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第328章大汉的骄傲

第328章大汉的骄傲

    第一个便是将部分运河移民分配入辽东,这个属于国家强迫政策,但其他优惠方面与自愿移民相同。

    第二,将辽东纳入流放名单,封建社会讲究家族连坐,对于一些重罪其家人和至亲,经常会流放到边远地区。

    刘志很反对官伎和奴隶制度,所以取消了律法中没为奴籍的规定,反正现在大汉帝国地广人稀,许多偏远地区都需要人口来填充。

    于是基本上就把罪犯尽量多判流放之刑,过去后统一管理,差不多相当于集体劳改农场的模式。

    在古代,被流放的人生活十分悲惨,一般都会被强迫进行高度劳动,平时非打即骂,忍饥挨饿。

    所以流放之罪对于罪官家属来说,基本上都是闻之色变,因为他们都是养尊处优之人,很少能够挨过这份辛苦,大部分都难以活着回来。

    为此刘志特别成立了监管制度,虽然这些人是罪犯,但也要保证最起码的温饱。

    在劳动量上也按照本人的具体情况分配,不能超负荷劳动。

    如今大汉人口缺乏,再不能像以前一样草菅人命了,这也成为了各地地方官员的共识。

    因为刘志将人口综合指标与政绩挂钩,也就是说与他们的前程有了直接的关系。

    不过即便是这样,刘志也不担心将来会出现人口爆炸的问题,因为这时代地方上的医疗条件太差,婴儿夭折率过高。

    说回辽东发展情况,当地由于地处严寒,所以农作物都只能种一季。

    也因此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就会认为那边偏僻苦寒,属于不毛之地。

    实际上,由于辽东土地松软,与土地粘结的江南丘陵地区相比,耕种起来并不需要花费多大的代价。

    那里的黑土地十分肥沃,亩产要比别处明显高一些,加上冬季漫长,因此病虫害也非常少。

    最关键的是,明明身处北方却能够种植优质的水稻和大豆,由于种植周期比较长,粮食的口感和香味都属于上乘之选。

    “诸位是否吃过高价的寒香米?那就是辽东产出的。”

    寒香米是最近一些年才出现在京师市场上的,以其软糯清香的口感,迅速成为贵族阶层的热捧粮食。

    但由于数量稀少,所以价格昂贵,比之普通稻米足足高出五倍以上。

    物以稀为贵,何况寒香米的确是口感上佳,因此有价无市,必须要有头有脸的人家才能买得到。

    之前众人都以为此米是从外国贩运来的,所以才会出现紧俏的现象,没想到竟然就出产自辽东。

    “想不到辽东竟然是个鱼米之乡,确实值得好好发展一下。”

    有了这个印象垫底,接下来袁盱又详细的为大家介绍了辽东的其他特产,以及目前的发展情况。

    “而且这些投入,也并不是没有回报的,涿郡城在修建的过程中便可以吸引大量的劳工,以及诸多的商户。

    修建的房子也并不会免费给他们居住,但可以分期付款,或者每年用免费劳力抵消一部分的钱款。”

    这个分期付款的主意,自然是刘志想出来的,当然,与后世商业化的贷款模式,有着天渊之别。

    主要是为了快速吸引一部分居民,使得诼郡城尽快繁荣起来,尤其是那些参与了建设的劳工,可以优先分配到房子。

    如此新颖的模式,让大家都眼前一亮,开始热烈的讨论起来。

    “说是分期付款,也该有个年限吧,总不可能要二三十年才给齐,那样财政回收周期也太慢了。”

    最近十来年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重中之重,官员们开口闭口都是些经济上的专业词汇。

    “话是这么说,如果定得太短,百姓们的生活又会捉襟见肘,十分窘迫。”

    “这房子本就可以分为三六九等,有钱的如果直接付款还可以优惠一点,没钱的尽量选取等级低的房子。”

    “不如就以五到十年为期,中间若无特殊情况,到期就只能算是租住的房子。

    将租金扣除,剩下的多退少补。”

    ……

    各位大臣们思维散发,显然都对这新事物十分看重。

    不一会儿,分期付款的各项细则就已经被补充得七七八八,紧接着他们又开始商量,如何用涿郡城来带动整个辽东的经济发展。

    第一个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就不用说了,将来东北总督的行辕就设在这里。

    第二个自然就是运输方面的作用了,以后可以从涿郡那边往辽东修路,缩短两边的运输距离。

    使得辽东的特产,可以更方便快捷的运到全国各地……

    袁盱成功地改变了话题的方向,将所有人的思路都不知不觉的带偏了。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讨论完毕之后,涿郡城的财政预算也顺利的批了下来。

    至于东北总督的人选,也无人表示反对,这么多年熬下来,陈寔早已凭着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有与他们平起平坐的资格。

    尽管他出生平民之家,比其他人在仕途上走得更艰难些,但由于他才学出众,得到了当时很多名士的肯定。

    所以无形中将他的社会地位大大抬高了,从而让人忽略了他的出身。

    而陈寔的六个儿子也大多学业有成,长子陈纪,次子陈政,四子陈湛都相继以科举入仕途。

    陈纪现在于中书省任侍郎,陈政在江南某地出任县令,而陈湛则入了翰林院。

    其第三子陈洽留在家中侍奉母亲,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据说其文才也不输于几个兄弟,只是志不在此。

    剩下的两个儿子是陈寔的继室荀氏所生,一名陈群,一名陈忠,都未成年,听说也是天资聪颖。

    将来只怕也是雏凤清于老凤声。

    在大汉陈氏满门与荀氏有得一拼,都是父子两代个个出色,只不过荀氏是世家,祖上便声明显赫。

    不像陈寔,从他开始才发达起来的,而且还是大器晚成,在底蕴上要差了许多。

    不过他的经历仍然十分典型,毕竟在此之前,很难有平民出身的儒生,能做到如他这般境地的。

    这也激励了千千万万的寒门子弟和平民学子,至少陈寔的经历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最近的几次科举考试中,平民子弟所占的份额明显有所提高,而寒门子弟的数量,更是渐渐直追世家子弟。

    虽然在总的基数上,寒门子弟还是比不上世家子弟,但架不住寒门子弟录取率更高一些。

    因此拉近了最后的差距,如今在基层官员里面,寒门子弟早已成为常态,就连平民子弟也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情了。

    十多年的教育发展,部分天资聪颖的寒门子弟,趁机抓住了机会,使得整个阶层都呈现出迅速崛起的形态。

    现在,各个县级单位都修建了大型的学校,主要就是面向寒门子弟和平民的。

    尤其是平民子弟,只要能够考上学校且成绩优秀,便由官府补贴给奖学金,解决他们的学费问题。

    而且由于书本昂贵,每个学校都会对平民子弟进行教材租借,这样比购买要便宜得多。

    勤快点的话,自己还可以花时间慢慢抄录下来,能够节省一大笔资金。

    不过即便如此,绝大多数的平民子弟还是没有机会读书,但全国各地都开办有手工艺教授学校,还有指导怎么种田的培训机构。

    因此大汉人的素质水平,这些年提高得很快,年轻人基本上都会简单的算数,认识一些普通的汉字。

    当然整个大汉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很长的路来走,现在最主要的是把这种风气提高起来。

    这个八月,终于从边境传来了好消息,皇甫规和段颎,以及全旭三人,大破远东,彻底歼灭的匈奴余孽。

    将广阔的土地纳入了大汉帝国的版图,使得疆域再次得到了扩充。

    不过此次战役可谓是一波三折,匈奴人勇猛如饿狼,在被逼急了的情况下,也会做垂死挣扎。

    段颎由于急着洗刷名誉,不惜孤军深入,结果进了对方的埋伏圈,差点被人给包了饺子。

    幸好皇甫规及时预判,派遣全旭前去营救,三面夹击实现了反包围,最终反而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好成绩。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哪怕大获全胜,段颎依然十分惭愧,随着远方捷报一起送过来的,还有他的请罪书。

    在请罪书中,他称自己这些年来自高自大,有些忘乎所以了,此次若不是皇甫规的战略预判精准,他可能就回不来了。

    若真的全军覆没,那受损的不光是他和先锋军的性命,更是大汉的荣耀和威名。

    因此他自请夺去镇西将军一职,解甲归田。

    刘志看了沉吟半响,将这封信给压了下来,对外公布战报的时候,只说是两位将军事先商量好的引诱计策,从而替他把罪过隐瞒了下来。

    不是他徇私枉法,毕竟段颎的实力摆在那里,并不能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就否定他的能力。

    所谓将军百战声名裂,当年武帝时期的名将李陵,一生战绩显赫,却因为最后一战的失败,身败名裂。

    甚至被抄家灭族,可谓是下场悲惨,此后一千多年,不断地有人为这位名将叫屈,认为他是史上最不值得的将军之一。

    而且目前边境上的将领,能够镇压一方,又能让他放心的,也确实没有几个。

    因为此事将段颎削职,一时之间也难以找到合适的人选来接任。

    所以刘志不希望,像李陵这样的悲剧在自己手上重演一遍。

    为了安抚,刘志还特意给他回了一封亲笔信,并称他此次他功过相抵,不罚不赏。

    镇西将军皇甫规身为主帅,被刘志加勋爵为一等县侯,可世袭三代。

    如今大汉的爵位划分越来越严格,能得如此赏赐,已经是德被无边了。

    而且按目前的形势来说,在刘志的统治期内,很难再发动开疆扩土的战争。

    所以往后以武勋封侯的人,将会十分稀少。

    全旭这次作战勇猛功不可没,也被加封为关内侯,实现了阶级上的跨越。

    朝臣们对于陛下没有封赏段颎的行为,私下里虽然也有所怀疑,但大家都知道,段颎已经与陛下结为姻亲,所以觉得此举很可能是为了避嫌。

    战役结束之后,刘志让段颎留守远东,让他负责清扫匈奴余孽,当然也有让他将功赎罪的意思。

    虽然刘志不打算明着追究他的责任,但身为帝王,哪怕再偏爱他,也必须赏罚分明。

    否则会影响段颎在军中的威望,至于自己的名声他倒不担心,明君也罢,昏君也好,如今的他根本就不在意了。

    就像一代女皇武则天说的那样,千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北境外的威胁既然已经解除了,皇甫规的驻地,由北匈奴拉到了大宛、康居一线。

    而全旭则负责押解着北匈奴可汗回京师问罪。

    说起来这可是个美差,若倒回去放在十五六年前,绝对是万人空巷,百姓们敲锣打鼓夹道相迎的盛事。

    可现在的大汉人,还真没把这事当成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件,当然欢迎仪式还是有的,只是人们的心情没那么热烈罢了。

    现在的匈奴可汗是呼衍王的长子,乌图,一路上全旭也没有虐待过他,主要原因是不屑于这么做。

    到了京师附近才给他带上枷锁镣铐,列队进城,亲眼见识到洛阳的宏伟壮观,繁花似锦。

    乌斯终于明白了,自己究竟有多么的渺小和可笑。

    和刘志富丽堂皇的皇宫比起来,不说他在远东的宫殿,哪怕当初在北匈奴的都城,与之相比也像个乡下土财主的房子一般。

    跟这样强盛的国家作对,完全就是蝼蚁撼树,没有半点胜算。

    一路上那些士兵对他的轻蔑,都是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之前他还以为是战败的原因。

    现在看看洛阳城那些普通的市民,看待他们的眼神也是一模一样,既骄傲又坦荡。

    一个国家如果连百姓都能如此自信,那他还有什么理由不强大呢。

    崇德殿前举行的献俘仪式,刘志并没有亲自出面,这位名义上的北匈奴可汗,还没有这个资格。

    只是让秘书省大学士袁盱,和全旭举行了交接,然后颁布了陛下的诏书。

    乌斯被封为败北侯,享受到了跟之前康居王一样的待遇,被送到郊外庄子里监管起来。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