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五卷 第三十二章 粮仓国脉

第五卷 第三十二章 粮仓国脉

    粮仓系国脉,民心定乾坤。

    历朝历代,粮食问题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如果老百姓没饭吃,国家就会陷入危机之中。

    明末崇祯朝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农民起义为什么怎么剿都剿不灭,很简单,没饭吃,不造反就会饿死,造反还可以去抢那些皇室宗亲和那些为富不仁的土豪乡绅家里的存粮,至少不会饿死。

    这种情况下,人会怎么选择,不用想也知道。

    要解决崇祯朝这场危机,前提就是必须让老百姓有饭吃。

    让老百姓有饭吃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多生产粮食,另一个是让老百姓变少。

    历史上,明末到清初,用的是第二个办法,让老百姓变少,少到饿不死人了,自然也就没人造反了。

    张斌当然不会用这种办法,他打算尽可能的多生产粮食,尽可能的让老百姓真正有饭吃,而不是尽量让吃饭的老百姓变少。

    不过,他现在还只能管到福广两省,其他地方,他还鞭长莫及,而福广两省在这场天灾中受到的影响并不大,历史上有记载的,也就是郑芝龙在福建爆发旱灾时将几万老百姓迁移到了东番。

    福建也有几百万人口,几万老百姓相对于几百万来说真不算什么,这也从侧面证明福建的旱灾并不严重,至于广东,更不用说,就没有爆发旱灾的记录。

    这两地没什么旱灾,那就多储备粮食,为将来赈灾做准备。

    张斌的想法就这么简单,接下来几年形势会怎么发展,他也摸不准,他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存粮。

    这存粮必须有粮仓,如果随随便便堆哪里,不出一年,绝对会坏掉,所以,回福建之后,他立马召集卢象升、毕懋康和陈子壮商议修建粮仓的事宜。

    卢象升平时就在布政使司衙门办公,要召集这几人倒是很简单,他直接往卢象升书房一坐,很快毕懋康和陈子壮便应招而来。

    他找这几人其实只想了解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粮仓怎么建,他可没建过粮仓,甚至真正存储粮食的粮仓都没见过,这种事可不敢胡来,粮仓建的不好,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石粮食放那里一两年可能就烂了,那就真是劳民伤财,到头来还竹篮打水一场空了。

    毕懋康和陈子壮一到,张斌立马直接问道“建斗、孟侯、集生你们可知道粮仓怎么建。”

    他这话一出,三人同时一愣,这会儿福建正闹旱灾呢,三人还以为他招大家是商讨赈灾的事,没想到却是问怎么建粮仓!

    卢象升和陈子壮都是一脸茫然,因为他们也没关注过什么粮仓,唯有毕懋康拱手道“大人,这粮仓属下倒是略懂一二。”

    略懂一二只是谦虚的说话,这意思就是粮仓他会建,张斌闻言,喜出望外道“噢,孟侯,你建过粮仓?”

    毕懋康摇头道“我倒是没亲自建过粮仓,不过,我当年巡按陕西的时候,查的正是粮仓,而且家兄那会儿正好在户部当侍郎总督仓场,我还特意去请教过,所以对粮仓怎么建还是略知一二的。”

    张斌闻言,试着考校道“我现在想在福建建个大粮仓,你说建哪里好呢?”

    毕懋康为难道“按理,福建是不适合建大型粮仓的,主要是温度过高,粮食储存的时候最怕发热,一发热就会霉变,所以一般的大型粮仓都会在仓廪上面栽种小树苗,一旦里面的粮食发热,小树苗就会变黄,那这仓粮就不能存了,必须马上取出来吃掉。如果大人一定要建的话,我建议建在建宁府,因为那里离海较远,又是福建最北部,而且那里地势高,温度相比福建其他地方都低一些。”

    果然是懂,张斌立马兴奋道“那好,孟侯,明天我们就出发,去建宁府,找地方建粮仓。”

    毕懋康闻言一愣,随即小心的提醒道“大人,今年恐怕来不及了吧。”

    张斌也是一愣,他好奇的问道“为什么来不及了?”

    毕懋康解释道“粮仓并不是建好之后随便什么时候往里面存粮食都行,想要存的久,最好是在年前最冷的时候存进去,以席子夹糠法保持里面粮食干燥低温,这样粮食才不容易霉变。”

    还有这么多讲究,那更不能耽误了,张斌立马拍板道“那行,我们尽快找到合适的地方,找到地方,立马召集人手修建粮仓。”

    第二天一早,他便和毕懋康一起,带着一组亲卫,乘坐几艘车轮舸出发了。

    之所以乘坐车轮舸,一为赶时间,二是为了勘察水路,粮食必须存在车轮舸可以抵达的地方,不然,来回转运太麻烦了。

    福州府到建宁府也就六百余里,当天下午他们一行人便赶到了建宁府城附近的小港口,张斌带着一行人在福建行都司衙门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便拉着福建行都司都指挥使赵云程一起,沿着建溪水路并进,一半人坐船,一半人打马在岸上奔行,寻找合适的地点。

    这边山谷的确很多,但是一般都有类似于溪水的小河在山谷中流淌,两边的树木也没有因大旱而枯萎,这就证明里面还有湿气,还是不适合存储粮食。

    一行人一直往北探查了一百余里,终于找到一处没有小河的山谷。

    这处山谷相当的幽深,直接往西北方向延伸了足有几十里,而且,这里面还比较干燥,整个山谷里面并没有多少树木,而且都因为干旱而枯黄了。

    毕懋康陪着张斌在山谷中驱马艰难前行了一阵,用望远镜仔细观察了一下四周的情形,随即便对张斌道“大人,这里勉强还算可以,将中间稍微填平一下,这大路就算出来了,粮仓修在两边就行了,不过,这里只能修筑地上粮仓,而且,为了防止下雨后地面湿气渗进粮仓,必须将粮仓下面架空。”

    这些都好办,张斌立马点头道“好,我们立马回行都司衙门,你辛苦一下,这两天画个粮仓的草图出来,我调集人手来修筑粮仓。”

    毕懋康点了点头,仔细观察了一下山谷两边的地形,随即便调转马头和张斌一起出了山谷,赶回福建行都司。

    由于时间紧迫,张斌决定直接调集东番九卫的战兵前来修筑粮仓,当天下午他便发出调令,三万战兵,直接调过来两万。

    随后,他也画起草图来,不过,他画的并不是粮仓,而是城墙和堡垒。

    这处山谷毕竟是屯粮重地,防守肯定要严密,而且,他还不想让闲杂人等发现里面的秘密,所以,山谷口必须用城墙堵住,四周的山顶也必须修筑小型堡垒警戒。

    两天时间,毕懋康便将粮仓的草图画出来了,他画的是一排排砖石结果的房舍,下面依据地形架空三尺左右,底面是一层石板,上面用砖石修建大约一丈高的房舍,屋顶是四阿式仓顶,呈对角分布的四条屋脊,全部用石板搭建。

    这些房舍里面则是一排一排的圆形粮仓,直接用干草席围出来,而且是围两层,中间塞糠,待里面装满粮食之后,顶上还要扑上干草席,加一层糠,然后再盖个斗笠型的圆顶。

    这样的确隔温、隔湿,同时也能防火,但是工程量却十分巨大。

    张斌不得不做出分工,石板、砖头、草席令各处屯卫加工,港口、道路、城墙和堡垒另外调来一万水军将士修建,战兵则专门负责修建房舍和粮仓。

    第三天,水军将士和战兵陆续到达,张斌直接和毕懋康一起住进了山谷的军帐中现场指挥修建,因为此处地处建宁,张斌直接取名为建宁仓。

    建宁仓的修建,工程量的确十分巨大,历史上最大的粮仓含嘉仓也只能存储粮食五百余万石,而且含嘉仓位于唐都长安,本就干燥阴冷,可以在地上挖坑窖藏。

    而张斌要修建的最少是上千万石的粮仓,而且必须修筑房舍,防火、防潮。

    好在这会儿正值秋收,而且福建大部分地方天气都比较糙热,编制干草席的材料比较充足,不然,光是粮仓的干草席都够他头疼的了。

    在张斌的亲自督促下,各项工程进展相当惊人。

    首先修建的并不是粮仓,而是港口、道路,不把港口和道路修筑好,材料都进不来,所以,必须先集中精力把港口和道路修筑好。

    这河道上修筑港口倒是比海上要简单点,因为河道基本都是冲刷出来的,河岸一般都比较抖,基本上只要将码头伸出去几丈远就差不多了,不像海岸,坡度一般都比较平缓,有的甚至要伸出去上百丈水深才适合泊船。

    为了装卸粮食方便,张斌设计的是类似于梳子的锯齿形码头,也就是并排伸出去十余个几丈长的单独码头,然后将中间垫平,只留下一个车轮舸进来的位置,这样的话两边都可以装卸,而且可以同时停泊十余艘车轮舸,装卸速度快的很。

    至于道路,从港口码头到城墙这一段自然是山谷有多宽,就修多宽,平整的就如同广场一样,以方便马车停放。

    时间相当紧迫,张斌不敢懈怠,从修筑码头开始他便开始督工了,当然,他不必拿个鞭子到处抽,只要他往码头旁的河岸上那么一站,水师将士和那些战兵就跟打了兴奋剂一样,干劲十足。

    木桩被一个个打进河里,搭建码头的厚木板一船一船的往上铺,码头简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成形,不到五天时间,一个能同时停泊十余艘车轮舸的码头就修筑好了。

    码头向山谷延伸的道路也同时完工,甚至连第一批一百辆马车都送过来了。

    紧接着就是修筑城墙和房舍了。

    为了掩人耳目,让人不清楚这里面到底是干什么的,城墙并没有修筑在山谷口,而是在山谷里面将近两里纵深的位置,而且为了防止好奇的人前来探查,在码头旁和山谷入口张斌都令人修筑了哨所,不是自己人,码头都别想上。

    城墙相对来说还算比较简单,才一里多宽的城墙一万余人修,那简直就跟搭积木一样快,山上的堡垒就比较麻烦了,所有材料都要靠人背上去,修建起来慢的很,不过,这会儿山谷里面还没有存储粮食,堡垒倒不是很急,张斌直接撇下一万水军将士,让他们自己慢慢修去了,而他则开始督建承载粮仓的房舍了。

    这房舍的数量就比较恐怖了,一亩大的地方差不多存储一万石两,也就是两百多平的房舍三间,一千万石,要修筑两百多平的房舍三千间!

    当然,这次并不需要把三千间房舍全建起来,因为今年需要存储的粮食才一百多万石,差不多建四百间就可以了,要是三千间,两万人盖到过年都盖不完。

    转头和石材一船船送过来,房舍一间间出现在山谷中,这房舍也不是盖好就万事大吉了,所有缝隙都要拿粘土抹平,特别是屋顶,要是漏雨,那里面的粮食就废了。

    为了防止起火,张斌还特意让人把山谷里所有的树全砍了,让整个山谷都变的光突突的,外面除了石头还是石头,除非有人跑里面去点火,不然,这粮仓怎么也烧不起来。

    等四百间房舍建完,差不多都十二月了,这个时候,建宁北部的山区真是冷的出奇,连河面上都结出了薄冰,小冰河天灾变得越来越明显,不过,这天气倒是正好适合存储粮食。

    在毕懋康的指导下,一个个粮仓在房舍里围了出来,粮食也慢慢斗量着装进去,一个个粮仓被封存,这些粮食至少五年之内是不会去动了,五年之后要看情况,如果需要拿去赈灾,自然是直接拿去赈灾,如果不拿去赈灾也要用换成新粮,因为福建这边的气候过热,存储五年的粮食基本都要变成陈粮了,要是不换掉,就会开始变质了,到时候,吃了非得拉肚子不可。

    看着一船船粮食入仓,张斌总算是放心了,这会儿都十二月了,他也在这山谷里面窝了一个多月了,有很多事都需要去巡视一番了。

    比如福建的赈灾情况,虽说倪元璐和自己派出去暗访的亲卫都来汇报过情况,赈灾粮食的发放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他还是想亲自去看看。

    又比如月港铸炮厂和珠海铸炮厂的生产情况,加上轨道平板车和吊葫芦之后也不知道进度加快了多少。

    还有高雄造船厂那边,镇远巡洋舰和威远战列舰的生产情况也不知道怎么样了,按进度来说也该做出几艘新的了。

    总之事务很多,他不能老是在这里窝着,一百多万石粮食要全部入仓恐怕都要到年跟前去了,他没这时间一直在这里盯着。

    第一批粮食入仓以后,他跟毕懋康交待了一下,随后便抽了几个建宁府和延平府受灾比较严重的乡村,一路走访过去。

    走访了几处他总算是放心了,赈灾粮食的发放果然没有任何问题,老百姓也相当的高兴,受灾了还能吃饱肚子,要换做是往年,基本是不可能的,所有受灾的百姓都对他感激涕零,搞的他都不好意思继续走访下去了,直接就坐船去了月港铸炮厂。

    这个时候铸炮厂效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有了轨道平板车和吊葫芦之后搬运基本上不怎么耽误时间了,火炮的产量差不多提高了五成,月港铸炮厂这边一个月差不多都可以生产一百五十门火炮了。

    紧接着,他坐船直接赶往高雄造船厂,战舰的生产情况也相当不错,两艘崭新的镇远巡洋舰和三艘崭新的威远战列舰已经停泊在西子港湾,其他战舰也在紧锣密鼓的制造中。

    转了一圈,他终于回答了大员城总督府,这个时候已经十二月中旬了,年节将近,再加上他这个一家之主也赶回来了,整个总督府顿时欢声笑语不断。

    他特意考校了一下郑成功的学习情况,《论语》和《孙子兵法》他都学的相当不错,不说倒背如流,里面的内容他的确记住了,一个六七岁的小孩能做到这种程度已经相当不错了。

    张斌甚至在想,历史上,也许是因为大明亡国了,他没机会参加科举了,不然的话,以他这才能,中个进士肯定不成问题,甚至一榜三甲,状元、榜眼、探花都有可能。

    这会儿,戚芳华的肚子也日渐隆起来了,自己第一个后代就要出生了,一切貌似都是那么的顺利,但是,临近过年,都腊月二十几了,一份公文却瞬间把他的好心情全搞没了。

    这份公文是吏部发过来的,内容貌似很正常,就是让他过完年回京述职。

    张斌却知道,这份公文极度的不正常,他的确是来福建三年多了,按道理去年过完年就要回京述职了。

    但是,去年过年他明明就在京城,而且,还立了大功,将皇太极打得仓皇撤退。

    崇祯不但给他升了官还给他赐了婚,甚至还封他母亲黄氏为二品诰命夫人。

    这,还不能算是述过职了吗?

    唯独差的就是到吏部去转一圈了,崇祯会不知道吗,但是,自己偏偏就收到了这样一份公文,这里面没鬼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