蚀引起的人心慌乱还未消除,如果严刑重惩,追查株连,只会将混乱扩大,甚至会闹得不可交。

    这样的结果,只会便宜了史朝义,对大唐的统一大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而苗晋卿、王缙都是清流名士,他们的才能未必多高,但名声极著。

    杀了这几个人,就有可能冷却上百、乃至上千士人的归附之心,实在是得不偿失。

    只有程元振作为掌握兵权的人物,必须死!

    再者,贬职对苗晋卿三人未必就是什么好事。

    经过此次的一连串事件,尤其是在被廷尉审讯期间大肆供认其他参与朝堂之争的大臣这么件事,苗晋卿、王缙的名声几乎丧尽。

    不需要刻意安排宣传,料想那些有关联的大臣必会主动将苗晋卿等几人的败德无行的丑迹散布出去。

    届时,声名狼藉的苗晋卿、王缙自己恐怕就会感觉生不如死。

    贪财者夺其财,好名者丧其名,不是最好的惩罚么?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