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第一感觉,就是某位亲王在打皇位的主意下了盘棋,但略一思付,这个理由就被剔除了。
原因就是,李适虽然有十一个儿子,事实上,有两个是义子,有几个早夭,这会儿一共也就四个活的,其中有两个还是娃娃。
至于其他的亲王嗣王,和皇位没有任何的可能性产生,琢磨也没用。
朝中的重臣……也不是没有可能,只是没有这么做的理由。唐代重臣对朝政影响很大,但对皇室向来敬而远之,不会掺合。
再联系前前后后的事情想一想,张军低声骂了一句。这个李适是真特么够操蛋的。
他估摸着,并不是张延赏没检举,而是被李适压下来了,然后一番小操作……他想换太子。
这事儿也是真发生过的,不过被李泌,李勉和陆贽等人劝住了。李泌和陆贽因此晚了好几年才拜相。
而李诵也是因为这件事,才患上了抑郁症,变得小心冀冀,活的战战兢兢,终于中风成了半身不遂。
李适病重的时候后悔了,晚了。
等他病死,李诵也在病中,身不能动口不能语,成为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哑巴皇帝,然后被自己的儿子给弄死了。
李诵想立的太子还不是他亲儿子……这玩艺儿怎么说都奇怪。是他的亲孙子,义子李謜。今年五岁。
李适对他喜欢到什么程度呢?每天都要抱着哄逗,七岁封王,实授开府仪同三司,十岁进义武军节度使,易定观察等使。
虽然李适和李泌李勉等人好像是无意之中提起了这么个话头,说的也是舒王李谊,但张军太了解李适了,太明白他的心理。
舒王李谊是前昭靖太子的遗腹子,被李适收养为子,并且是长子。
说句实话,如果李邈不死,这皇位真和李适没什么关系,准准是人家李邈的。李适自己也清楚,所以对李谊也就特别好。
但是说到皇位,要是真以为李适打算给李谊,这就有点扯了,必竟不是自己的骨血。李謜就不同,那是亲的。
你见过哪个皇帝天天喜欢带孩子的?天天抱在腿上逗弄,天天亲自带着……李謜的生母史料上没有任何记载。
萧妃为什么没有孩子?李适为什么要杀萧妃?这都是未解之迷。
不能琢磨了。
张军晃了晃头,爱怎么怎么的吧,皇帝家的破事一箩筐,谁能理得清?而且理清了也没什么意义。
回到府中,张军又写了几封信,着人送去长安。
一是着人搜集舒王李谊的消息,增加对京城的关注。
第二封是写给韩滉的,先是表达了一下感谢。不管出于什么心理,韩滉把宣州‘让’给了张军,这是事实,需要感谢一下。
然后就是恭喜拜相。虽然这事儿早就心知肚明,该说的还是要说。
最后,张军说,不明白韩滉和元琇之间的矛盾因由,也不想知道,但是元琇这个人是个人才,他的去职对国家来说是损失。
大唐太需要擅长理财治税的专业人士了,这不是谁握在手里都能处理好的,关系到大唐方方面面的兴衰发展。
‘某亦是凡人,亦有喜怒脾性,嫉妒好恶,但即偷得高位,便需压抑自心,以国衡论。
朝中宰臣以降,文武诸臣,某有所喜,也有所恶,人之常情。
某只观其司位,度以优绩,不以私念论之,也不希望他人以私念论某,韩相以为如何?’
张军告诉韩滉,自己不对朝中诸事发表任何意见,只是在私人之间聊聊,自己会把元琇召到凤翔来充任司户参军,借用他的理财专长。
第三封信写给紫蕊:“火速着人寻去元琇府上,将全家递送至凤翔,若已上路,速速追回。”
嘱咐紫蕊要多关注凤翔驻京办的工作,加强京城各种消息的搜集整理,梳理朝中诸臣的关系脉络。
另外,张军让紫蕊安排暗探严盯长安永乐坊资敬寺尼智因,摸查和她交往的,来回到寺中和她接触的人,一一记录在案。
这事儿只能交给紫蕊去办,因为她永远不会背叛。
将写好的书信密封,唤近卫马上送去长安。这种信,就不能交给脚力去做了,风险太大。
好在从凤翔到长安沿途都是张军的实际控制区,到是不会发生什么意外。
又看了会儿公文,张军感觉眼睛有些酸涩,自己揉捏了一会儿,起身来到外面,让眼睛放松一下。
院子里已经有了些春意,地上绿影绰绰,树也在返青,有了许多的生气。
张军负着手顺着石阶小路慢慢的逛,卫阿荣陪在身侧。
“明日,都准备好了么?”
明天,王如意惠静寿带着部队和俘虏回转凤翔,虽然不搞献俘什么的那些活动,但还是要迎接庆祝一下的。
这些事情都是凤翔军方办公室那边在准备,在安排,张军也没有过多的过问。
张军就是提了些建议,比如给本次出征的军将家里的大门挂紫,在城内的主要街曲悬挂一些宣传条幅。
精神荣誉和实物的奖励,一样也不能少,这两样东西在这个时代都是聚拢民心的不二法宝。
张军不需要和其他的节度使一样,部将军士们成为他的私军,但思想意识上的发动和统一是肯定要搞的,军心所向必须要。
“一切均已安置妥当,明日南城军属列道,诸营将士远迎,”卫阿荣笑着汇报:“飨食烹猪宰羊,慰劳诸军。彼等**却是荣光。”
“兵事顺利,自然荣光。”张军笑着点了点头:“虏营如何了?”
虏营,就是给俘虏们准备的营地。这次的俘虏有点多,原来的旧营装不下,要立新营进行分别,也方便管理。
卫阿荣又把这方面的情况汇报了一下。
汪汪。花奴的叫声传过来,张军扭头看过去,就见小清禅一身胡装,骑着她最喜欢的紫奴顺着石子路向这边来。
花奴一直在和小马们争宠,跟在侧面不时的叫几声,也不知道是在向小马示威还是想引起主人的注意。
在府中纵马,也就是这个丫头可以了,还颇受大家欢喜。
现在小清禅的马骑的已经相当溜了,甚至还能做些不太复杂的马技出来,想来将来长大了也是一枚巾帼女子。
大唐盛产女汉子啊。
小清禅的两个小伴当现在也熟悉了府上的生活,打扮的精致可爱,跟在小马的后面向这边张望。
虽然张军不会把她们当成奴仆侍婢,让小清禅很平等的和她们交往,但是她们也没有在府内骑马的资格。
这个改变不了,也不能改。要不然就乱了。
“耶耶安。”小清禅看张军‘发现’了自己,小脸上马上笑的花一样灿烂,扬着小手给张军问安。
张军不由自主的就笑了起来,大步迎了过去:“怎的跑到前面来了?”
小清禅大睛睛一转:“是紫奴乱跑,它不听话。”
前面是张军办公的地方,平时大娘子多有嘱咐小清禅不要到前面来。
但是小孩子嘛,你越不让的事儿她反而越有兴趣,张军又是个宠闺女的,一来二去就随着她跑了,只要不出后园就行。
当然,小姑娘也不会捣乱,人家都是悄悄的观察或者问过了近卫,耶耶房中没有人才会来。
张军把闺女抱起来,去嫩脸上亲了两下,又伸手在两个小伴当头上抚了两把以示亲近,两个小姑娘也笑,有些笨拙的给张军问安。
正抱着闺女说话,卫阿荣提醒了一声,前面府中有人来了。
找来的是司功参军和经学博士。
“见过郎君,见过郡君。”
小清禅在张军怀里有模有样的拱手还礼,张军就笑:“可是有事?”
“郎君,春闱呀,某前数日呈有公文入堂。”
“哦,春闱之事,你二人且办就是,寻某何事?”春闱张军知道,一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嘛。科举考试分为两个大部分,一个是在八九月份的秋闱,是县考,叫解试,县考过了再参加州府复试,叫解状。
解状是一份文书,名字就叫解状,记录着县考州考,以及参考人的全部信息,包括脸上有没有痘痘,有几颗痣。
复试过了的就是举人了,称乡贡,也就是拿到了去京城考试的资格。
然后举人们开始进京,二月或者三月,参加礼部和国子监主办的科举试。所以叫春闱。
入京考试的乡贡生员们,是不用自己费劲花钱入京的,有各州统一的公车,食宿全部是公费,有部队护卫,一路送到京城。
那些,志异,影视剧里,书生带着书僮和钱,经过不远万里的跋涉进京赶考的情景,现实里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不允许。
写那些的人,往往都是连乡试都过不到的,根本就不知道后面是什么样子,全靠想像编。
还有,科举事实上分很多科,也不是影视里那样就闷着头写篇文章就好,不同的科考的内容还有时间什么的都不一样。
唐代的分科最多,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书、明算,明医……足足有五十多科,很多都是专科,比如医生,会计,律师。
其中最难考的估计所有人也都会很意外,就是秀才。秀才可不是普通的最基础的称号,那是最顶级的,最难考的科目。
整个大唐朝一共就出了二十九个秀才……绝对是难出天际,凤毛麟角都不能形容的。年年开科,年年考,年年挂零。
反而现代人最熟悉的进士及第,每年都有好几十个。当然,状元只有一个,唐代没有什么探花榜眼的称呼,就一个状元。
考试就在尚书省的……屋檐下面,是的,露天的,在屋檐下面摆上小桌子就开考了。
也不是要考好几天,一个白天加上三根蜡,蜡烧完了就交卷。考好几天是指还有别的科目要考试。
而且唐代的阅卷是开卷,考生的名字信息一目了然,所以唐代的人平时都拼命给自己编故事树人设,拼命发表诗词作品攒人气。
平时没事就交笔友啊,参加诗词会啊,要不就印点自己的诗词文稿到处发。所以知道为什么唐诗那么多了吧?
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让阅卷的人听到自己的名字,有个好名声。
所以,唐代就产生了一个很普遍的行为……行卷。
在大唐,你不搞行卷,考上的机率和中福彩差不多。
不是作弊,是把自己的诗词作品通过关系送给一些达官贵人,让他们评价,可以理解为一种广告营销。
其实也可以直接给礼部送作品,叫公卷,只是难度更高。
韩愈三考不中,第四次的时候,他找了贬职宰相郑余庆行卷。
老郑看了他的作品,觉得是个人才,就在朋友圈给宣传了一下,再加上考官是他长兄韩会的故人,然后老韩就中了。
进士及第,或者干脆就中了状元,是不是就代表着当官了呢?
不是。中了,只是表示你有了当官的资格,还需要经过吏部的‘释褐试’,笔试加面试,状元也不一定就能过。
身、言、书、判,看看身高相貌,口语表达能力,字写的丑不丑,文章写的好不好。
这次考试通过,才是当官了,才能把白衣换成浅绿官服,算是有着落了。至于什么大红袍状元帽,你真想多了。没有。
那是明代以后的事儿,明代以后,大红色才成为喜庆吉利的代表色,唐朝还不是呢。这会儿结婚新娘子都是穿绿的。
新郎穿的也不是红袍,而是浅绯色,就是五品的官服颜色。
实际上就是驸马都尉的官服,这叫借吉,就像宋代为了鼓励婚娶允许新娘子凤冠霞帔。
张军用鼻子在女儿的小脸上蹭了蹭,惹的小姑娘嘻嘻咯咯的躲着笔。他没搞明白这两位来找自己干嘛。
春闱实际上和地方上的关系不大,乡贡生员去年秋天已经录下来送到礼部去了,现在也就是公车送行的事儿。
而且凤翔距长安这么近,再磨蹭也就是三天的事儿。
哦,现在不是了,自己的辖区可是从朔方到剑南西川,还要加上远在江南的宣州。
“可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张军问了一句。
要是真的自己辖区的乡贡生徒不能按时赶到长安参加科考,免不了要被御史们参上一本,这事儿还是挺严重的。
虽然他到是不怕这些事情,但终归不太好。而且他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原因耽误了这些生员的未来。虽然也都是些官宦人家的子弟。
每年科考的生员有两部分,一部是通过县州两级考试举出来的乡贡举人,还有一部分是县学,府学,太学,国子监的学生,叫生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