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常勇听店中伙计说杨铮来了,匆忙到了前堂,见杨铮作了读书人装束,虽年齿尚幼,却已有堂堂之相,笑道:“小兄弟果然就是天生的读书人。多谢昨日在知州面前为我美言。”
杨铮道:“古大叔客气了,咱们又何必见外。知州昨日为‘杨古井’题了幅字,还须前去拜谢一番。”
古常勇点了点头,道:“你且稍坐,容我收拾一下,即刻便去。”
昨日古成冶午后便回了秦州城,那时知州怕是还未题字。古常勇看上去却并不意外,显然有他的消息渠道。
杨铮等了不长时间,古常勇收拾停当,两人径往大城行去。
古常勇道:“见过知州后,我便准备将城中各铁铺掌柜邀来,商议共同打制一事,想必是都愿参与的。”
杨铮点点头,对此并不怀疑。古常勇在秦州铁匠中本就有一定的号召力,更何况眼下正是铁铺生意较淡的时候。之前他进城时,便发觉南门左近的铁匠铺比上回来时冷清了不少。
古常勇又道:“我已备下三千多斤生熟铁料,打制一百五十个‘杨古井’绰绰有余。”
杨铮道:“作水管的竹竿备了多少?”
古常勇道:“我在城内收了近百枝合用的,又让贩竹竿的再依样进上百来枝,只要合用,便都收下。”
秦州虽有竹子,但大都从外地引种,长得比较纤细,径寸以上的不多。因而杨铮提议备上一些,作为可选配件来卖,售与那些买了“杨古井”却匆忙寻不到合用竹管的村落。
杨铮道:“那就够用了。”说着从怀中摸出一物,正是杨根发做的那截软管,递给古常勇,“古大叔,你看这个。”
古常勇接过仔细看了下,道:“这是用来连接管头的?好东西!”
杨铮点头道:“这是我一个族伯做的,可作价一分银子三个,卖与愿买之人。”
两人说着话,不多时到了大城之东的州署。
知州衙门在街北,大门外有东西二辕门,辕门内为旌善、申明二亭,两辕门与大门前的照壁将这一片区域从街中分隔出来,踏入此间不禁就让人不敢大声喧哗。
至门前,古常勇请门子通报,一封红包不着痕迹地送了出去。过不多时,那门子回报说知州召见,将二人引入大门,从仪门东边的角门入内。
东边角门旁便是土神祠。虽距洪武时已近二百年,剥皮实草之刑早已不闻,但杨铮朝那边望了一眼,想起种种传说,仍不禁有毛骨悚然之感。
入了仪门便是大堂,堂前挂一匾额,上题“宽仁”二字。这一天不是放告日,所以知州老爷并不在此。从侧门再入二堂,门子让二人在堂前候着,进内去禀报。
杨铮抬眼见二堂门上也有一匾额,上题“敬修”二字,听到那门子在里面禀道:“古记铁铺古常勇在外候见。”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而之前古常勇请见时,明明说了“杨家坪杨铮”的,并且还是放在前面的。看来即便换了身衣服,人家也完全没把他当回事。
很快门子又转出来,道:“进去吧。”
杨铮与古常勇拾阶而上,入得堂内,便欲跪拜。吴知州在上说道:“无须多礼。”两人便作了个长揖。
吴知州先将二人夸赞了一番,又勉励他们要再接再厉,以为民之楷模。随后又道:“今年入秋后雨水不多,若能多打制些‘秦州杨古井’,于各里农户可是大有裨益。”
杨铮一听便懂了,他之前所报的一百个“杨古井”产量,吴知州很有些嫌少。可这话他不能答,便看了古常勇一眼。
古常勇略一沉吟,说道:“草民定当竭尽全力,多打制些出来,让更多乡民受益。”
吴知州点了下头,道:“你且宽心,入冬前只管安心打制,卫所那边我会分说,为你通融一二。”
古常勇一听大喜,连忙拜谢。吴知州又道:“到了明年开春,还要再多打制一些,好让三县百姓也能受益。”古常勇便又躬身称谢。
吴知州所谓之三县,是指礼县、秦安、清水三县,俱为秦州所辖之领县。因对三县农事并不了解,加上受“杨古井”的产能所限,杨铮与古常勇计议之时,并未将三县考虑在内。看来吴知州倒是比较笃定,已将三县列入来年计划,同为知州治下之民,自不能厚此薄彼。
杨铮将其昨日所题之字取出,双手奉上,道:“不敢有负刺史厚望,我等定当竭尽所能,做好‘秦州杨古井’。”
吴知州含笑点头,让旁边侍立的亲随将字取来,盖了一方小印,盖好后亲随又将字交给杨铮。杨铮接过来,见印上之字为古篆,勉强认出有吴知州的名讳,余字却识不得。他将这幅字仔细卷好,与古常勇一同向知州拜谢。吴知州又勉励了几句,让二人离开。
从州署衙门出来,二人往西关方向行去。
杨铮道:“按吴知州之意,至少还须再制出二百五六十个‘杨古井’方能让他满意。”
古常勇不禁皱了皱眉头,道:“要这么多么?”
杨铮道:“知州希望三县百姓来年亦能受益,本州直领诸里今年总要有所交待。除了临河近湖有灌溉之利的六个里,以及我们赤峪里之外,尚余二十五里,每里总得分上十个八个才算说得过去。便是那六个有灌溉之利的里,恐怕也愿意买上几个。”
在计划推行“杨古井”时,他估算过所需的数量,有一百五十个差不多就够了。昨日他当众报了一百个,已然留了许多余地。这番计算,大体是从生意的角度来考量的,遵循一个买卖双方自愿自主的原则。
然而吴知州显然不是这样考虑的,他对此事的热衷程度,大大超过了杨铮的预期。应该说,杨铮大大低估了老举人的上进之心。
原本吴知州应当是准备平稳致仕的,来秦州两年多几乎没什么作为。但眼前出现了这么一个机会,却让他的心思一下子就活络起来。或许正是因为处在他这个地步,这样的机会便显得更加难得,他也就更为重视。
之前衙门里吴知州看似话语平和,其心思却一点都不平和,显是铁了心要将这件事办成一桩大政绩。这“杨古井”推行一事,已成了吴知州的一项重要政务。哪怕今年不缺雨水,他也要将“杨古井”推而广之,并且绝不会吝惜用一些强硬手段。
简言之,现在“杨古井”已经从自由买卖变成了官府摊派。
杨铮并未把话说明,毕竟这还在衙门口呢,总得防着隔墙有耳。
不过古常勇稍一寻思,也就差不多明白了。他不禁苦笑道:“这就又回到我们起初估算的数量上了。好在卫所那边有知州分说一二,我再上下打点一番,总能应付过去。”
知州衙门的西边,紧邻着按察分司衙门,再往西便是秦州卫的署衙。
秦州卫属陕西都司,统于右军都督府,与地方亲民官完全是两个系统。卫指挥使正三品,比吴知州的从五品要高得多,便是卫指挥同知、佥事,以及千户所正千户,品级也比知州要高。
但自永乐之后,大明文贵武贱之风便愈演愈烈。正统时英宗北狩,武官群体更是彻底失去了地位。吴知州以施惠民之政为由,为古常勇向卫所分说,卫所官无论如何都要卖他面子。
但古常勇终是为卫所打制兵器的匠户,他自己的人情关系,还得他自家去维护。
杨铮道:“古大叔且勿忧心,咱们回去谋划一下,总能寻个善法。”
古常勇点了点头,正欲说话,忽听后面有人叫道:“古掌柜请留步!”回过身来,见是适才立于吴知州身边的亲随。
杨铮小声道:“怕是知州还有话要交待,等下我先行一步。”
古常勇道:“好。这里事毕后我去寻你。“
那亲随走上前来,邀古常勇去喝茶,顺带提了下杨铮。
杨铮又哪会不识趣,他本就不愿直接参与进去,当即先行告辞。一边往回走,一边在心中暗自盘算,该如何应付眼前的局面。
单从生意的角度考虑,“杨古井”自然是卖得越多越好。虽然定价并不高,却几乎有翻倍之利,在秦州城内能与之相比的生意恐怕还不多。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时间上太过紧迫。吴知州虽然搞了变相摊派,但这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要见到切实的成果,而非将“杨古井”交到农户手中便算了事。
这一节不知古常勇是否已经理会,即便没有,想来那亲随会提醒他的。
今日已是八月初八,下月初五便是霜降节气,按照本地往年农事经验来看,留给他们打制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剩下一个月。以古常勇预估的产能,根本无法完成二百五六十之数。
吴知州不会不清楚这一点。就算他猜到杨铮替古常勇所报月产百个数字是留有余地的,也不可能认为这余地会大到翻倍还多。
不过大概在他看来,这根本就不是问题。至少不是他知州老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