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唐朝请郎 > 第323章 士农工商

第323章 士农工商

    “常听皇兄言郡王擅战多谋,精于造作之技,多有奇思创造,未想郡王对生财之道也有心得。”一直没怎么说话的韩王李迥打量着张军说了一句。

    这句话没有任何情绪,也听不出来是夸赞还是贬斥。

    韩王是李豫的第七个儿子,今年刚刚二十三岁,可是别看年纪小,他是李豫所有孩子当中最先晋郡王,也是第一个被封王的。

    比他几个哥哥早了十三年,十岁封王。

    大历十年田承嗣造反,代宗敕李述等皇子为王,挂帅督军,遥领节度使,也只有韩王李迥身兼数重镇,兼任节度观察处置诸使。

    可以说是除了太子李适以外,最受李豫宠爱,如果不是长幼有序,他是最有可能被选为太子的皇子。

    他是子凭母贵,他妈妈独孤贵妃是代宗李豫最喜欢的女人,没有之一,死后追封贞懿皇后。

    偏偏是李适对这个异母兄弟也很喜爱。

    事实上李适对所有的兄弟姐妹都相当有爱,亲近,照护并信任,都委以重任。

    张军看了韩王一眼:“韩王可知,一国之根基在何处?一国之昌盛在何处?一国之未来在何处?”

    李迥皱了下眉头,看了一眼升平,略作思付:“国之根基在于士,国之昌盛在于农,国之未来在于忠勇。”

    这就是这个年代,皇权思维下天子与士大夫阶层普遍的认知。不存在错,但也不是对。

    升平公主的政治敏锐和情商都远远高于几个兄弟,轻轻一笑:“升平与诸王从小幽于宫中,留连都京,所闻所见未免狭隘,还请郡王指点。”

    张军摇了摇头:“公主言重了。不过公主所言到是有物,天下之事物,闻听为虚,眼见为实,常年困于京都,难免重闻罢见。

    韩王,诸王,公主,某以为,一国之根基在于民。此民非庶谪之民,乃大唐亿万黎元之统民。

    民事劳作,民事耕种,民事纺织,民事军卒,方使某与诸王公主等,有用,有吃,有穿,有军将护卫,有屋居有城屯,方有大唐之存在。

    而国之未来,亦在于民,有民之繁衍生生不息,方有大唐之传承万世。而民之繁衍在于安稳,在于生计,在在律法恒平。

    国之未来,也在于教,承于童学,生于民智。智礼常德,智在首。

    子曰有教无类,但现实里往往是因类择教,缘于何故?世家门阀为什么能兴继千年干扰朝堂?因类择教罢了。

    隋文帝坚开创科举,其中意义何在?及我大唐科举虽存,但荫蒙举荐方是常道,为什么呢?

    因类择教罢了。

    若能广开童学,凡大唐子民皆可启蒙,亿万民众可生之材可选之才会有多少?这就是有教无类了吧?”

    张军喝了口水,想了想继续说:“凤翔现广开童学,并请陛下开蒙,即在于开启民智,凡我大唐子民,皆有入学机会,以发掘培养可用之才。

    人生而有性格,有喜恶,有所擅长有所不擅,重臣之子弟生而可为重臣吗?官员之子弟生来就适合为官吗?

    某以为,未必,所以广开民智才是择材之门径,且为唯一,亦可变革当今之风气。此风一除,世家门阀所倚仗也就没有了根基。

    再说昌盛。

    何为昌盛?繁多,繁荣,兴旺,兴盛,某理解就是凡大唐子民皆有屋有食有衣有田,有安稳快乐的生活。

    民稳,固国稳。民之生生不息,则国亦生生不息。”

    几位亲王公主听着张军的说法,思考过后,都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感觉张军说的有道理。

    只是感觉有道理而已,并不是说被张军就此说服了。

    从西汉起,去百家独尊儒术,几百年里对思维的禁锢不是几句话就能打得开的。

    不过这个时代的儒家儒术也还没有彻底变味,还没产生所谓的程朱礼学那样的偏激邪祟,只是整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进行了改造,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学术的吸收整合无可厚非,就像佛教大量的吸收改造道教和阴阳家的理论一样。

    大唐的宽宏开放可不止是行为上的,思想上也是一样,这也给了大家改变革新壮大的机会,只不过出于利益,儒家在唐以后把路走窄了。

    张军又喝了口水,整理了一下思路,说:“但如何来实现昌盛,某以为,农为基本,但不是全部。

    管子曰,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称军士,农夫,百工,商贾,是民之柱石四基,某以为是这个道理。

    军士奋勇杀敌,农夫四季耕种,百工日夜造作,商贾百域辛勤,四民稳,则百业稳,四民兴,则百业兴,百业兴,国乃兴盛。

    然管子学说到了如今的大唐,在儒术刻要之下,士成了士大夫,为官,高高在上,农成了良口,只顾温饱。

    军士百工商贾都早已失了身份。柱石不在,独崇官吏,甚至贱籍加身。

    譬如案几之四脚,桃僵代其一,余三者几若不存,凡崇贵者皆为官吏,威威于四方,还怎么来保持案几的稳固呢?

    田地荒芜蝗旱成灾,可有官吏能缓解粮短?

    房屋破损城垣崩塌,可有官吏能修缮如新?

    四方糜乱边城危危,可有官吏能趋除夷狄?

    没有了柱石之民,便也就什么都没有了,官员不过是惶惶之犬,哀鸣吠叫于事无补。

    没有了柱石之民,某与诸王公主自己耕作,自己纺织,自己持刀上阵,自己造房建屋,未知可行?

    某到是可以。”张军笑了笑:“某或可以一己之力苟活,只是失了富贵罢了。”

    “郡王擅造作,也懂耕种建筑么?”升平公主眨着大眼睛看着张军问。

    张军看了升平一眼,点了点头:“略懂,陛下言某擅创造,实则是某对诸事皆有涉猎罢了。”

    同个亲王都在那里思索,没有发声。顽固了近千年的思维,社会模式,不是那么好打破的,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

    张军也没期望自己一番话就让这些皇家贵戚恍然大悟从此爱民如子,对诸民平等以待。

    那是不可能的,现代人也办不到。

    张军只是想通过自己的话,让这些皇子皇孙,或者皇帝本身能有一些思考,在心里种下一颗种子。

    “郡王言能生财,可是精通商贾之道?”过了一会儿,忻王李造问了一句。

    这个忻王只有十几岁,是李豫家的老十三。

    张军想了想说:“所谓商贾之道,并非小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皆不可或缺,是物资商品流动的保证。

    商贾之道和商人不能同类而语。”

    诸朝诸代商人的官方地位都不高,甚至一度沦为贱籍,唐朝也是一样。

    虽然高官显贵家族几乎就没有不经商谋财的,但做是做,说是说,牌坊都立的又高又大。

    张军不会去改变这些,没有意义,但是却需要为商业正名。

    于是张军就给几位亲王和公主普及了一些商业理论理念,讲了一下商业对国家各个方面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性。

    一番长谈,已是夜深人静,巨大的白蜡缓缓燃烧,偶尔爆出几点火星。

    几位亲王被侍婢唤了回去,洗漱安歇,张军也在升平公主有些迷离的目光中告辞。

    这些皇族的作息时间也是有规定的,有起居舍人督促记录,会定期向皇帝和宗正寺汇报,轻易没有人敢违反规定。

    宋代以后,这种制度崩坏。

    宋代以后的起居注一类的东西就都不用看了,都是乱编的,怎么好怎么写,没有太多真实性可言。

    ……

    接下来几天,张军一边忙公事,一边陪着几位亲王公主,欣赏了一下凤翔新城,商业街,品尝体验了一下凤翔美食。

    又参观了一下非保密的工坊,去西园小住了一下。

    当然也少不了满足慰问安抚一下大长公主的寂寞孤独还有渴求。

    又去了凤翔城内各处的童学书院,让老师学生们感受一下皇室的关心爱护,激励他们好好读书学习技能。

    大唐的亲王都是官员,有些还是重臣,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几天以后,诸亲王和张军达成了一些协义,相继告辞。

    公主这边没什么事儿,带着郭钊又盘桓了数日方才依依不舍颇为留恋的返回了京都。

    张军估计她这是带着孩子来的,要是一个人来的,真说不上什么时候才舍得回去了……在唐代这个还真不是什么大事儿。

    送走公主鸾驾,张军舒了一口气,回马去了保密坊。

    公主其实是他劝走的。虽然他也挺喜欢公主的成熟味道那种通透体验,但必竟是正事重要。

    保密坊正在试制初代蒸汽机。

    而想正常的制造蒸汽机,首先得解决轴承。

    轴承,在唐代称为轴受。

    轴受和润滑的概念与实际应用,产生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时期。西方历史称轴承是十五世纪的发明。呵呵。

    轴受确实还不是轴承,但只能说,还不是现代的轴承。

    从西周到唐代,轴受材料也从木,陶瓷发展到了铜,铁,钢材,应用于各种需要转动的机械物件上,从北晋前的慢轮发展到了唐代的快轮。

    秦代诗经泉水篇有诗歌:‘载脂载舝,还车言迈。遄臻于卫,不瑕有害?’。

    ‘检查车的轴端,在轴受里加上油脂,让我的车更结实,跑的更快’。咦?秦朝形容车跑的快,就用‘迈’这个字了。

    就是不知道是几十迈。

    到了唐代,因为有了钢,轴受的应用工艺已经相当发达成熟了,只是相对于现代轴承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及的。

    张军不记得自己曾经在什么时候看过了关于轴承的工艺书籍,但脑海里确确实实有一本这样的书,还挺实用。

    可能是什么时候无意中看到翻了一遍吧。他看过很多杂书,包括工具书。他小时候太缺书了,毛选和语录都背过。

    《土法制造滚珠轴承》,中共安徽省蚌埠地委办公室编。

    由轻工业出版社一九五八年出版,轻工业出版社印刷厂印刷,新华书店发行,印数九万册,定价一毛八分。

    这是一种半人工半机械的滚珠轴承加工技术,主要靠人力完成整个作业。

    奠定了世界技术,冶炼,建筑,造船,制度,法律各方面基础的大唐不缺工艺,缺的只是捅破工艺进程的那根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