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当然是不肯放这些败兵入城的,用脚后跟想也知道里面肯定混了大量流寇的奸细。可是他不放又不行,在徘徊镇之战中被打散的河南兵也陆续聚集到了武安,足有四五千人。
现在武安周边农村到处都是流寇,败兵们无处可去,也没有食物来源,真把他们逼急了,勾结流寇来打武安也是很有可能的。这年头,没饭吃的乱兵比流寇更胆大妄为。
败兵们聚集在城外,既缺少食物,也缺少燃料,还要在正月的寒冷天气里露宿野外。每晚都有伤员死去,没在战斗中负伤的人也生了冻疮。败兵们怨声载道,说“流寇放我,左镇杀我”。
尤其是没有被俘过的那些败兵,他们手中有盔甲和武器。如果左良玉再不开门,这些人绝对不介意用武力与左良玉争夺粮食和房屋。
左良玉虽然不怕他们,却也不想和他们打。一旦官军起了内讧,流寇趁机进攻,昌平兵和河南兵有同归于尽的危险。
为了防止兵变,左良玉只好接纳他们。他事先做了周密的安排,先给败兵们送了一批粮食和柴禾,暂时稳定人心,然后只开一座城门,放败兵一百人一百人地进来,有武器的和没武器的被分在两处。
没武器的人都是被流寇放回来的,里面肯定有奸细,所以左良玉把他们软禁在一片街区里,每天给点吃的,不饿死就行。反正他们没有武器,只要不让他们在城内自由活动,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有武器的有一千七八百人,这些人是自己逃来的,比较可靠,而且还有战斗力,左良玉把他们重新整编起来,算作自己的部下。由他们自己推举出一个叫罗成耀的千总负责指挥,按照和昌平兵一样的待遇供给物资。
左良玉虽然不得民心,却甚得军心,对待士兵很是优厚。在明末的大混战中,别的官军队伍越打越少,左良玉的队伍却越打越多,自有他的过人之处。尽管经常会坑队友,但是对自己的部下往往能给出足够的利益。
左良玉审问了一些被俘又被释放的军官,他们的说法大致差不多:闯军在徘徊镇之战中伤亡惨重,挖掘了一大片坟墓,军营里到处都是伤兵,粮食配给也很少。
从武安往南前往磁州的道路已经被焦得名等人截断了,联军已经形成了对武安的包围网。左良玉自知武安不能久守,必须要赶快突围。
权衡之下,刚刚和芮琦拼个两败俱伤的闯将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既然他们捉了这么多俘虏却不要,说明他们的粮食危机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应该比较虚弱。
左良玉不知道的是,那些多挖的坟墓里埋的不是官军就是被官军杀掉的老百姓,甚至干脆空着。而那些“伤员”,在送走了俘虏之后一个个又爬起来活蹦乱跳了。
突围的时候,左良玉办事还是很雷厉风行的。左军立刻行动起来,徐勇自告奋勇打头阵,左良玉率领大队人马跟在后面,新收编的河南兵走在最后。全军共计九千余人,声势甚大。
左良玉吸取了李卑和尤世禄突围兵败的教训,必须先把一路流寇打垮,才能够成功转移。否则的话,在转移过程中遭到流寇袭击是十分危险的。
夜不收带回情报,徘徊镇的流寇在向西转移,他们在向涉县方向退却。不少人认为不如趁此机会直接从流寇让开的缺口突围南下,但左良玉却不同意。
流寇虽然损失很大,但估计也还得有一万人左右的力量,如果左军南下了,他们却会合焦得名、刘国能追上来,依然是个大麻烦。曹文诏、猛如虎、张应昌三路兵马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来,邓玘和丁启睿更加指望不上,唯一有可能来增援的就是卢象升。可是卢象升恰好在左良玉的北边,被流寇隔开了。
如果怀庆的王自用以及尚在太行山中活动的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马光玉等人一起以左良玉部为目标集结,左良玉的处境将非常危险。因此,不如先趁虚而入打垮闯将,令其他流寇不敢擅动。
更何况,李自成之前干了那么多惹得皇上龙颜大怒的事情,取下他的人头,势必对自己的仕途大有好处,收编闯将部下的降卒也能大大增强左部兵马的实力。
一万多人从路上过,就是瞎子也能闻者马粪味儿找到。追着联军的踪迹,左军一路向西,渐渐追入了涉县境内。
左良玉对闯军实力的判断是有误的,联军的总人数在一万五千人左右。但即便如此,对阵九千左军,闯军也并没有把握。
首先,联军之中有五分之一是一字王刘小山的人马。他们的战斗力不太强,而且李自成难以有效地指挥他们。
其次,联军中三分之一的士兵是最近半个月内收编的官军降卒,这些人的军事素养固然很好,可是战斗意志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在吊打芮琦的那种顺风仗中,这些人骁勇无比,可一旦战况不利,他们临阵脱逃甚至倒戈投敌都是有可能的。
最后,就是联军中伤病员的比例过高。主要将领中,田见秀、李文江、赵胜、辛思忠、刘芳亮、袁宗第等人都不能上阵。这样一来,指挥的灵活性势必大打折扣。
由于这些原因,虽然联军并不像左良玉估计的那样不堪一击,可要是真打起来,联军的胜算也的确不大。
联军的胜算,在于党家、八金刚、闯塌天、过天星、领兵王五营兵马能否及时赶到。只要他们及时追上来,对左良玉形成前后夹击,联军此战必胜。但如果左良玉抢在他们赶到之前打垮了李自成和刘小山,他们就算赶到,也难以击败专心回头应战的左军。
在徘徊镇西南六十里的西坡村,徐勇指挥的左军前锋终于追上了联军。很明显,联军是故意停下等他们的,已经构筑了野战工事,准备在此与官军决战。
王瑾在西坡村西北边轿顶山的山头上眺望左军的营垒,通过一面面姓字旗,他能大致判断出来的都有谁。徐勇、董源、李国英、王世忠、吴学礼、郎启贵、于自成、常国安、段凤翔、费三省、高进库、胡有升、罗成耀……在另一时空的历史上,今后三十年中闯军的宿敌们,有不少都来了。
也有一些还没到的,比如金声桓、张勇,现在都还不是左良玉的部下,还有不少人是王瑾没印象的。原因显而易见,左良玉和李自成打了十多年,虽然他每次都能跑掉,他手下的人可不保证个个都能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