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52章 骨肉兄弟

第52章 骨肉兄弟

    双方的士兵不断有人被炮弹砸飞,但是在这样凶猛的火力下,两支军队都依然维持着严整的阵型。

    单看这份纪律性,已经证明了这两支军队有多么强大。

    当前进到与敌人相距只有二百丈的时候,闯军终于搞清了清军如此布阵的原因。

    清军的身上并没有燃烧的火绳,他们的火铳是用扳机击发的,应该是燧发枪。

    对于燧发枪,闯军是很熟悉的,闯军的掷弹兵就使用这样的武器,在之前的战斗中,肯定也会有几支被清军缴获。另外,张献忠把写《军器图说》的毕懋康召到南京当了工部侍郎,也尝试装备了一批燧发枪,清军从西军手里也可能缴获得到。

    但无论李自成还是张献忠,都没有试图把燧发枪大规模列装部队。张献忠那边原因很简单,他需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给军队全面换装不现实。也就是老张喜欢新鲜东西,先做出一批试验一下。而闯军这边,则是经过了详细的论证。

    大约翰的小册子,闯军的主要将领都读过,大约翰称他的燧发枪是半成品,并不是谦虚。这种枪太贵,制造速度又慢,损坏率还高,即便现在闯军控制了半壁江山,全面装备燧发枪依然不现实。

    但是见到今天皇太极的布阵,他们突然想明白了一个问题,这是王瑾思维中的一个盲区,他们也都被绕进去了。

    全面列装不现实,那么,只装备三千人,还不现实吗?

    持续作战不现实,难道只打一场战役还不现实吗?

    士兵适应新的武器、新的战术需要时间,但是只挑三千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老兵,这件事的难度还大吗?

    谁都知道,以清朝控制的三省之地,根本不可能支撑长期用燧发枪作战的消耗。现在还是手工业的时代,培养一个熟练的枪匠要很多年,靠工匠一支一支做,根本供应不上大军的消耗。然而,皇太极根本不考虑长期,闯军的经济建设搞得比他好,地盘比他大,拼长期作战肯定拼不过,不用费那个劲。

    从见到闯军的捷克式火绳枪开始,皇太极就知道,比拼步兵的火力,清军不是对手。和一个经济条件比自己好的对手去比谁的炮多,也不现实。所以,皇太极剑走偏锋考虑如何仅仅在一场战役中在火力方面胜过对手。

    一旦不需要做长远考虑,办法就多得很了。燧发枪不必担心火绳问题,让士兵可以肩并肩地站立,再加上比火绳枪更快的射速,理论上来说,清军这三千人在同样的战场宽度上能打出闯军一万两千人的火力。虽然实际上肯定不至于这样离谱,但依然对闯军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皇太极的另一张王牌就是骑兵,他带来的两万军队中,骑兵多达五千余人,其中竟然有两千护军营。一旦闯军的阵型在清军的火力打击下出现破绽,骑兵便会突击破阵。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还从未遇到过能抵挡这样雷霆一击的对手。

    皇太极这样的做法,也称得上孤注一掷,能当护军的人,哪个家里没有十来个包衣,他们不仅仅是士兵而已,而是类似于日本武士,还是清朝统治的基础,基层的统治阶级。如果这些人葬送在这里,对于清朝来说将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但皇太极早已没有退路了,必须取下李自成、张献忠之中至少一人的首级,否则满汉冲突难以调和,清军会被自行困死。从后金到清朝,这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建立在战争掠夺的基础上,除非占领大半个中国,否则负担不起这样畸形的制度。

    如果对手仅仅是明朝,皇太极可以逐步裁蒙军旗、汉军旗,只保护满洲利益,慢慢调整政策,变成辽、金那样的封建王朝,再逐步征服南方。可是,李自成能给他这个时间吗?而且皇太极近些年的身体一直不是很好,他体胖而有宿疾,虽然并不知道自己仅剩两年阳寿,但是也估计自己很难活过六十岁。所以,为了给能力远不如自己的豪格铺好路,让他接手一个只需要面对零星治安战的天下,只能速胜,几年之内不把四大反王全部打垮,垮的就是清朝。

    闯军诸将也没有谁埋怨王瑾,不光王瑾没想到这一节,他们所有人都没想到。反过来说,也是因为他们现在眼界太高了,想得过于长远,眼下的事情反倒出了纰漏。

    同时他们也看到,清军火铳手腰间悬挂的一尺多长的刀刃并不是刺刀,而是只能作为工具和自卫武器的顺刀,这说明他们并没有近战能力。在火铳手周围,有盾牌手、长枪手和层层叠叠的鹿角掩护。王瑾和大约翰构想中的线列战术并没有出现,清军的阵型依然是传统的厚实方阵。看来皇太极并不清楚燧发枪真正的革新意义,只是单纯地把它当成了一种好用的火枪。

    即便如此,这也足够了不起了,毕竟这不是靠穿越者的未卜先知,而是靠他自己想出来的。

    “一个了不起的皇帝,带着一群一流的武夫和下九流的政治家”,王瑾给清朝的这句评语,李自成现在终于彻底理解了。皇太极今天会出现在这里,有一半是被他的骨肉兄弟给逼的。建立一个帝国和维系爱新觉罗家的利益这两件事既相通又矛盾。

    代善、阿敏、莽古尔泰这些人,个个骁勇善战,他们与努尔哈赤一同缔造了后金起家的武装力量。即便是现在,宗室也是皇太极维系皇权的重要一环,若是少了他们,大清要完。

    可与此同时,这些宗室大将和他们背后众多的满洲贵族的利益,也成了清朝的沉重包袱。

    李自成没有这样的负担,除了李过和高一功,他的亲戚里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没有亲族的帮助,李自成初期的路走得很艰难,他何尝不想像党家那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然而连饥荒带瘟疫来回折腾,他的近支亲族都死得差不多了。

    正是这样的苦难,让闯军有了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所有的嫡系大将,都已经在枪林弹雨中证明过自己既强大又幸运,而且是李自成的同路人。闯军将领当然也需要利诱,但是这些经过筛选的人的利益,比随机产生的爱新觉罗宗室的利益要一致得多。

    战场中央硝烟弥漫,不管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齐射产生的浓烈烟雾都是不可避免的。李自成从本阵所在的小丘望向战场,缓缓说道:“破敌之策,我已然有了。只不过,并非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