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漫话宋朝 > 第三十七章 兵败北汉(四)

第三十七章 兵败北汉(四)

    很快汾水就漫上来,开始倒灌太原城。当河水上涨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赵匡胤就下令,让士兵乘舟船,搭载强弩,开始水中攻城!

    然而他还是低估了太原城的可怕,以及北汉守城士兵的顽强。当大宋军队乘船从水上靠近太原城的时候,就遭到了一阵一阵密集如雨的箭给击退后来。

    大宋将领万料不到太原城如此顽劣,都这个时候了还是如此顽强。几个血气方刚一点的将士不顾生死,亲自带队攻城,内外马步军都军头王廷乂亲自击鼓呐喊助威,觉得还不够,随即脱掉甲胄亲自上阵,终于率先登上城楼,但很快被箭雨射中他的脑袋,跌落城下阵亡。

    殿前指挥使石汉卿也在攻城中被箭雨射中,落入水中,溺水而亡。大宋军对一下子损折两员大将,士气受到影响,就连赵匡胤也有些畏惧了。

    太原城中君臣日子也不好过,刘继元虽然在坚守,但是城中很多人都已经有投降念头了,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宰相郭无为,他已经觉得太原快经受不住了,他怕城破后归降大宋,不仅没有功劳,还会成为俘虏,不如趁城门未破时直接投降,那样筹码大一些。于是他耍了个小计,向北汉主刘继元请求带兵夜击宋军——他想乘与宋军遇合时投降。

    刘继元没有怀疑他,还给他挑选了上千精锐骑兵,又命北汉大将杨业、郭守斌为副帅,让郭无为带队夜袭宋军。虽然刘继元看不出郭无为的心思,但是杨业和郭守斌是看得出来的。

    偷袭当晚,郭无为带队出城不远,杨业就说他战马脚部受伤了,于是他直接率部回城;更离奇的是郭守斌,史书说他半道迷路了,郭无为连叫都叫不应。这个时候跟着郭无为的人马只有几十人,如果这样过去投降,筹码太小了。他本打算出卖刘继业、郭守斌,加大投降筹码的。现在一看,似乎不可能了,他只好率麾下数十人也回到城里,准备再作打算。

    太原攻坚战很快就持续到了五月份,经过河水长久的浸泡,有一天,太原城墙一处突然出现垮塌,露出一个缺口。赵匡胤一看,天赐良机啊,随即下令,从那个缺口进攻。并集合大宋强弩军,一面用箭射击,不让北汉守军修复缺口,一面派人乘船过去攻打。

    然而北汉守军的顽强真的超乎大宋军的预料,他们本以为可以从那个被水冲垮的城墙缺口攻入太原城,但没等到他们来到缺口处,迎接他们的是一阵箭雨!

    大宋军队数次猛攻,都无法突破北汉那可怕的“箭阵”,就在这个时候,更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从城内不知道那里飘来了一堆稻草,很离奇地漂到了那个已经被水冲垮的城墙缺口!

    本来宋军还一直用箭阻挡北汉军修复城墙缺口,这回那堆稻草刚好漂到那里,箭射不穿,搞不好还被北汉军草堆借箭!大宋军也被北汉城墙守军箭雨阻扰,无法前进。北汉军趁机将城墙缺口修复。

    眼看到手的鸭子就这么飞了,真是神仙也难料啊。没办法了,赵匡胤只得下令暂停进攻。

    北汉宰相郭无为见状,更加害怕,再次劝刘继元出降,刘继元根本不听。这时有个阉宦向刘继元告状,说郭无为是北汉内奸,而且他还收集了很多郭无为罪状,让刘继元诛杀他。刘继元不敢怠慢,赶紧派人去调查,返现确有其事,于是下令将郭无为绞死,并告知全城。这使得城中守军更加坚定,没人敢有二心。

    不仅如此,守城将士甚至派出数万大兵,夜半出城袭击宋军在太原城外筑起的长连城,还使出了一个比较绝的招数——诈降!

    当天晚上,围城的大宋军队突然听到了一个令他们振奋的消息,“刘继元投降了,刘继元投降来了!”很多人都激动不已,苦熬了几个月,终于就要结束了。

    赵匡胤在营帐中听说后,也激动得赶紧走出营帐,丧失了他惯有的理智,准备让士兵打开营寨门,打算前去接受投降呢。然而这个时候他的一个手下却赶紧将他拦住,说道:“受降如受敌,是件慎重的事情,从没有听说半夜出来投降的,这不可信啊!”

    赵匡胤当即如夏天遭了一盆冰水从头泼下,登时冷静下来,心说好险!随即他让人去侦察,果然是北汉特务在使诈,而且还听说他们派大军出城搞偷袭了。

    赵匡胤听后十分愤怒,于是赶紧调集大军,将出来袭击西城门的北汉军彻底围剿,可怜的北汉军,不没有完成袭击任务,还将一万多具尸体留在西城门外。

    而这时,一个让赵匡胤决定退兵的事件发生了,宰相魏仁浦死了。在征太原前,赵匡胤曾问魏仁浦:“我想亲自去打北汉,你觉得怎样?”

    魏仁浦摇摇头,只说了一句话:“欲速则不达,惟陛下审思。”

    因为他知道,攻打太原是一场攻坚战,当年柴荣打寿州,不过一个军事重镇而已,都打了两年,现在去攻打别人的都城,还是当世数一数二难以攻破的都城,短时间内根本打不下来。而且赵匡胤打仗喜欢速战速决,一来国力耗不起,二来他不忍心多伤将士。

    但赵匡胤根本不理会,不仅没有理会,他还带着魏仁浦一道来征讨北汉。估计是想让魏仁浦看看,你说我打不下太原城,那我就做给你看看!

    但事实证明,太原城是当时最难打的一座城池,短时间内真的打不下来。

    魏仁浦死后,东西班都指挥使李怀忠又率众攻城,还是没能攻破,自己还中箭,差点死掉。加上前面已经折损两员大将,战事是越来越惨烈,然而攻城进程迟迟没有推进。赵匡胤身边将士都心焦起来。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赵廷翰更是愤怒不已,毕竟之前去攻打后蜀,拥有剑门关那么可怕的地方,也不过六十多天就平定了,没想到一个小小的北汉,居然熬了这么久!

    于是他率众前来见赵匡胤,咬牙切齿言辞恳切地说:“我愿率部出战,誓死破城!”

    然而赵匡胤没有说话,他只是抬眼看着这座巍峨高大的太原城,心情似乎平静了下来。他开始反思,太原城真的那么重要么,为什么自己一定要攻取太原城。又为什么之前那么多大臣就反对自己攻取太原,最重要的是,就算攻下太原城,后续怎么办,直接面对更大的敌人契丹!

    他越来越觉得当年王朴“先南后北”的战略是对的,赵普说“暂留太原不下,要太原独挡西北两面”的意见是对的。当年张永德是这个意见,魏仁浦也是这个意见。这么多人都觉得暂时不动太原,绝对不是贪生怕死,也绝对不是怕惹事,而是时机未到。

    现在南方还有数个割据政权,自己根本无法全身心地攻打太原,现在却负气北征,很可能是个战略错误。于是,就在赵廷翰请战时,赵匡胤幡然醒悟,决定撤兵,并对手下说:“你们都是我亲手带出来的,没有一个不是以一敌百的,所以才让你们护卫左右,休戚与共,我宁愿要太原了,又怎么忍心让你们冒险去送死!”

    众将士听罢,都嚎啕大哭起来。

    而在此时,契丹新的援兵又在源源不断地赶来,随军的太常博士李光赞赶紧请求退兵。赵匡胤听罢,就问赵普意见,赵普也认为退兵为上。

    赵匡胤于是下令退兵!

    赵匡胤在退兵的时候,也不忘对北汉做最后打击,他做了一件对北汉来说比较绝的事情,他决定学一学柴荣,将太原周围数万户百姓全部迁移大宋境内的山东、河南等地安置!

    如果说之前大宋军队经常骚扰太原附近百姓,让他们民不聊生,搞得北汉日益穷困,属于经济制裁的话,那么现在见太原附近北汉百姓迁走,对北汉来说,无疑是釜底抽薪!

    赵匡胤撤退后不到一个月,北汉都城太原就发生了一幕惊奇的场景,而这一幅场景,要是赵匡胤知道,肯定连肠子都悔青了!

    因为赵匡胤撤兵后,北汉士兵将太原城外的河水疏导后,很多被河水长久浸泡的城墙都一段一段的坍塌了,搞得整个太原城墙断壁残垣。

    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古代城墙很多都是用夯土垒砌的,很容易被河水泡松。但是有水在的时候,城墙尚能支撑,水位一退,泥墙在太阳的暴晒下更加稀松,所以就稀里哗啦坍塌了。

    可惜当时没人知道这一点,看来有时候多懂一点基本物理知识还是有用的哈。

    此次赵匡胤没能攻破太原城,虽说对赵匡胤后续平定南方没多大影响,但是对大宋王朝后续的国运产生重大影响。

    赵匡胤这次进攻太原的失败,很多历史学家都进行了分析,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太原城墙太坚固,刘继元和北汉士兵太顽强,以及赵匡胤准备不足之类的。

    但是我觉得这都不是最根本原因,最根本原因是赵匡胤决心不足,用兵不狠,不忍过多损伤将士。

    其实关于赵匡胤决心问题,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决心相对一般的人,虽说他作战很强悍,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所有帝王当中最强悍的,但是他任然是一个主动性和决心不怎么强的一个人,很多事情需要别人去推动,他才能完成。

    我们就拿本次出征北汉来说,要说他准备不充分,那是胡说的。想当年柴荣征淮南的时候,死磕寿州两年多,三进三出,一定将寿州打下才罢手。但赵匡胤呢,他就没有这样搞得决心,他对天下的统一虽然强烈,但是他有一点是很欠缺的,就是他主见一般,决心需要人来推动。

    我们说柴荣,他是一个比赵匡胤有主见的人,他虽然听取下属的意见,但是到紧要关头,基本上都是自己拿主意,而且一旦他拿定主意,剩下的就是一干到底了。

    反观赵匡胤,不管是南北策略也好,还是皇位继承也罢,甚至谋权篡位,他都是卡在中间,经常性的摇摆不定,很多都是以退为进的。当然这应该是基因问题,性格问题,而绝对不是成长环境问题。

    也正是这种决心不强,做事不做彻底,优柔寡断,反反复复的性格,造就了整个大宋,自开国以后,边祸就从未间断过,农民反叛也从未间断过。

    这不仅仅是史书上一个“强干弱枝”、“积贫积弱”就说完的。要知道,在古代,对整个王朝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制度,而是站在制度之上的那个人——皇帝!因为他是君权神授!

    他强硬、正派、聪明,那么臣僚、军队、百姓也与之对应,如果说他是一个胆怯、懦弱,甚至软蛋的一个人,那么整个国家机器也与之对应的。

    这一点在当今企业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