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37章 淮河对峙

第37章 淮河对峙

    和这一堆“贼赃”相比,其他人送的礼物就正常多了。尤其是耶稣会,送了一箱烫金皮封的精装书,还有一套精致的天文仪器。

    王瑾的婚礼排场相当大,可以说是闯军这十年的历史上最盛大的一场仪式。当年李自成结婚的时候,还在流动作战,婚礼自然十分寒酸,而王瑾的婚礼却搞得非常隆重。

    但是仔细一算,其实也没花多少钱,仪仗装饰之类的东西还是从简,花钱的大头是招待四方来客。这场婚礼吸引来大量重要人物,有各路反王和闯军各将领的代表,有一些和王瑾有交情的文官和广东本地的世家大族,广州凡是有点身份的人物,王瑾都请了,没有身份的,街上摆开流水席,让广州市民随便来吃。

    史无前例的是,还来了很多外国使者。三位穿越者还有小约翰、罗纳德自不必提,女方娘家那边,阮主和高棉、占城两国都派来了使者。日本义军和朝鲜义军的使者跟着塔尔摩来了,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的东印度公司也不肯放过这个送礼的机会。

    就在广州大排宴席的时候,淮河前线已经万分危急。

    李自成的本阵设在淮河南岸的涂山脚下,这里是当年禹合诸侯之地,据说禹的妻子涂山氏便出身此处。

    皇太极的本阵设在淮河北岸的荆山脚下,此地有著名的卞和洞,传说和氏璧就是在这里被卞和发现的。

    这段时间,清军和闯军进行了多次前哨战,可是闯军完全没试探出清军的战略意图,清军只是稳扎稳打地沿着涡水向东南方推进,靠近凤阳,而洪承畴和祖大寿依旧屯兵于下蔡镇和寿县,丝毫没有出动的迹象。

    李自成最终决定,全军从北炉镇北上,到淮河岸边迎敌,凤阳已有安庐、浙江、江西三省卫戍兵两万三四千人,福建、广东的卫戍兵两万余人也已经跟着李自成前来,闯军总兵力已接近九万。留下一部分守卫凤阳、保障后路,集结在涂山大营的人数和清军基本相当,也是八万人。

    闯清双方兵力相当,在之前的战斗中也都吃过对方的亏,李自成和皇太极都没有十足的把握战胜对手。而上游还有七万明军虎视眈眈,更让战局的走向难以预测。

    河南方面,刘宗敏集结了中营、前营、左营的野战部队和湖北、湖南、广西、四川四省的卫戍部队,几有十万之众。如果他们大举东援,闯军便能有兵力上的优势。但是李自成担心河南的情况有变,只让谷可成带着前营和部分卫戍部队,总计约五万人东进南直隶,监视明军,刘宗敏和刘芳亮依旧指挥中营和左营留在河南。

    张献忠和王光恩已经在睢宁和清军英俄尔岱、阿山所部开打了。尽管西营的人数更多,可他们却占不到什么便宜,目前尚未发生大型会战,在五次各有数百人参与的前哨战中,西营每一次伤亡都要比清军多一些,即便打胜了也是如此。清军胜了三次,西营只胜了一次,还有一次是双方僵持不下,各自撤兵。但张献忠认为自己还应付得过来,甚至认为自己胜算很大,让尚可喜继续待命,也不急于让江南的部队北上增援,他要有足够的预备队对付任何意外情况。

    这个局面的诡异之处就在于,皇太极为什么如此直接地南下凤阳。凤阳之战如果打成像中牟之战那样的消耗战,这是皇太极所不能接受的,哪怕他在凤阳一战击垮李自成,如果自身伤亡较大,对于清朝来说恐怕也是得不偿失,会导致大量旗人死伤,闯军太庞大了,一场战役的胜利不足以摧垮闯军,而一旦旗兵损失惨重,其他三大反王甚至明廷都有可能挑战清军。在这个时候打一场决定天下走向的大会战,并不合适。

    可如果皇太极不是来会战的,就更说不通了,八万人人吃马嚼,开销极大,不来打仗,难道来观光吗?而且清军控制的华北地区经过明末乱世的连年战乱,经济实力比不得四大反王的地盘,速胜才有利于清军。

    既然捉摸不到皇太极的心思,李自成便不猜了,不管皇太极要去哪,李自成都挡在他面前就对了,两支军队互相一步步靠近,最后形成了这种隔河对峙的局面。

    两军对峙的地方是涡水汇入淮河之处,在淮河北岸荆山和涡河之间,有一座怀远县城,闯军认为这里不适合守御,已经迁走了所有的老百姓,把县城的建筑材料全部拆走运到南岸修建营寨。

    尽管淮北大地有一大片平原,可以行走的路线很多,但是要保障后勤补给,所以还是得有河道才好,清军如果不控制怀远县这个交通枢纽,赶走涂山的闯军,就难以继续向南攻击了,因为补给会很困难。就算粮食能就地抢,武器被服却不能靠抢来满足需求。尤其是在这个铳炮开始主宰战场的时代,弹药耗尽就全完了。

    皇太极如果不想直接掉头撤回黄河以北,就只能冲开眼前这一关。目前来看,皇太极也是这样想的,已经多次尝试渡河。

    要说更诡异的,那就是洪承畴和祖大寿的举动了。闯军由北炉镇北上涂山,后路就暴露给了明军。然而,明军没有丝毫动作。按理说,明军甚至可以直接攻击庐州,可他们不动如山,似乎打定主意是来战场参观的一样。若说他们是被谷可成牵制,那也说得通,可是又不太像。

    淮河对峙是件很冒险的事情,对闯军、明军和清军都是如此。不管明军和清军是怎样想的,反正闯军诸将大多心中没底。他们对于真刀真枪地和清军干毫不畏惧,甚至颇为期待,总比像现在这样成天猜敌人下一步会怎么做要强。

    难道皇太极真要在这里渡过淮河,打一场大会战吗?显然不行,八万人的大军在渡河途中就会被闯军攻击,同理,闯军也没法渡河攻击清军。双方只是不断发生前哨战和斥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