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声震天动地的巨响,建筑垃圾和残肢断臂漫天飞舞,火药燃烧的臭味伴随着硝烟飘荡在韩城的上空。
如今闯军对于城墙爆破已经运用得很纯熟了,以往由于火药有限,不能轻用。但是耀州之战时从官军手中缴获了大量的火药,这么多火药,随军携带既不方便也不安全,正好拿来破城。
虽说在这方面的经验已经很多,但每一座城墙、每一批火药的具体数据都不一样,所以爆破位置的选择、装药多少还是得看手感,很可能炸不开。好在闯军在肉搏战中有绝对优势,不担心守军堵住缺口,可以尽量多装药,部队集结位置放得远一些,以免被爆炸波及。
左懋第打仗的天赋很高,但土木工程不会就是不会,没法用天赋弥补,所以无法掘坑道反击。
左懋第确实有一套,乡勇们虽然被炸得七荤八素,又在闯军随后的冲击下被突破了第二道防线,但还是退到了第三道防线死守。第三道防线以几座财主大院的砖石建筑为核心,互相支援,用拒马乃至各种杂物将道路全部堵死,保护里面的仓廪等建筑。乡勇手中没有多少鸟铳,火炮也都扔在城墙和第二道防线了,不过弓箭、三眼铳、快枪还比较充足。
吴汝义命人将一门缴获的将军炮拖过来,这门炮铸造得不错,虽然在正规军中已经是应该被淘汰的装备了,但用来轰击乡勇草草布就的掩体和财主家的院墙,那也是一炮一个窟窿。
可是李自成却制止了他,李自成下令,围住第三道防线不打,只管抄检城内豪绅的家产,征调木板和稻草。
李自成没指望招降左懋第,这些日子自己和郭汝磐、高汝利这帮人为伍,虽然自己没让他们进城,但混满二营的人马在周边乡镇四处劫掠,还是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李自成顶多规劝他们只抢粮食,尽量少杀人,不可能阻止他们,洪承畴的坚壁清野政策让各路反王都缺少粮食,闯营要不是在耀州之战中缴获了官军的粮草,说不定也得跟着抢了。就凭这样的军纪,想说服左懋第,自己都觉得理亏。
李自成从王瑾的描述中能感觉到,王瑾很佩服这个人。当年王瑾对张道濬的评价也不过就是“人还不坏,有些用处”,而对左懋第的评价却是“本领很大,是个英雄”。这样的人杀了未免可惜,区区一个县令,留着他也不会成为闯军的威胁。倘若城里被困的是卢象升,李自成会更加佩服,却也不能手下留情了。
据外围战中擒获的乡勇交代,县内大仓中还存着上千石粮食。如果是别的县,李自成就直接抢了,老子是反贼,从贪官污吏手中抢粮天经地义。他抢了县城府库,还能把带不走的粮食留给老百姓,否则那些粮食要么是进了官吏的腰包,要么是变成官军的军粮,老百姓连一根粮食毛也得不到。可韩城县不同,等联军去了山西,左懋第是有意愿也有能力拿这些粮食赈济难民的。
混满二营收了太多的饥民,饿得急了,办事也没了底线,这些天把韩城县着实祸害得不轻。虽然他们不是闯军,却是李自成邀请来的。要是先制造百姓的苦难,再拿他们本来就吃得到的粮食卖好,那和洪承畴还有什么区别呢?只抢夺那些豪绅的存粮也就够了。
于是,李自成制造了一个“左县令死保城池不失,官军援兵赶到,流寇遁往山西”的假象。韩城乡勇死伤惨重,已经没有出击阻挠闯军的能力,所以留着他们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山西官军原本想凿开禹门口的冰面,以阻止联军渡河,然而,他们怎么也没想到三年来在各路反王的攻击下岿然不动的韩城就这样轻易地被攻下了。当刘芳亮带着闯军骑兵冲过黄河,他们别说凿冰了,连作战准备都没做好。
山西巡抚吴甡明显被闯军之前大兜圈子时使用的假动作迷惑了,他把战斗力最强的虎大威部放在了和陕西的宜川县隔河相对的吉州,而韩城县对面的河津县却并无重兵,河津、荣河、临晋、蒲州这四个州县只有贺震彝一部防守,而贺震彝本人居然在蒲州东边根本不挨着陕西的芮城县。得知韩城遭袭的消息,吴甡忙令原本驻扎在乡宁县的陈国威、薛敏忠、黄家佐三部人马火速南下。
陈国威有五百人,薛敏忠有三百人,黄家佐有六百人,都是战斗力不错的正规营兵,杨嗣昌做宣大总督的时候,刚刚给他们补充了粮饷军械,这一千四五百人马只要运用得当,打垮几千普通农民军不成问题。但首先,他们面对的是李自成亲自指挥的闯军精锐,一点都不普通;其次,他们得知情报之后仓促移营,失去了以逸待劳的优势;最要命的是,因为运送火炮耽误了时间,他们居然没有一起赶到战场。
第一批接触闯军的是陈国威部,迎头撞上了刘芳亮。陈国威部以鸟铳手居多,没有预设阵地,又没有足够的长矛手掩护,在冻成通途大道的黄河岸边遭遇骑兵,这还打个六?
陈国威和他的部下们还是很对得起大明朝的,他们决定就地还击。这不是完全出于领了军饷就要干活的责任感,还因为如果直接落荒而逃,把后背卖给敌人,那就和引颈就戮无异。马蹄在冰面上会打滑,岸上也有很多积雪,闯军骑兵的冲击能力不会太强,官军觉得或许能打退闯军一两次攻势再趁机退走。
刘芳亮久经沙场,又怎会这样直接迎着弹雨冲上去,他和张洪各领一队骑兵,分从左右两侧向官军的背后包抄。陈国威虽然知道这对自己非常不利,但他没有骑兵和炮兵掩护,闯军骑兵只要不进入他们的射程,就可以为所欲为。
闯军这边的兵种很齐全,用弓箭和火铳与官军对射会吃亏,但长矛手和刀牌手配合的近战兵远强于眼前这队官军。冰面冻得瓷实,多站上些人也不至于破裂,闯军可以随意排布自己的阵型,甚至能抬着小炮来加强步兵的火力。陈国威的人马既然是精兵,自然一看就知道这仗根本打不赢,没放几铳便落荒而逃,但刘芳亮和张洪指挥的骑兵既已登岸,扛着火绳枪的步兵的机动性又怎么比得过轻骑兵。全军仅跑出不到一百人,以陈国威为首的少数人被杀,其余人都做了俘虏,杨嗣昌配发给他们没多久的西洋铳也被缴获了二百多支。
西洋铳在明末一般是指那种装药和弹重都只有一钱的超轻型火绳枪,作为自卫武器以及山地战、治安战武器是很不错的,但是在大型会战中面对重装正规军,其威力不足的问题就很明显了。
杨嗣昌这次配发部队的西洋铳则不然,是在孙元化的建议下,通过两广总督熊文灿的关系从福建订购的,是两年前料罗湾海战中缴获的荷兰火绳枪的仿制品,郑芝龙的军队已经开始装备这种火铳。枪身直而长,轻型的可以直接抵肩射击,重型的则需要支架,口径能达到大型斑鸠铳的三分之二,比从十六世纪开始就广泛流行于东亚的,枪身短、枪托弯曲、贴腮射击的葡萄牙式火绳枪要更好用。
值得一提的是,俄国人对荷兰的学习可不是从彼得一世开始的,此时的俄军装备的就是这种荷兰式的火绳枪,即将来到黑龙江流域的哥萨克们使用的也是这种武器,所以在另一时空,清朝在和郑氏以及哥萨克的战斗中也发现了它的优势,并进行了仿制。
郑芝龙、孙元化这种看别人的铳好就要仿造的思路自然是对的,可问题是,武器装备的改进抵消不了瞎指挥造成的劣势。吴甡赈灾得力,有惠于民,可以称得上好官,可让他指挥战斗,甚至直接命令这种几百人的小部队到哪个渡口去驻扎,不出事才有鬼呢。武器再好,不以正确的方法运用,那也只能白送给对手。
薛敏忠和黄家佐得知闯军大举渡河、陈国威部覆灭的消息,哪里还敢再打,直接丢弃火炮,掉头北返,被闯军一路追击,也损失了二三百人。刘宗敏、谷可成指挥的另外两路闯军早就约好要来韩城与李自成会合,此时也迅速赶来。一旬时间,联军主力渡过黄河,比当年的太行山三十六营更强的十万大军,再度杀入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