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带兵急急回到泰山郡的费县,才得到更确实的消息,陈宫说服了陈留太守张邈,其弟张超、以及徐州从事中郎许汜、王楷等人,趁着曹操大兵在外,发动了政变,把吕布迎入了兖州。
陈宫、张邈等人都是兖州本地人,在各郡人脉极其广泛。当初迎曹操入主兖州的,可以说与这次谋反的,基本上是同一批人。主导这次谋反的是陈宫等兖州士人,而响应了这次谋反的居然是那些兖州各郡郡守。
这些兖州各郡国的郡守,自从曹操上台之后,也纷纷受到曹操的压迫,不止麾下的郡兵被曹操调走,而且还让各郡提供大批钱粮以供养军之用,如此下去不出几年,这些郡守就会彻底成为曹操的下属部将,而再非一方诸侯。
刺史这个官职,在东汉是个很特殊的官职。原本东汉实行的郡县制,而非州郡县制。地方的行政长官是太守、国相和各县的县令、县长。州刺史,只是一个监察官,按品秩,只有六百石,甚至还没有一个上县的县令高。
但州刺史代表的中央朝廷,掌地方监察之权,位卑而权重。而且随着朝廷不断集权的需要,刺史的品秩虽然没有提升,但职权却在不断的扩大。
到了汉末,刺史与郡守的关系已经十分复杂,很多郡守是从刺史之位升任为郡守的,但反过来却要受到继任刺史的管辖,因此郡守和刺史之间,经常发生冲突。
这时就要看双方各方面实力的较量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前兖州刺史刘岱与东郡太守桥冒之间的冲突。最后二人刀兵相向,以武力决出胜负。
虽然到汉末,刺史的实际权力和排位都超过了郡守,但无论如何,刺史并不是郡守的上司。只有废史立牧之后,所封的州牧,才是真正的地方长官,一州之主,才能成为这些郡守真正的上官。
兖州这个地方,其实很有特殊性。诸侯讨董过程中,是郡守作为诸侯参与最多的。兖州的诸多太守,却都列名在诸侯之中。但其他的州,即使有太守参与了讨董,也没人把他们当成诸侯对待。
例如前颍川太守李旻,也跟着孔伷同样参与了讨董,孔伷死后,他又跟着孙坚,结果在战场上被董卓抓住,直接给用锅煮了。可是根本没人,把李旻当成什么一方诸侯,只是作为一个部将来看待,很快就被彻底忘记了。
兖州这个地方的特殊,就在于刺史弱势,太守却各个都有来头,各个强势,甚至曹操这种没有郡守职位的人,自封一个奋武将军,就也算是一方诸侯了,因此讨董时,兖州的兵马不叫兖州军,而叫酸枣联军。
兖州这些郡守的强势,其实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传统。但曹操却是雄心壮志极大,出任兖州刺史之后,就把兖州看成了自己的地盘,一心想要做真正的兖州之主。
如此一来,曹操与兖州各郡郡守的冲突,就彻底不可避免了。而兖州各郡郡守之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陈留太守张邈了。
张邈,字孟卓,兖州东平人。少时就以侠义闻名,接济贫困,助人为乐,被称为“八厨”之一,后来也受到了党锢之禁。党锢解开之后,张邈才入仕,被董卓任命为陈留太守。
张邈是党人中的名士,又以侠义为人设,喜欢交游,袁绍、曹操这些想拉拢党人的,很自然都成了张邈的朋友,曾经十分亲密交好。当初曹操逃出洛阳,就是跑到了陈留投靠了张邈,并在张邈的支持下,才得以举兵反董。
其实张邈一直没什么太大的政治野心,只想安心做一个名士太守,但他的这两个朋友却是野心勃勃之辈,三人渐行渐远,乃至反目成仇,也就是必然之事。
先说袁绍,自从袁绍座上了反董联盟盟主的位置,就以诸侯的领导人自居,到处指手画脚,这就让张邈很不满意。两人的关系就逐渐破裂。
张邈喜交友,却没有什么政治智慧。冀州牧韩馥让出冀州之后,被袁绍不断逼迫,就跑到了陈留托庇在张邈这里,连韩馥最后自杀的厕所,都是张邈家的。
吕布在袁绍那里混不下去了,跑出来准备去投靠自己的老乡张杨,路过陈留的时候,张邈却拉着吕布的手,舍不得撒开。
此种事情一多,袁绍就对张邈动了杀心,曹操上位兖州刺史之后,袁绍就曾给曹操写书信,让曹操把张邈除了。
曹操虽然没上袁绍的当,但也没比袁绍好到哪里去。曹操能在兖州立足,是依靠的张邈支持,甚至能够坐稳兖州刺史的位置,中间也多亏了张邈出力。
但曹操这种枭雄人物,公私分的很清楚。曹操坐稳兖州刺史之位后,就开始削弱兖州的各郡郡守,收缴兵权财权,对张邈这个陈留太守也是一视同仁,照削不误,没有任何优待。
张邈对曹操的不满自然就大了起来,自从曹操坐稳兖州刺史,两人的关系就急转直下,尤其是张邈听说袁绍给曹操写信,图谋自己的事情,更是惊惧的很。
因此陈宫一出面鼓动,几乎所有的兖州郡县都背叛了曹操。至于迎吕布入兖州,不过是借吕布的武力对抗曹操罢了,与当初迎曹操做兖州刺史对抗袁术,其实是同一个招数。
等曹操帅兵赶到泰山郡与济北国交界之地,才迎到了狼狈逃回的夏侯惇。此时的夏侯惇及其凄惨,身上数处带伤,带回的千把人,也几乎都是人人带伤,但却把曹氏宗族的家卷成功带到了曹操面前。
夏侯惇被曹操留下来守兖州,手下只有一万兵马,而且还分散各处,陈宫谋反之时,夏侯惇几乎没有任何的准备。差一点就死在这次叛乱之中。
多亏他手下有一个部将韩浩,察觉了不对,带兵来救,才把夏侯惇抢了出来,并保着曹氏宗族之人,一路出逃,来泰山郡与曹操汇合。
此时除了曹操所在的泰山郡,其他郡国都已经落入了吕布、陈宫之手。而泰山郡之内,也已经有多个县城响应了陈宫,需要曹操首先平定,否则曹操的兵马就连根基之地都魅力。
此时曹操虽然兵马不少,但吕布却得到了兖州各郡官府和士人的支持,两人可谓是势均力敌。自此,两人为争夺兖州,就开始大打出手。
可以说,这次兖州的叛乱,是兖州士人的一次集体行动。曹操诛杀名士边让,其实只是这些兖州士人反对曹操的诱因之一,绝非全部。真正的核心原因,是曹操的武力扩张倾向,与兖州士人希望的和平稳定完全是背道而驰。
后世很多人说,魏蜀吴三国都在内部受到了世家大族的掣肘,都需要一面和这些世家大族相争斗,一面去与其他两国对抗。甚至因此,把世家大族看作了汉末三国时期的毒瘤。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也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魏蜀吴三国,都是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各自统领区域武力征战的胜出者,三国的开国国主,一生之中几乎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曹操一生东征西讨,几乎年年战事不断,击败其他诸侯,才奠定了曹魏的版图和根基。
刘备颠沛流离,四处征战了半生,最后才鸩占鹊巢,在益州立下根基。而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几乎就没有消停过。
孙吴的奠基者孙坚,真正的开国者孙策,虽然都寿命不长,却也几乎一直在四处征战,才能够给孙权留下一番基业。而即使孙十万领兵水平那么菜,瘾头却也依旧不小,多次进攻合肥。
《三国志》为什么叫志?就是因为这三国,并不是真正的中央政权,而是诸侯建立的地方政权,因此才与地方志一个待遇,被称为《三国志》。
如果抛开三国国主各自宣传的所谓大义,抽离具有感情色彩的描述。所谓的三国,不过是三个军阀为争夺天下进行的混战罢了,谁也不比谁更高尚。
而曹、刘、孙三家军阀的混战过程中,为了彼此对抗,几乎都到了不顾民生,穷兵黩武的程度。三家打来打去,争夺不过是那把椅子,看最后坐上这个椅子的,到底是哪一姓罢了。
三家军阀要争椅子,最苦的却是黔首百姓,不要说什么屠城之类的直接杀戮,仅仅是大量养兵,需要的钱粮税负,就逼的多少人家破人亡?百年乱世,人口减少八成,曹孙刘三家,哪家也别说自己高尚,全她妈是王八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