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何故要救太子?”文瀚在回来的路上问道。
“因为太子是国本。国本不可动摇!如果老是废立太子,我怕东汉末年少帝、献帝之事重演啊。方今国势,惟自古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李略道。
“主公高瞻远瞩啊!好一句‘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文瀚敬佩。
“随我回府取些金银细软,你代我送予那杨钊。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这次就要黄彪死!”李略狠狠道。
“诺!”
雾色象阴霾一般迫近,浓重起来,仿佛雾色随着黑暗同时从四面八方升起,甚至从高处流下来,四周的一切很快地黑暗起来,寂静起来,只有流浪犬在低低地嗷叫,一只黑色野猫迅速穿过街道,眼睛里闪烁着绿光,悄然无声地沿着高大的兴化坊的城墙快速奔跑,很快便消失夜雾之中。
就在野猫消失的暮色里远远传来大队人马急促的脚步声和马蹄声,很快,一队数百人的士兵和衙役从夜雾里现身,个个全副武装、目光冷漠,直向兴化坊内杜有邻的府上扑去。
与此同时,同样是兴化坊另一端,一百多个士兵撞开了柳绩的府门,一阵鸡飞狗跳,士兵们拖出一脸死灰的柳绩,任由他家人追赶哭喊,
士兵狂奔的脚步声和马蹄声惊破了兴化坊的夜,家家户户的灯都亮了,随即又全部黑了下来,只有在窗缝和门缝中露出无数双惊恐的眼睛向外偷偷张望。
杜有邻与柳绩被直接带到了大理寺的大狱里分别关押,杜有邻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勃然大怒,一面嘶声叫喊,一面拼命挣扎,用太子,甚至用皇上来威胁抓捕他的士兵,但无济于事,‘哐当’一声巨响,将他关进了黑暗无边、仿佛隔绝人世的深牢里。
但柳绩却心知肚明,这一切都是他的冲动造成,悔恨象铺天盖地的蝗虫向他袭来,啃噬他的心、他的皮肉、他的一切知觉,最后只剩下一个意识在黑牢里孤零零地饮泣,还是悔恨。
牢房里弥漫着皮肉腐烂的臭味,四周不时传来簌簌的低窜声,让人恐惧的不是腐臭之源,也不是低窜之物,而是他什么也看不见,柳绩恐惧地闭上了眼睛。
也不知过了多久,一个时辰、一夜、还是一百年,柳绩坐在一个角落里,背紧靠着冷冰冰的石壁,石壁上潮湿已经浸透了他的衣服,但他却不肯离开这唯一的依靠,忽然,在寂静的地牢里传来轻微的脚步声,脚步声越来越近,敲打着他的心脏,让耳朵发痛。
‘哗啦’一阵铁链声响,牢房的门被‘吱吱嘎嘎’拉开了,一片暗淡的光射进来,随即走进一个黑影,柳绩猛扑了上去,抓住铁栅栏嘶声喊叫,“我弄错了!那封信是我喝醉酒写的,当不得真,我不告!我谁也不告了。”
那黑影一言不发,只隔着粗大的铁栅栏看了他半天,终于开口道:“柳绩,你只有两条路可走!”
声音冰冷,没有半点情感,‘两条路’,三个字如三把刀插进了柳绩的胸膛,他霍地倒退两步,眼睛死死地盯着黑影,咬牙切齿道:“杨钊!你这狗贼,我上你的当了。”
这一瞬间,他终于明白了,自己掉进了杨钊挖的一个陷阱,他被利用了,而他那封信将成为腥风血雨的开始,不用说,一条路必然是跟他们合作,而另一条路,黑暗中的杨钊仿佛知道他的想法,他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道残酷的笑容,紧绷的嘴唇里迸出一个字:‘死!’
“柳绩,上面命令你将告密状再重誉一遍,将这些名字加进去!”
他从怀中取出一张纸片,淡淡笑道:“我就在这里等着,一个时辰内必须写好,写不好,就杀你的一个儿子。”
漫漫的黑夜终于过去,长安被白色的雾霭拥抱着,在雾霭的上方,晴朗的天空一片蔚蓝,圆球状的太阳就像深红色的空心大浮标,在乳白色的雾海海面上荡漾。
柳绩流下悔恨地泪水,照着杨钊的名单写下太子“谋逆”的同党,当然包括了黄彪。
而此时东宫太子李亨已经得到了密报,一副焦头烂额的模样,这时,寝宫内人陆陆续续退下,只剩下他的心腹宦官李静忠,此人就是后来的权宦李辅国,寝宫内很安静,两人都没有说话,李亨目光闪烁不定,他似乎在想什么,但又不时抬头注视着李静忠,最后,他终于低声道:“这件事是你最先发现,想必你也思考过,却不知你可有什么对策?”
李静忠道:“此事我建议太子殿下先找皇上述说,无论如何,当面将事情说清,总比掖着藏着,再彼此怀疑猜忌要好得多,我想皇上也不是糊涂人,或许他会利用这件事做些文章,但只要彼此消除戒心,最起码殿下的太子之位不会丢。”
这个建议正合李亨的心,他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只要能保住他的太子之位,其他的属下会怎样一个下场,他已经不关心了,他面色沉重,不禁长叹一声道:“你说得一点也不错,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皇上不肯见我!”
他话音刚落,门忽然被推开了,李静忠连滚带爬跑进来大声叫道:“殿下,圣旨到,皇上召殿下火速进宫!”
在李隆基的记忆里,和太子单独相处的日子屈指可数,甚至天宝二年以来,两父子这样面对面的谈话,没有其他人在场,还是第一次,李隆基子嗣众多,和天下所有的父亲一样,他疼爱自己的每一个孩子,但也和历朝历代所有的君王一样,这种疼爱却有条底线,那就是君权,不容任何人挑战的君权。
开元二十五年,李隆基欲废太子立新,便暗使李林甫构陷太子失德,李瑛惶惶之下,便生了谋逆之心,欲趁李隆基生病之机行宫廷政变,却中了武惠妃之计,李隆基遂高举屠刀杀了李瑛兄弟三人,以儆其他子女。
事隔八年,又一起东宫案推到了李隆基的面前,他在昨天已经通过高力士得到李清的奏折,也派人去核实了奏折的内容,完全属实,不过是翁婿矛盾激化后的诬告,但对李隆基来说,他关注的并不是这个案子本身,而是这个案子背后隐藏的东西,太子是不是已经等得不耐烦了。
帝位已经成为李隆基人生的一部分,正如老人比年轻人更怕死一般,他当了三十三年的皇帝,却比任何时候更关心帝位的长久,在他看来,太子做久了,定会不耐,从而生出异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定期更换太子,让每一任太子都战战兢兢生活在他的羽翼之下,但更换太子的代价也显而易见,轻则罢相换后,重则动摇国体,这也使李隆基在开元二十五年换掉太子李瑛后,不得不慎重对待,小心平衡这一对利弊孪生兄弟。
李亨已经做了八年的太子,到目前为止,李隆基对他喜忧参半,喜是他低调行事、不张扬、细心揣摩自己的眼色和脸色,忧是李亨能力平庸、性情淡寡,恐怕无法延续大唐的盛世,好在他给自己生了一个仁孝温恭、动必有礼的皇长孙,又让他看到了大唐的未来,几经考虑,李隆基最终决定再放李亨一次,不过尚需借此事好好敲他一敲。
“听说你前天狠狠责打了俶儿,到现在他还起不了床,这是为何?”
李亨并不知道李略已经在昨日便通过高力士给父皇上了折子,还当是李林甫的诬告状已经转到了父皇手中,所以父皇才召见自己。
他一路而来已经想好了说辞,一切都是手下人擅自所为,他深居东宫,从不和外戚往来,所以这次所发生事件的前因后果他都不知情,无论是谁都和他毫无半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