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在庐州大营集结兵力的同时,河南的闯军也在集结。由刘宗敏担任主帅,兵力包括中营、左营、前营和湖北、湖南两省卫戍兵,总计约八万人。
刘宗敏主张直接攻下开封,把崇祯皇帝和满朝贪官捞出来挨个放血,但李自成认为,现在打开封并不合适。
开封明军恰好位于闯、西、曹、清四方中间,隔开了西营和曹营,也隔开了闯军和清军。有这帮立场不坚定的人存在,各方的行动都会受到牵制。四家中的任何一家都有实力一口将明军吞掉,但是要想吞了明军,就必须出动主力,这就难免为其余三家所乘。所以,清军是肯定不会渡过黄河来吞明军的,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三人如果商量好了,一起瓜分明军未尝不可。然而三个人都想独吞,而且一旦三家联手对付明军,势必会把明军逼到清军一边。
李自成认为,现在最要紧的是让明军不要降清,其次才是吞并他们。让他们保持这样首鼠两端的状态未尝不是好事。从东到西,西营、明军、曹营、纳敏夫四家势力将闯军和清军隔绝开来,让闯军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是否开战,何时在哪里开战,全由得李自成自己选择。
河南的粮食问题依然严峻,已经到了没有闯军输血就要出大饥荒的程度。一秤金牛成虎实在受不了了,南下投奔闯军。他本不是个有什么大志向的人,现在这样顶在抗清前线,实在是太吓人了,还不如到李自成这里当个驻防制将军,起码不至于天天有生命危险。乱世王郭应聘不久前病故,黑煞神李茂春、满天星高汝利二人仍想保持兵权,就近加入了曹营。
兵力扩充到十万之众的曹营面临巨大的补给危机,然而在山西又打不开局面。曹营能扩张的方向只有山西,这就是皇太极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罗汝才再有谋略,他的战略意图也暴露无遗。再加上山西能让大军机动的道路很有限,在清军的封堵下,曹营接连进行了多次两三千人规模的战斗,还是没能打开突破口。
当阿达礼指挥的清军试图攻取怀庆,切断曹营后路时,闯军出手相助了。在清军没有发现的情况下,刘芳亮率领左营渡过了黄河。
目前清军和闯军对于对方的动态都不是很了解,闯军在曹营后面调动,自然足够隐秘,而清军的调动虽然会惊动闯军的山寨,可是山寨也只能看到清军在调动,对于具体的兵力和调动的方向难以有准确的判断,即便得到了情报,以此时的交通条件,传递情报也是极其麻烦的事情。
既然如此,那就得用老办法,打几仗,死个几百人,就把敌人主力的位置试出来了。
结果就是,刘芳亮在怀庆迎头撞上了阿达礼。
当时刘芳亮正带着三四百人,侦察附近的情况,收容跑散的曹营士兵。王瑾早就规定了各级军官脱离队伍侦察时扈从人数的下限,李自成身边不能少于一个标,刘芳亮这种级别也不能少于一个队。至于原因是什么,懂的都懂。
刘芳亮带着这一队卫兵,来到了清化镇附近,当年闯军在豫北作战时,也曾来过清化镇,如今故地重游,昔日的“流寇”已经成了国家柱石,经历过当年豫北反围剿的老兄弟都不胜感慨。那时一同并肩作战的兄弟,埋骨之所遍及大江南北。打败皇太极这个最后的敌人,天下太平就在眼前,但很多人永远不可能见到了。
然后,刘芳亮就遇上了阿达礼,阿达礼刚刚击溃了曹营一部,准备进驻清化镇,和那里的绿营会合。主力要么还没跟上来,要么在追击曹营的残兵败将,阿达礼带来的人本来也不是很多,身边只剩下二百护卫。
根据阿达礼的经验,二百个满洲武士,什么样的敌人袭击得了他们?真要是撞见敌人的大部队,就算打不过也跑得掉。
刘芳亮和阿达礼遭遇的时候,都拿对方当成了敌人的小股部队。刘芳亮想的是,三百四五十人打二百个敌人,还不是手到擒来;阿达礼想的是,二百人打三百多敌人,还不是手到擒来。
真打起来,他们才发现情况不对,敌人出乎意料地难缠,可是现在已经没办法撤出战斗了。两军狭路相逢,又都马力充足,逃跑的一方除非抛弃铠甲武器,轻装逃命,否则很可能被敌人追上,但如果抛弃了铠甲武器,再碰上敌人就只能等死了。
更何况,刘芳亮和阿达礼都是豪横了半辈子的人,面对实力相当的敌人就丢盔弃甲地逃命?吴三桂都不干这事。
当然,吴三桂主要是智商有限,判断不准李自成的实力,要不然他也不见得有胆子和李自成打。
清军骑兵的军官比例更高,经验也更丰富,而闯军人数更多,并且以簧轮短铳补充了火力,双方实力差距不大。闯军和清军以往策马冲击敌人,敌人一哄而散的时候居多,这次遇到了非但不逃还胆敢还击的对手,都有些不适应,当两支队伍撞在一起,刘芳亮和阿达礼一时间都没能重新整队,两军混战起来。胜负几乎是一瞬间就分出来了,短短一刻钟的时间,双方各自倒下一百多人,清军的队形被击溃,阿达礼命丧当场。
剩下的清军并没有逃走,而是竭力试图夺回阿达礼的尸体,最后几乎全军覆没,只逃走了十几个,而闯军也战死了一百六十多人,事后想一想,刘芳亮也心有余悸,要是自己指挥的失误再多一点,死掉的恐怕就是自己了。
和清军进行了几次小规模的交战之后,左营又迅速撤回了黄河以南,刘芳亮这次攻击倒是成功做到了搭上几百条人命,却并没有试出清军的战略意图。
清军的表现十分诡异,阿达礼意外战死,按理说清军应该大举报复才对,可清军似乎十分克制,在阿达礼攻击怀庆失败之后,便只求保持战线。
刘芳亮感到迷惑,现在皇太极就算出动十万大军南下也不是问题,可他当面的清军分驻各地,最多也就两三万人而已。
马世耀、刘汝魁等人主张,既然清军不打,那我们就接着进攻,接连歼灭几部敌人,不怕他们不出来。但是经过中牟一战,刘芳亮已经认识到了清军的强大,他认为清军很可能设下了陷阱,不仅不进攻,反而把左营带回了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