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国万历 > 第六十七章 艰行 (为盟主黑面龙王_888加更)

第六十七章 艰行 (为盟主黑面龙王_888加更)

    治天下难,治官员更难。

    自己才登基几何,如何就能使的动天下人。

    永远不要在盛怒之中,做出任何决定。

    朱翊钧把兵刃还给祖承训。

    祖承训颤抖着手接过,一向胆大的他,因为刚才小皇帝的愤怒,虽然知道并不是针对自己,竟感到无知所措。

    皇上虽小,素来沉稳,今日之态属实未见。

    拍了拍祖承训的胳膊,朱翊钧在众人的簇拥下回了乾清宫。

    第二日。

    “母亲。”

    朱翊钧上前抱住李太后。

    皇家礼仪森严,按照制度,小皇帝问安太后需要跪下。

    连太后出行时,皇帝也必须跪在庭前恭候慈驾。

    因为朱翊钧亲手制作的麻将,使李太后内心甚悦,陈太后教李太后,专门请了学士写了一篇文章,赞赏皇帝的纯孝。

    朱翊钧跪下,听礼部官员逐句诵读,被记录起居,向天下宣范孝道以作表率。

    对于这件事,朱翊钧并没有意见。

    但是回到后宫,他还是我行我素,以小孩模样亲昵两太后,避免皇家礼仪所导致的无形的生疏。

    “我听太监说皇帝这些时日少睡,你惧我去乾清宫拘束你,我以你从小蹈矩循彟才顺了你的意,但是今为何胡来?

    你不来两宫问安也罢,以读书学政为要,我不生气,就气你不爱护自己的身子。”

    李太后语气严厉,却是爱之深,朱翊钧哪里不会懂这个道理,只要不像历史那般钻了牛角尖。

    “母亲,儿子错了,以后不敢了。”

    再多的理由,李太后也不会认可,朱翊钧直接承认了错误,这才是李太后想要的。

    听到皇帝认错,李太后拉过朱翊钧,打量起他的气色,脸上竟然有了倦容。

    自家男人去的早,自己是妇道人家,不懂外事宫门也不敢出,长子才十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

    就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也不至于此。

    如果是因为贪玩,李太后心里还好过,就是因为知道自己长子的性格,定然是因为朝事导致。

    看着长子稚嫩的面庞,李太后抱起儿子,眼泪婆娑起来,又心疼又怨他。

    “我的儿。”

    李太后使人送来暖粥,不放朱翊钧走,等他喝了粥,命他在慈宁宫睡觉。

    “去跟张先生说,皇帝疲劳,我让皇帝休息,今日不去读书。”

    在慈宁宫,从早上一直睡到了中午,朱翊钧才醒了。

    这一觉神清气爽,内心的郁闷一扫而空。

    李太后嘱咐了一番,放了朱翊钧离去。

    既然已经迟了半日,朱翊钧索性不去文华殿,改去慈庆宫,陈太后是个明事理的人。

    要不是她的规劝,自己不一定应付李太后这般轻松。

    不同于生母处,朱翊钧照实解释。

    “朝风向来如此,你父皇初登大宝时,也曾抱怨官员懈怠,此乃人之常情,勿要急切才是。”

    “母后说的对,儿臣过分焦虑,失了分寸,现在想来,一切自有旧制,以法严办即是。”

    “皇帝尽管放心去处理朝事,内宫勿忧。”

    听到陈太后的话,朱翊钧这才满意的离开。

    朝事已经闹开了锅。

    张居正被言官弹劾,不按照祖制递交辞呈,官员不经大理寺,直接被关进锦衣卫诏狱。

    “国家法度,一切自有定制,如今皆为摆设,既如此,可把大理寺,刑部,都察院皆罢则是。”

    “内阁元辅刑赏予夺,政教号令皆废,百事悉从其心,揽权夺利,私交边将,皇帝年幼,轻信其人,国将不国也。”

    这些奏疏,朱翊钧一律束之高阁。

    他不信张居正还能信谁?

    都以为皇帝年幼,官员们喜欢在奏疏中,用告诫的口吻大谈为政之道。

    奏疏中每个官员谈起政道,都是旁征博引,头头是道,听上去实乃至理名言。

    有的地方官为了讨好小皇帝,得到小皇帝的信任,希望能一步登天,奏疏里竟然也大谈改革。

    改卫所,查田亩,清欠税,长篇大论写了几千字。

    朱翊钧派人一查,考成法却是各个延期。

    都在糊弄他。

    兵部上疏了一堆奏疏,全是调动各地将领和卫所士兵事宜,哪些地方可以调用,哪些地方不能调用。

    这些都不是轻易的事,要避免刚调离此地卫所军队,后一脚就闹起事端。

    如今各地百姓摊派严苛,多地官员上疏,当地卫所士兵万不可轻离。

    一事不顺,诸事不顺。

    广东奏急,乱民已出旁罗,各地县城门户紧闭,形势危急。

    “发于兵部谭纶,南京殷正茂,着尽快解决。”

    二十万大军调动,不是旦夕促成,各地卫所兵事,朱翊钧也不熟悉当地情况,只能催促兵部加快步伐。

    张居正破罐子破摔。

    违背制度的事,成为元辅以来做的太多,已然麻木。

    战事十万火急,各地推诿,张居正处理的焦头烂额,嘴角急的起泡。

    各部官员都在观望,如今百官达成共识,把广东祸事归于考成法,年关之下,考成法期限已至。

    张居正的提拔的亲信们都感到畏惧,劝诫张居正,关于考成法的事情先缓一缓。

    右都御史陈省,原是张居正的幕僚,被他提拔起来。

    “公,水无常势,因势导利乃上策,平广东祸事为当务之急,否则考成法之下,耽误了广东战事,对公极为不利。”

    “此言有理,兵者,国家大事也。”

    张居正面对一众亲信,此时他满脸憔悴,长须凌乱,失去了风度。

    “皇上昨日问我,考成法怎么办。今日诸公问我,考成法怎么办。”

    张居正如何不知。

    如果战事蔓延开来,万一糜烂国家东南,最后皇帝也保不了自己。门生故吏们的担忧,并不是虚言。

    “今日缓,日日缓,则考成废。它日重提,比今日难十倍也。

    国家内忧外患,百姓流离,民心渐失,今日不改,明日不止广东祸事,天下都祸事也。

    诸公,吾等身肩社稷之责,虽步履维艰,可如轻易放弃,恐天下不能救也。”

    听到张居正的话,众人无言。

    有人只为名利,只要张居正还在这个元辅之位,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有人却极为认可张居正的言论,神情凛然。

    “文书。”

    听到张居正叫自己,那人抬起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