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重生之绝境帝师系统 > 第十八章 千百年前的错(求收藏)

第十八章 千百年前的错(求收藏)

    进攻燕国的军事行动结束以后,秦始皇开始筹划新的军事计划。当时,韩国已经被攻灭,赵国的首都邯郸也已经被攻占,如今,燕国首都蓟城也被攻占,魏国也被打残了,秦军的下一个攻击目标,锁定在楚国。这个时候,围绕着进攻楚国的军事计划,秦国朝廷出现了意见分歧。

    秦王嬴政以为,历次秦楚之间的战争,都表明在秦国虎狼之师面前,楚国似乎不堪一击,秦军可以如灭燕国一般以摧枯拉朽之势速定楚国。

    嬴政作为千古一帝,做出这个判断,也有他的根据。原来,就在王翦统领秦军主力进攻燕国的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统领另外一支秦军,对楚国作了试探性的攻击,结果是大胜而归,似乎显示了以大秦之力灭楚并不困难。

    在朝廷的会议上,秦王嬴政意气风发,与诸位大臣、将军们开怀畅饮,意欲一举灭楚,早日统一天下。嬴政特意问李信说:“寡人准备攻取楚国,以李将军度量,需要动用多少军队?“李信年轻气盛,又刚刚立下灭燕国的大功,他站起来满脸涨红地当即表态道:“请大王给臣二十万士兵。“

    嬴政闻言“不置可否”,回过头又问王翦:“王将军您看呢?“

    王翦为人老诚稳重,他考虑表刻后,回答道:“楚国是大国,如果让臣带军,非六十万人不可。“

    六十万军队,对于当时的秦国来说,相当于全国所能够动员的军队的总数。王翦要用六十万人,表明王翦以为,攻灭楚国相当艰难,必须倾举国之力,实行总动员,才有成功的可能。

    嬴政正在兴头上,当众嘲笑王翦说:“王将军果然年纪大了,怎么变得如此胆怯。“他还夸奖李信说:“李将军果然是年轻气盛,说得好!“

    始皇帝召开朝廷会议征求大臣们的意见时,他对进攻楚国的方略或许已经有了看法,对于人选也有了腹案。但既然是会议,应该要听取大家的意见,最低程度也应该做到尊重,说明这个时候三十多岁的嬴政,已经开始走上专权主断之路。

    不管怎么说,廷议的结果,嬴政任命李信为大将,统领二十万秦军进攻楚国。而王翦呢,则被免职贬斥出京,让他退休回到故乡频阳去安度晚年。这件事情,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秦国史官特地在二十一年的大事记中记录了这件事情,后世的司马迁也是根据秦国史官的记载来写的史记。

    秦国君臣讨论攻楚方案的这次会议,秦国政府的主要大臣和秦军的主要将领都出席了。当时,昌平君是右丞相,不管是按制度还是依常理,他都是会议的参加者。

    然而,史书上有关昌平君对这件事情持什么态度,有什么意见,完全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的记载,让人难以理解。

    笔者学习历史的方法是:史书上没有记载的事,绝不等于没有;不可思议的事情,一定有大可思议的理由。

    前文已经提到过,昌平君是楚考烈王的庶子,楚国是他的祖国,当时在位的楚王负刍是他的庶兄弟。以情理而论,在祖国即将灭亡的时候,在亲人们即将灭绝的时候,昌平君肯定会有有苦恼和痛苦他会对这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即使不考虑任何个人的情绪,身为秦国丞相的楚国公子昌平君,在秦军即将大举进攻楚国,甚至发动灭国之战时,他在秦国朝堂上的处境一定是非常微妙的。

    让我们代入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考虑到昌平君与王翦几乎在同一时间被贬斥出咸阳,考虑到他的食客几乎全部跟随出了咸阳,再考虑他后来反秦复楚、被项燕立为楚王的事情,我们来作一个大胆的推理,当日在秦国君臣讨论攻楚方案的这次会议上,提起进攻楚国的问题,昌平君与秦王嬴政意见不合,他可能是附和王翦,持慎重态度,甚至有反应可能比这反应得更加激烈,结果是遭到与王翦同样的命运,被免职打发到郢陈去了。

    被秦国灭掉的韩国发生了暴乱,派昌平君去镇压了叛乱。虽然韩国叛乱被成功镇压,但是其他各地的贵族们却也“蠢蠢欲动”,因此嬴政派他到楚国的旧都郢陈安抚当地的楚人,

    在昌平君被迁徙到郢陈这件事情上,秦王嬴政可谓是一箭双雕:一方面,他借韩国发生了暴乱之事,打发昌平君前去处置;另一方面,也趁机将他从政权中枢排除出去--既为任命李信为大将领军灭楚清除了障碍,也排斥了老臣们的掣肘,有利于建立起听命于自己的年轻化的朝堂班子。

    那么,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他又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他未来的命运又将是什么呢?

    昌平君来到郢陈,是在秦王政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史书中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二十三年,他再一次出现在史书中,《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如下:

    荆将项燕立昌平君为荆王,反秦于淮南。

    这条材料中的“荆“,就是楚,因为嬴政的父亲字为子楚,秦国史官避讳,称楚为荆。项燕,是项羽的祖父,楚军的大将。淮南,淮河以南地区。这条纪事说,秦王政二十三年,楚将项燕拥立昌平君为楚王,在淮南地区反抗秦国。

    由此看来,昌平君来到郢陈以后,反叛了秦国,在淮南地区被拥立为楚王。那么,他究竟为什么反秦,他在什么时候与项燕接上头,又是什么时候离开郢陈来到淮南地区的呢?凡此种种,又是疑问重重。这么多的疑问,史书竟然都没有记载,不能不说是很有些奇怪。秦国史书为何对昌平君的事情刻意淡化,让我们不禁认为这是有意在为尊者讳。

    主流的声音未必就是真相,那也可能是因袭千百年前的错,从而使谬误万世流传。面对纷乱繁杂的史书记载,惟有靠读史者自己去思考,去推测,去判断,从全无路标的茫茫迷雾中寻出真正的方向,一步步接近谜局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