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色欲:谓男女形貌端正,及世间宝物,玄黄朱赤紫,种种妙色,世间之人,谁不生爱着?于此可爱之色,悦情适意,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皆为色所迷故。楞严经云:“汝爱我心,我怜汝色”是也。
二财欲:世间一切金银财宝,养身之资,无论男女老幼,谁不生贪着,恋恋不舍?是为财欲。
三名闻欲:谓不贪色,不贪财,唯贪求名誉,谓有声名,可以显亲荣己,以致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故名“名欲”。
四曰饮食欲:贪着种种饮食,肴膳美味,乃至贪口腹,残杀生灵,故名食欲。
五睡眠欲:谓终日情识昏昧而睡眠。
多欲为苦”者:“欲”,希须为义,谓于所乐之境,希求而不舍也。“多”者,谓其欲乐之境非一,故昔者因贪多欲,而受逼迫身心之痛苦也。
一切尘境,悉能染污吾人之心,为生死之根本,然何以能知五欲为苦?六根对六尘,任运贪着,如磁石吸铁,不期然而然。当知尘本非欲,而其中别有滋味,故能令人起须欲之心
当知有欲便有苦,无欲则无苦。有欲有苦,皆是六根黏于六尘。若根不缘,则尘无所偶;若根尘脱黏,则当下灵光独耀。五根为内贼,五尘为外贼,灭功德,损法财,悉由此内外五大贼之所劫夺,宜生厌离之心。
心无远虑,各欲快意。迷于嗔恚,贪于财色。终不休止,哀哉可伤!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
要念明,心澈;念分明则无妄想,心清则无昏沉。只要分明,妄想不除而自除;只要清澈,昏沉不去而自去。
静中境界甚有多般,皆由自己识神所化,因静而现,诱引心君。
岂不闻古人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心欲遣识,识神尚在,便化形像,神头鬼面,或乱心主。若主不动,见如不见,体同虚空,无处捉摸,自然消散,无境可魔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所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有所作业,悉当观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住念,皆当察知,勿令使心无记攀缘,不自觉知。于念念间,悉应观察,随心有所缘念,还当使心随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内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别也。所谓内心自生长短好恶、是非得失、衰利有无等见,无量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于分别。
当知一切境界自无分别想故,即自非长非短、非好非恶,乃至非有非无,离一切相,如是观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差别也。当应如是守记内心,知唯妄念,无实境界,勿令休废,是名修学唯心识观。若心无记,不知自心念者,即谓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识观。又守记内心者,则知贪想,嗔想,及愚痴邪见想;知善,知不善,知无记,知心劳虑种种诸苦。若于坐时,随心所缘,念念观知唯心生灭。譬如水流灯焰,无暂时住。从是当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应学习信奢摩他观心,及信毗婆舍那观心。
习信奢摩他观心者,思惟内心不可见相,圆满不动,无来无去,本性不生,离分别故。习信毗婆舍那观心者,想见内外色,随心生,随心灭;乃至习想见佛色身,亦复如是,随心生,随心灭,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镜中像。非心,不离心;非来,非不来;
红尘泪化作妙法,留在凡尘,为有缘人解惑。一滴红尘泪,就是佛悟对尘世的牵念,即使佛自己觉得已经四大皆空。
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沈滑涩,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
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引之。
经文中使用的“天人”除了指天神,有时也可看做“天、人”,即天界与人间的众生,因此也称作“人天”(人类和天神)。人间有善有恶,悲喜参半,天界只有享乐,没有受苦,故人间与天界归属于善道。
每一种都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只要孩在打自己的已有牌面就可以了。决定结果的因素很多,不是你强求能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