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磷火常同日色鲜 > 第62章 杀父之仇

第62章 杀父之仇

    这部史书的编写工作是王瑾刚到广州就开始着手安排的,因为可写的内容也实在没有多少,经过三年时间,现在已经成型了。

    《后宋史》从临安沦陷时开始说起,洪福、谢五十、黄广德、张三八、陈千二、张烈良、刘应龙、杜可用、陈大举、林桂芳、欧南喜、钟明亮、杨镇龙、刘六十、蔡五九、刘景周、圆明和尚、刘志先、赵丑厮、郭菩萨、朱光卿、韩法师、范孟端、蒋丙、何仁甫、莫八、罗天麟、陈积万、吴天宝、莫万五、曹七七……这些在元明两朝史书上大逆不道的反贼,在这部《后宋史》里都按照正统的帝王将相来写,皆入列传。对这些人当然也有批判,但批判的方向是他们造反的技术不行。或军队纪律没有搞好,或战略有问题,或任用小人,或听信谗言,或懈怠骄奢,等等。从头到尾都是以继承者的身份拿他们当成大宋正统的代表来褒贬,而不是官府批判流贼草寇。

    至于元末群雄,韩林儿和徐寿辉入本纪,刘福通、明玉珍等人入世家。就算是弑君的陈友谅,降元的张士诚、方国珍,也入世家,虽然痛批了一番,但也写了他们抗元的功绩。

    最尴尬的是,《后宋史》世家部分的最后一卷是“吴王世家”,写的是大宋江南行省平章政事,吴王朱元璋。

    按照一般修史的规律,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就算曾经是上一朝的臣子,也不会被写进上一朝的史书。如果明朝能为韩宋修史,肯定不会让这样的情况发生。

    可朱元璋没这么干。解缙所说的明朝“得国之正”,既不是指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不可能是指他由农民起义者出身,反抗地主阶级压迫,而是指朱元璋没做过(没做成)元朝的官,没吃过元朝的俸禄,所以他反元不是晋隋唐宋那样的臣夺君位。一旦朱元璋承认了韩宋,那他成什么了?

    所以,朱元璋坚持元朝是正统,韩宋是“妖寇”,把自己在穷途末路之际被郭子兴收留的经历说成“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被妖人逼起山野”,彻底背叛了红巾军。

    即便是明朝文人,对于《元史》中对韩宋的贬低也是有不满的。嘉靖年间的李文凤就曾经说:“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

    背叛了红巾军,不妨碍朱元璋是个优秀的封建皇帝。但作为一个农民起义者,既然他在史书里背弃同袍,也就别怪新的农民起义者在史书里黑他了。《吴王世家》从朱元璋出生一直写到瓜步覆舟,着重描写了朱元璋年轻时受元朝压迫的悲惨,简单介绍了他加入红巾军后的抗元贡献,详细介绍了朱元璋和州乞降、与察罕帖木儿通好、通过方国珍联系元廷、与王保保通信等光辉事迹。

    对陈胜、吴广、韩林儿、刘福通等人的评价,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李自成将如何评价那些为他做前驱的人?

    汉末农民起义、隋末农民起义、唐末农民起义都失败了,张角、黄巢这些人被骂,大家还能理解,成王败寇嘛。可秦末农民起义和元末农民起义明明胜利了,如果首义之人还被新王朝说成“贼”,这就让人很难接受了。

    朱元璋能够和红巾军切割开来,除个人品德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几乎是另起炉灶完全新建了一支军队,只是在郭天叙死后接收了郭子兴的旧部,所以他也就对郭子兴还保持了最起码的尊重。而韩宋的嫡系军队,在对元朝和张士诚的战争中已经损失殆尽了。

    汉初的情况则不然。陈胜遇害后,他的旧部苍头军继续与秦兵血战,后来追随刘邦。东方六国中,魏、赵、燕三国都是在陈胜的支持下复国,就连项梁也是被陈胜的部下接来的。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刘邦的人品和朱元璋一样,也不能轻易否定陈胜。何况刘邦从未做过张楚的臣子,不像做过韩宋臣子的朱元璋那样有反叛的包袱。

    明末农民战争的首义者白水王二很快失败,继之而起的王嘉胤、张存孟、王自用、高迎祥等人是真正把这把火烧起来的,正是有他们作为前驱,才有了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的时代。李自成也同样没有反叛的包袱,因为他只做过张存孟的部下,而张存孟出卖兄弟,自取灭亡了,这一节不用再担心。

    闯军将领之中,很多都是王嘉胤、王自用、高迎祥的旧部,尤其是刘体纯,与王自用义同兄弟。当初在太行山,闯营就两万人,刘体纯带着王营的两万人来投,作为李自成继承者的李迟更是有一半高氏血脉。就算李自成和朱元璋有一样的人品,他也不可能去否定王自用、高迎祥他们。

    李自成并不是像朱元璋那样在乱世中自行割据一方发展起来的,而是由众反王的盟主成为大元帅,就像刘邦和项羽开战时统率的是诸侯联军那样。因此,不管他本人如何想,他在承认前驱者的问题上都得走刘邦的路线。

    对于明朝的读书人来说,尊崇朱元璋几乎是潜意识里的习惯,虽然闯军并没有直接批判朱元璋,但表达出来的意思是再明显不过了,引起的震动颇为巨大。既然连明朝最敏感的红巾军问题都直接重新评价了,再加上推崇孟子、请回荀子的操作,那么恐怕整个评价历史的体系都要重新构建了。

    来参加文庙落成典礼的这些人有很多心中感慨万千,不过,闯军在意识形态领域做出的改变还不足以让他们做出什么反应。闯军允许他们随便讨论这些事情,当然,听了也只当放屁。他们更关心的是科举制度,这才是与他们实际利益切身相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