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对于军改这件事,袁可立这两在内阁处理公务时,也与韩爌私下里商议过了。韩爌虽然在小节上有些护短,喜欢任用东林党人,尤其是自己的门生故吏,但总的来说还是一个清明正直之人,对于大明的弊病也是有着很深刻的见解。皇帝改革军制,在他看来也是一件好事,所以袁可立向他透露口风之后,他也表示了支持。
这样一来,内阁就形成了统一的步调,再加上军方的支持,这件事基本上就算是定下来了,只等着朝议走个过场就行。
而朱友建得到宋献策的回报之后,心中也是大定,在后宫好好安抚了朴初珑郑恩地她们四个后,就耐心的等待着三后的朝议了。有了军方的支持,再加上内阁也不反对,这军改一事的头就算是起了。
至于究竟要怎么改,这其中牵扯的人和事以及利益就多了去了,远不是一两句话,三五天的时间就能解决的。这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边改一边调整,慢工出细活,绝不能给子孙留一个烂摊子。
朱友建也并没有打算在一两年之内就要完成军改,君不见后世以共和国如此强盛的国力,由机械化改制到信息化,搞了二十多年还没完全搞完,大明虽然不会也不可能搞得那么高端,但要想把卫所制改成朱友建心目中的义务兵制加募兵制,再由冷兵器进化到兵器,再进行部分骡马或驮马化,没有个二十年三十年的工夫,估计根本实现不了。而且这还得是有足够雄厚的财力和物力的支持,不然这都只能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
所以现阶段朱友建打算的就是先把架子搭起来,把朝廷内的军改制度做好,再把三大营和京师附近的卫所给整顿出来,至于其他的,包括九边在内的兵马改革,恐怕都要等灭了后金之后才能再说了。
这次军改说是要在朝议上进行,其实朱友建也没让京城各部门的官员都来,主要还是内阁五人和六部尚书、左右侍郎以及督察院左右都御史再加上五军都督府的一些重要成员。范围和规模虽小,但规格可是一点都不小,要是放到了后世,这可都比高官会还要重视了,毕竟这些人就相当于整个大明王朝最顶尖的一群掌控者了。
事自然不能由朱友建主动提出,而是由掌管兵部的孙承宗来起头,再众人经过一番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统一一致的意见。
众人都同意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大明的所有的军事力量进行一定的改革。至于说究竟该怎么改,具体的该怎么实施,就由兵部尚书王永光牵头,组织了一个军改小组,由武英大学士孙承宗负总责,五军都督府的徐希为总顾问,进行一系列针对的研究。
朱友建又加派了宋献策进入小组,给他加封了一个兵部郎中的头衔,算是自己的传话人。由宋献策把自己的想法和打算在小组中提出,让众人加以讨论和研究,最后再形成具体的可行的方针和政策,交由兵部和五军都督府来执行。
这对于宋献策来说,可不仅仅是从从五品升到了正五品这么简单,更是说明他的一只脚已经进入了这个帝国的权利最高层。
至于撤消在立后大典上进行的册封贵妃的仪式,大家都很心照不宣的没有再提出,皇帝既然已经做出交换,自然是不会再反悔,现在你再提起这个事,那不是打皇上的脸吗?啪啪啪的打肿了你负责啊?
等把这些都搞定之后,礼部会同钦天监就送来了奏请进行立后大典的奏疏。朱友建看完,御笔一挥,于是隆重的立后大典就在这次朝议后的数举行了。
立后大典的隆重程度可是一点都不逊色于朱友建的登基大典,毕竟皇后乃是国母,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该有的礼数什么的可是一点都不能少。
饶是朴初珑已经经过了一段培训,这一天下来,也把她累得不轻。不过还好,这一天之后,她就正式的入主了坤宁宫,掌管了皇后的印玺,开始统御六宫。至于郑恩地和孙娜恩,也在立后大典的第二被朱友建下圣旨赐封为贤嫔和淑妃,各赐居于承乾宫和景仁宫。
而金南珠一时半会儿还不可能被正式册封,所以朱友建就下了一道口谕,给她封了一个乐安县主的封号,暂居于永寿宫,许在宫内自由行走。这样一来,就对宫内的那些太监宫女起到了一定的威慑作用,省的有些不长眼的以为金南珠只是个普通侍女,再没事故意找事了。毕竟这些人在宫内的时间长了,指不定哪个有什么心里畸形或者变态呢。
立后大典之后没几天,就是新的一年了。等过了年才算是崇祯元年,从朱友建登基到年底的这四个月的时间,虽说是朱友建在位,可依旧算是天启七年。但朱友建关注的可不是这个,他在等着过完年,自己就要真正的开始把自己的意志贯穿于整个大明帝国,带领这个国家再次走向新生,重振大明雄风!
不过这些对于过新年的朱友建来说,此刻都不是最主要的。他现在正高坐在乾清宫的龙椅上,望着台下呼呼啦啦的人群,虽说内的气氛十分的烈,但朱友建却是一边吃着菜,心中一边在滴着血。
以前当亲王的时候朱友建还不觉得,每次看着天启帝带着宗亲们祭祖赏赐大宴群臣,这其中还有自己的一份,感觉倒也不错的。现在轮到自己做这些了,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流水似的往外出,他哪里能够不疼?
登基的这几个月以来,除了查抄魏忠贤等人的家产之外,从大明朝的税收上他可是还没得到一分钱,这可不光是指朱友建的内帑,就连国库也一样。可怜朱友建在崇祯元年伊始就被拔了一地的鸡毛,这大部分还都是给了毫无任何作为的大明的米虫宗亲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