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大地上,一支大军正如一条蜿蜒的长龙般向东进发。
“真没想到,岳讬竟然在阴沟里翻船了。”吴三桂颇为感慨,“罗勇刚这孙子,什么时候有这么大的胆子了?”
祖大寿说:“他和王瑾本来就是旧识,又是和刘肇基一起被抓然后放回来的,这里面水深得很。这次死的是岳讬,下一次还不知道是谁。”
祖大寿的胆子本来就不大,当年短暂地勇过一段时间后,又迅速恢复了谨小慎微的性格,而且是越活越胆小。这起意外事件,已经被他脑补成惊天大阴谋了。就算他知道了真相,他也未必肯相信。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年的临时起意相比,他更愿意相信这是素来以狡猾著称的王瑾的神机妙算。
都说王瑾狡猾,但是他到底狡猾在哪,和他朝夕相处的闯军众人却不大说得出来。尤其是这些年,他的作战风格越来越呆板,动不动就是“拿十万斤炮弹幠(hū)死他们”。
反倒是祖大寿,近年来提拔了很多曾经和王瑾共事的老兵,也从他们口中了解了不少王瑾过去的经历。当初做夜不收时,王瑾的武艺、体能都称不上最强,但生存能力却数他最强。
王瑾的狡猾,不在于布下多么周密的圈套去算计对手,而在于对手露出的任何破绽都会被他捕捉到。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王瑾自己做事严谨至极,从来不暴露自己的任何破绽。常做一些看似无用的准备,最后奏功时自然令人惊叹,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的大部分准备其实都是白费力气。王瑾之强,首先在于保全自身,然后才是杀敌。
这也导致了闯军与其他反王军队最大的不同,他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哪怕一次像样的失败。就算是打败仗,也没有一次不是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应战,一开始就知道可能会有糟糕的情况发生。
就拿岳讬之死来说,祖大寿认为,王瑾可能只是为了以防万一,提前收买了关宁军或者绿营中的很多人,只是凑巧罗勇刚这次发挥作用了。他这也是太高估王瑾了,王瑾倒是的确提出过收买线人的建议,但山东义军也没收买到都司这种级别的,就算有卧底,也是黄三这样的小兵,这次真的是凑巧而已。
不过,这更增加了祖大寿对此次出兵的悲观情绪。
“打张献忠,我们自然是不怕,尚可喜更算不了什么。只是岳讬既死,指挥兖州清军的就只有英俄尔岱和阿山这两个都统,怕是指望不上他们配合了。”
祖大寿对这二位很熟悉。英俄尔岱号称擅长外交和理财,要是欺负朝鲜也算外交,勒索朝鲜也算理财的话,他倒确实很擅长。阿山更是不折不扣的莽夫。
努尔哈赤时期,阿山因为代善不重视他,竟然和弟弟阿达海带着全家投奔明朝,被阿敏打伤抓了回来,他的两个儿子在战斗中被杀。后来到了皇太极时期,阿山那个作死的弟弟阿达海擅自使用努尔哈赤留下的头盔,皇太极抽了阿达海五十鞭子。但阿达海生命不息,作死不止。阿济格不顾皇太极反对,为多铎主持婚事,娶的是他们的亲舅舅阿布泰的女儿。皇太极当年参与过逼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阿巴亥殉葬的事,和阿布泰的关系怎么好得了。
人家亲兄弟打架,阿达海这个奴才偏要参与,给多铎做媒。结果阿济格被夺了旗主之位,阿达海被判了死刑。按照惯例,皇太极又给他免死,改为罢官,籍没一半家产。本来这事过去了,没想到阿达海又跑了,而且在被追上时还打算射杀追捕他的人,被皇太极处死。
阿山得知消息,决定再逃跑一次,跑到明朝控制区边界,明军怀疑有诈,不收留他。也难怪明军不信,他们兄弟俩这逃得实在是莫名其妙。阿山被抓回去之后,皇太极又宽宥了他。当年阿山的爹带着七个村的人投奔努尔哈赤,也是早期股东之一,阿山本人又挺能打的,皇太极不到万不得已还是不想杀他。但那之后,阿山还是错误不断。尤其宠信萨满,听巫言苛待部下。
要是岳讬配合进攻,祖大寿觉得他和洪承畴一起打张献忠不是问题。现在换成这两个货,祖大寿顿时觉得希望渺茫。
吴三桂倒是满不在乎:“那张献忠就算占了江南富庶之地,也不过是一暴发户而已。”祖大寿摇了摇头,这孩子毕竟才刚三十岁,见识尚浅啊。
后世之人多以为吴三桂老奸巨猾,殊不知在祖大寿眼里,吴三桂还真就是个孩子。
朝廷之所以是朝廷,不是靠武力,而是靠信心,大家都信你是朝廷,你就是,大家都不信了,你就不是。开封这个大明朝廷还有人信吗?
目前张献忠在江南的秩序虽然粗糙,但也是个让人能过日子的秩序。都不用说江南,就说被西营占领不久的淮安,真要是明军打过去,就连当地残余的乡绅都得盼着尚可喜痛击洪承畴。毕竟尚可喜只是盘剥得紧一些,总比兵乱强。大明打回来,也只能让士绅报效,给不了他们什么好处。
而吴三桂的想法,用后世的术语来说,就是“纯粹的军事观点”,只考虑己方兵精将勇,而完全忽略了现在西营是官府,明军是流寇的问题。在政治上输了,军队纵然能打,也不一定调遣得动了。
和祖大寿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军阀比起来,吴三桂实在是太嫩。就说另一时空山海关那档子事,要是换成祖大寿,绝对干不出这样蠢的事来。
第一,你投顺就投顺,投清就投清,先投顺再投清算什么玩意?这样来回折腾,军心岂能不散,做将军的,当兵的都不想给你卖命,你还玩什么?
第二,你造反就造反,打唐通干什么?唐通那是咱们的同类,你打了他,就把左光先、白广恩、官抚民、周凤梧这些顺军中的明朝降将都推到对立面去了,而且也把李自成给得罪死了。说到底,还是一开始就不应该离开山海关。吴三桂如果据守山海关敷衍李自成,名义上归降,却找借口不挪窝,李自成一时也不能把他怎么样。但是吴三桂先把山海关移交给唐通又反悔,打了唐通,这就彻底把自己的退路堵死了。
第三,吴三桂做事太急了,那么早做决断干什么?你让李自成和多尔衮先比划比划,看清楚他们的实力对比再投降不迟。难道他们还能因为吴三桂投降晚了就不要这几万关宁军?如果他们中的某一家一点不给你留余地,先来打山海关,你或者直接投降,或者投奔另一家来对付,也都是来得及的,至少你的军心稳定,能坚持一段时间。
幸好是赌对了,顺军比清军弱,而且清军以急行军及时赶在吴三桂被顺军歼灭之前赶到了山海关。要是赌错了,吴三桂已经把李自成得罪死了,清军援兵又没到,甚至到了也打不过李自成,那不就成了吃饱了撑的拿自己的脑袋给李自成立威吗?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祖大寿真的很在乎他全家八十多口的性命,而吴三桂根本没把自己全家三十五口人的命放在心上,一点保护他们的措施都没有,只顾玩了命地去争自己的大富贵。就算是当年的董卓,还孝顺自己的老娘呢。你连自己爹妈亲戚的命都不在乎,当兵的能指望你捍卫他们的利益吗?
说起来,吴三桂还得感谢李自成,以吴三桂部当时军心离散的情况,多尔衮完全可以直接将吴三桂明升暗降送去沈阳软禁,吞了他的兵马。然而当时顺军整建制撤退,实力尚存,清军需要立刻追击,也就只能继续用吴三桂。
再后来,由于反清义军打得太好,不得不调吴三桂去陕西镇压;由于西营打得太好,不得不让吴三桂顶在西南前线;由于云南的西营残部和土司不服,不得不让吴三桂镇守云南。吴三桂哪有什么雄才大略,不过就是风口上的那头猪,每一步都是因为清军被反清势力打得没辙才不得不用他。连他最后当皇帝,都是被康熙逼出来的。
祖大寿则不然,他这种树叶落了都怕砸脑袋的风格永远做不了平西王,但他能保证祖家的世代富贵,而不是像吴三桂这样风光几十年然后灭门绝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