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黄泉好捞尸 > 第99章 和亲与大寿

第99章 和亲与大寿

    和亲!

    听到这个字眼,太极殿内仿若炸开了锅。

    主战派群情激奋,大感羞辱,齐齐反对。

    而主和派则是交相称赞。他们多是掌握钱粮税赋的文官。对于他们来说,不用费一兵一卒、一厘一毫,便可让神国退兵,自然是极好的。

    况且,仙朝历史上也多有和亲之举,又不是什么稀奇之事。

    他们引经据典,为和亲之事粉饰,却绝口不提每一次和亲,都是因为仙朝战败、长城失守之故。

    而这一次和亲,更是兵不见血,连战都未战,神国便胜券在握一般,早早遣使提了出来。

    难道神国搞出这般大阵仗,只是为了一个女人?

    满朝文武不乏有人发现了这点,但这一刻却是装聋作哑,无人指出。

    汝南王在鸵鸟计失败后,正愁无计可施,听到神国要和亲,便顺坡下驴,极力促成此事。

    皇后贾南风也来了,同样支持和亲之举。

    自前太傅杨文常死后,皇帝没了主心骨,被贾家趁机而入。所以,他越来越听皇后贾南风的话了。

    见汝南王和贾南风都如此支持和亲,他也就点头同意了。

    以楚王玮为首的武官们,虽然恨极,但也无济于事。

    神使李为之得到满意的答复,毫无意外之色。

    他跟随先帝数百年,对这个朝廷太过了解了。即便过了百年,仙朝还是那个仙朝,而且更加不堪。

    他嘴角噙着笑,再次重申了一遍和亲的要求。

    两国和亲,不是两家娶妻嫁女那般简单,别的不提,至少在人选上,必须是一国公主。

    但仙朝最缺的便是公主。

    永平晋惠皇帝只有一个子嗣,便是太子司南遹,并无公主。

    而先帝虽然子嗣众多,公主也有好几位,但不是已故,就是早已嫁作他人妇,算来算去只剩一位杨琼芝,且还是被废的。

    这时有大臣请奏,为杨琼芝恢复公主身份。此人自然不是出于什么好意,只是为了促成和亲之事而已。

    在太傅汝南王、皇后贾南风的点头下,此议迅速通过,并当场拟成了诏书。

    当初长公主杨琼芝被废,便是皇后贾南风一力主张,如今因和亲之需,又忙不迭的恢复杨琼芝的名分,实在讽刺。

    皇后贾南风为人善妒,虽然不愿那对母女复起,但此时也管不了那么多。

    于她而言,留一位废公主在京都,始终是个隐患。

    所以,她巴不得能够借机送走那个贱人。此次的神国和亲,正如她意。

    太常张先茂心中悲凉,只觉这殿中污秽不堪,让他喘不过气来。

    京都城东,金墉城,破败的大门再度开启。

    在宫女太监们的敬畏下,杨琼芝盛装走出,双足依旧赤裸,同样一步一莲。

    只是那些莲花漆黑如墨,不复往日的白皙。

    在宫女太监的惊恐中,一朵黑莲轰然破碎,瓣瓣莲花激射而出,如同利刃没入他们的体内。他们来不及反应,便纷纷扑通倒地,尸横遍地。

    前太后杨芷脸色苍白,被吓得连连后退,再次退入大门内。

    她是来给女儿送行的。

    因为朝廷只赦免了她的女儿,而她依旧是庶民之身,仍要留在这座荒废的皇家别院里。

    “母亲勿怕,不过死些狗奴才,换一批便是。”

    杨琼芝转身安抚,很是冷漠道。

    她这是在立威,为母亲的将来立威。

    这些宫女太监很是势利,在她们落魄之时便百般刁难,见她飞黄腾达后又俯首帖耳,死不足惜。

    她经过大起大落之后,早已炼就出一颗坚硬的心,对谁都无爱,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母亲。

    她虽然恢复了长公主身份,但也知道这是和亲的代价。她不能长久陪在母亲身边,为母亲将来计,便要向某些人表明态度。

    说是两国和亲,但总归是无颜之举。所以此次的公主出嫁一律从简,近乎悄无声息。

    某个清晨,在一支军队的护卫下,一架朱辇载着杨琼芝出了京都,一路向北而去。

    神使李为之已先行一步,回到神国提前布置。

    回程之时,他的身边多出了一位女子,便是那位消失已久的洛素素。

    月余之后,仙朝长公主杨琼芝乘着朱辇,越过长城,渡过悬河,踏上神国的土地。

    神使李为之带着队伍隆重迎接。

    她驻足于悬河北岸,向南遥望片刻,转身离去,没有一丝留念。

    洛素素紧随其后,步步不离。

    杨琼芝似是不习惯北方的寒冷,微微皱眉。道物黑凤低低叫了一声,化作一袭黑色大氅(读g),裹住了她的娇躯。

    “你不是什么杨家暗子,我也不是真的远嫁神国,对吧?”

    大氅内传出杨琼芝的声音,很是平静。

    洛素素微微一怔,徐徐下拜道:“属下叩见圣女!”

    与此同时,在李为之的带领下,整个迎接队伍也齐齐称诵道:“吾等叩见圣女!”

    那些人无不面露狂热之意,声音响彻整个悬河北岸。

    此时已是暮秋时节,秋风萧瑟,仙朝飘摇。

    和亲成功,北狄大军已经退却。而京都的喜气,也是一日胜过一日。

    因为皇帝的大寿之日快到了。

    为了这次的皇帝大寿,仙朝整整提高了一成的税赋。各地的府衙又层层加码,将赋税提高三成、五成,甚至十成不等,趁机大肆搜刮、中饱私囊。

    仙朝今年本就大旱,无数禾田歉收,佃农们实在不堪重赋,被逼的鬻儿卖女(读yu),更有无数流民在忍饥挨饿,亟需朝廷赈灾。

    各地民不聊生,但京都却是歌舞升平。

    各大世家暗中较劲,都在为贡品抓耳挠腮,好压过别人的风头,哪里会在意灾民的死活。

    在他们眼中,这不过是疥癣之疾,哪有争权夺利来得重要。

    诸如羊、张家这等世家,虽然体恤民情,但杯水车薪,难以改变整个仙朝的灾情。他们的呼声,被汝南王、贾家等权贵压制,淹没在歌功颂德之中。

    皇帝大寿在即,天下岂能有灾!这不是让朝廷脸上无光吗?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

    各地灾民无粮可吃,草根树皮也被扒光,饿殍遍地。走投无路之下,许多人揭竿而起,杀官抢粮,犹如燎原的星火一般,在仙朝各地纷纷上演。

    各地府衙频频被流民攻破,仙官被杀,甚至连司南王侯也多有死伤。剩余的诸侯人人自危,纷纷招兵买马、拥兵自重,犹如一个个小朝廷般,只顾维持着自己的安乐。

    天灾人祸,乱象不止。

    大晋仙朝历经千年风雨,终于到了飘摇的地步。

    梁州之地,那位上任不久的杨袭,也因诛杨之事被砍了头,现如今的刺史正是楚王一力提拔的孟达先。

    他原本只是个六品郡丞,一年间连跳数级,先做了五品太守,现又成了四品刺史,称得上是真正的飞黄腾达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

    他是楚王一手提拔的,自然对楚王感恩戴德,唯楚王马首是瞻。所以楚王虽然不在封地,但也将梁州经营的固若金汤。

    梁州以及各地的乱象消息,都源源不断汇集到京都,送到了楚王玮的案头。

    明灯之下,楚王玮没有在意那些流民作乱的乱情,而是捏着一张纸条,冷笑道:“老不死的,竟想夺我的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