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聊斋:神道之上 > 5:送灵

5:送灵

    当夜,陈铮有心事,辗转反侧睡不着。

    在特殊的视野中,青铜古灯已然熄灭,原来是灯身内的锦绣气体被消耗殆尽。

    真不经烧。

    他想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想弄明白古灯是件什么东西,却不得其解。

    目前可以确定,此灯不俗,能把“老祖宗们”惊走。

    另外,在用柳树条抽打判官神像下山的事上,很可能也是因为拥有这盏青铜古灯的缘故。

    陈铮还发现,特殊视野与古灯的状态息息相关。

    当灯不亮时,视野会受阻,变得晦暗模糊,不够清晰,可感知窥视的范围颇为有限,只能在身边一圈,稍远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他倒是想这灯一直亮着,无奈可供燃烧的锦绣气体不知是个什么物质,又是如何产出的……

    太多的疑惑需要解读探索。

    ……

    第二天,到了下午,陈铮嘱咐好陈稚平后,就赶往前河道十三公的家里。依照规矩换上孝服,然后呆在偏厅里等待。

    “陈铮,是你?”

    遇到个族学同窗,也算是远房堂兄的,名叫“陈曾”。

    “你也来送灵?”

    陈铮觉得奇怪,陈曾的家境算过得去的,没必要来做这事。

    陈曾叹一口气:“我准备娶亲,相中了个女郎,需要一大笔聘金。手头紧促,所以来赚些酬劳。”

    陈铮“哦”了声。

    在乾朝,结婚耗费不小,而且近年来的聘金暴涨,越发离谱,教人难以承受。

    反正以他的状况,是很难成亲的了。

    “恭喜……”

    话刚出口,发现在这般场合不宜说“喜”字,赶紧闭嘴。

    一会之后,提前吃晚饭。

    大桶的糙米饭,大桶的猪杂肉,相当给力。

    陈铮胃口大开,吃得尽兴。

    吃过饭,又等了一阵,时辰到,送灵的人全部出去,加入队伍中,开始出门,趁着城门未关,出到城外去。

    适逢初秋,天色暮晚,一点点暗落下来。

    陈铮和陈曾被安排在队伍的中后段,两人负责杠着一个五六尺高的长袍纸人,倒不算重。

    陈铮擅于观察,早注意到那副棺材的颜色,不是红色,而是黑色,由此证明了十三公的死,并非寿终正寝。

    棺木由八个壮汉抬着,名为“八大仙”;棺木顶上,还坐着个五、六岁左右的小男孩,此谓“坐棺童”。

    而走在队伍最前面的,则是一个身穿八卦道袍的中年道者,背负桃木剑,手中持铜铃。

    整个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三、四十人,一路哭,一路洒下纸钱元宝等。

    这番架势,依足了葬礼俗法,挑不出一点毛病来。

    陈氏宗族有祖山,但旁系死者,几乎没有机会葬进去,只能选择附近挨着的一座山头,名为“分界山”。

    像陈铮的父母,以及阿公阿婆等,都是葬在分界山上。

    然而这次送十三公上山,却不是去分界山,而是另外一座山头:笔瓶山。

    说来巧,前晚陈铮来做认祖归宗的考核,就是到此山的荒庙背判官。

    笔瓶山算是一座荒山了,不知十三公家里人为何会选择到此下葬,大概是法师挑选的好穴。

    对于这些,陈铮不大关心,只想着顺顺利利走一趟,完事收工,然后拿钱走人。

    当来到笔瓶山下,天已经全黑了,众人纷纷点起火把,远看上去,宛如一条蜿蜒的火蛇。

    上山之前的路况,都是安然无事,可到了此刻,队伍刚踏上山道,蓦然起了风,呜呜地吹着,如同有人在悲泣。

    众多火把被吹得飘忽不定,一些小火把,甚至直接被吹灭了,引得一片哗然。

    领路的法师“玄云道人”大声喝道:“尔等勿要惊慌,乱了阵脚,这只不过是山野之风,并无怪异。大家跟上,走快点,莫要误了时辰。”

    手中铃铛急速摇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队伍中,陈曾忍不住低声问:“不会出什么事吧?”

    陈铮答道:“咱们这么多人,能有甚事?”

    话虽如此,不禁四处张望。他具备特殊视野,能见人所不见,正是一大长处。

    万一真得闹了邪祟,也能及时发现,然后做出应对。

    这可是个妖邪横行,怪力乱神的朝代,虽然陈铮是个没落子弟,见识不宽,但他天生胆大,勤奋好学,涉猎接触的东西,要比一般的旁系族人多些。

    就在此时,若有所觉。

    源头赫然是距离不远的黑棺。

    怎么说呢?就像是被个人盯上了似的,感觉如芒刺背,浑身不自在。

    可惜古灯不亮,感知视野模糊,看不清楚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他下意识地放慢了脚步,带着陈曾故意拖后,尽可能距离黑棺远些。

    队伍一路上山,只是有个别成员失足摔倒,没甚事儿。

    约摸两刻钟后,到了地头上。

    这里早已清理开来,挖好墓坑的了,只待把棺木放进去。

    自然又是一番规矩操作,在玄云道人的指挥下,井井有序。

    此道人,看来是有道行的,陈铮瞧着眼馋,无奈自己拜不了师。

    学武修道,皆须拜师,但陈铮没钱没门路。他能读书,主要依靠族学私塾的扶持,束脩减半,再加上阿婆的节衣缩食,这才供得上。

    陈氏的族学私塾同样分了嫡系旁系,有好几间,但不管哪一间,私塾内不只教书识字,还有武道课,教些粗浅功夫,用来强身健体。

    正代表着陈氏子弟要文武双全,全面发展的意思。

    而无论读书还是练武,陈铮都十分用功,他也是个聪颖的,就不知为何,童子试考了三回,都是铩羽而归,考不中个秀才。

    也许正如五叔所说的“祖荫太薄,时乖运蹇”。

    到了二十岁,及冠之年,参加认祖归宗的考核,无异于孤注一掷,做最后的拼搏。

    结果依然是失败……

    但在这件事上,倒值得商榷。

    自从见识过“老祖宗们”后,陈铮心里便产生了怀疑,隐隐觉得“认祖归宗”不是想象中的那般简单,而是另有蹊跷。

    “准备安棺,送灵人就位!”

    玄云道人清喝一声。

    陈铮等便手持纸人白幡之类,纷纷站在黑木棺材的边上,围成个阵势。

    唰的!

    站得近了,陈铮很快就“看”到了一幅诡谲的情景:在棺木内,有个骨瘦如柴的老者人影,它正在奋力挣扎,要从里面爬出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