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雨即来 > 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来临

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来临

    二月份的江宁气温依旧寒冷,农田旁路边的柳树开始爆青了,小冰河时期的气温始终是没有回暖的意思,或许要僵持到五月份才会回暖。冬播已经过去三个月,旱田里的大麦已经长到膝盖深的高度,再过两三个月左右,大麦的麦穗到金黄色就可以收割。

    水田里的春耕开始了,人们不惧水里的寒冷,驱动着黑色健壮的犍牛拉着木质铁犁翻田,妇人们也跟着夫君在田间里播种培育秧苗。大梁是小农社会,在农耕时代里,水田里的水稻通常是早晚两季。水田里的水稻产量低得惊人,每亩水田的水稻生产出来亩产不足一石!即便早晚两季的水稻收成,在大梁里饿死人的比比皆是。

    在这个极其原始的社会里,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的世界,麦穗的产量完全看天意,旱了挑水灌溉,涝了就放水。在这江南的地面,水土资源丰富,挑水灌溉水田也十分容易。大梁的水利工程是十分落后的,像后世田间的沟、渠、塘等概念是没有的。往往人们就在农田附近周围的荒地里挖一些堰塘,堰塘的水用于农田里的灌溉是极好的。

    虽说现在有水车的运用,但一架水车建造至少要花费上百两银子,对于小农小户来说是不敢想象的。大多数百姓使用的钱大大多数都是以铜钱为主,碎银为辅。能用大量银钱购物的都是极少数的富户或者权贵家族。并且大梁的皇权不下乡,到了乡里基本都是保甲制,乡里和村里的基本是里长或者甲长,大部分人都是宗族式的管理,所以很多村都是以宗族姓氏来命名的。

    宗族管理的村庄或者部落存在的一些很多问题,虽说抵御外敌入侵大伙都能团结一致对外,但是说道自家的耕地依托科技来发展,则每个人都是各怀心思,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打个比方吧,比如宗族的叔公要买一些水车来为村里农田灌溉来出一些力气,涉及到的费用就需要平摊。当然这些平摊基本是落到大户的,小门小户的基本是用不起的。并且很多人都是长工或者佃户,基本是没有自己的田地,他们更是没有资格来参与平摊。

    一个宗族大门大户的有几家,能有三五家就不错。只要有一户的田产没有别人多,自然就会觉得平摊不够公平,一百两银子为何我家只有三百亩地要拿出二十两银子,他家八百亩地也要只是拿出二十两银子?按照公平的原则就应该按照土地多少比重来分摊银子。然而,人性就是如此的,我五百亩地的宗亲是看不上你三百亩地的宗亲的。表面来说我们可能是堂兄弟之类的关系,但是内心是相互瞧不上的。让你来帮忙分摊是看得上你,你哪里有资格叽叽歪歪?

    所以,万事皆有矛盾,穷户内心都是憋着一口气的。当然,购买水车的事情自然不了了之,这样的事情在宗亲家族里是司空见惯的。毕竟,金字塔顶端只有一些这些人,大多数人宗亲要么就是挂靠在条件好的宗亲族人里做佃户,要么就是长工。阶级十分的固化,翻身是不可能翻身的,也可能是世世代代都是这样的关系。如果穷人阶级想要翻身就靠科举这一条路,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

    回到雨花村的王明睡在床上打了几个喷嚏,王明被冻醒了。王明心想这是谁在骂我?丫环晴儿睡在耳房听到王明的异样,连忙起身走到王明房门前问安:想看看是否是房间的炉火已经熄灭了,房间里的温度降下来了

    王明起身看了看暖炉的火确实是熄灭了,吩咐丫环晴儿再次燃起炉火。王明感觉嗓子里十分干燥,突兀地走到桌边,拿起白瓷水壶的冷开水倒入杯中,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

    天气寒冷,当一杯冷开水灌进肚子之后,王明的精神为之一震,顿时睡意全无。看着丫环晴儿蹲在地上拨弄着暖炉,将黑乎乎的煤炭放到暖炉中,然后拿来稻草,娴熟地用火折子引燃火,再次将暖炉引燃,瞬间暖炉里的熊熊火焰燃烧起来,房间的温度也随之升了起来。

    王明叹了一口气,看着衣着单薄的丫环不由心猿意马,心里感叹是要找个人暖床了。之前把几个丫环全部派到城南大院的医馆里照顾一些受伤的护院,现在护院们都已经康复,这些丫环们都回来了。

    这些丫环都是杨静怡帮忙找的,要是随便拉一个过来暖床,杨静怡自然不会说什么,在这个世界里,丫环即便和主人有染,也改变不了正室的地位,这些丫环们最好的命运也只是做一个小妾,小妾就是小妾永远不能和正室的夫人去争,永远是被正室呼来喝去的。

    看到晴儿忙碌的身影,王明想到了周碧茹内心又不禁一阵烦躁。他很爱这个封建社会三妻四妾的制度,但不喜欢正室、妻妾的地位。都是自己心爱的人为何要厚此薄彼?

    丫环晴儿忙完之后,她想要扶着王明到床上睡下,而王明坐在桌子边不想去睡。王明原本有些男人的冲动把这个丫环办的想法被一杯冷水冲得烟消云散。王明尴尬地保持微笑道:“你去休息吧,我等会去睡。”

    晴儿躬身退下。

    王明很久没有回雨花村的王宅了,这一段时间一直在青龙山军营里呆着。前两日,管家杨顺来来报老夫人王刘氏身体不适,需要王明回来看看,回来发现才知道王刘氏这几日偶感风寒便卧床不起了。

    刘王氏见到王明顿时就两眼迷离,躺在床上一个劲地埋怨王明道:“儿啊,半个月都见不到你,为娘十分想念你,也不知道你一天到晚忙什么?里里外外的事情怎么就不见歇一歇?你爹的遗愿不要忘记了!你不能为了几个黄白俗物耽误了自己的大事!”

    王明想到父亲王智所说的遗愿就是让王明能继续走仕途功名之路,早日参加乡试考取功名。此王明非彼王明,他虽然是后世过来的人,见识也是几百年的,但天赋不在于此,想到这些王明不由一阵难过。

    王明的智商和王明秀才是不能比的,要是一天到晚和杨子爵那样关在家里读书不闻窗外事,王明是做不到的,也没有这个条件。王明现在家里虽说有了这样的家业,吃穿不愁的。但这些都是不稳固的,毕竟王明发迹的时间太短,想要支撑他能安心考科举,王家必须需要一个顶梁柱来撑住现在的局面。

    王明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王刘氏,违心地说道:“母亲大人说的是,孩儿记下了。”

    虽说王明现在是官身了,但是都是武职,这对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来说是很别扭的。毕竟王家的王智已经在家族里开了先河,王家的子弟们都以王智为榜样,在宁波府的王家堂兄堂弟们全部在家读书钻研科举之路,而王明则在家中折腾出被文人墨客看不上的商业帝国。

    王刘氏看着王明一脸不情愿的样子,叹气道:“儿啊,你现在大了,你也有了你自己的想法。我们家现在已经过了朝不保夕的日子。你是要考虑一下你的前途的事情了,还有你个人的婚事了。”

    王明安慰道:“母亲大人,您只需安心养好身子,儿子会考虑您的建议的......”

    王明话还没说完,杨顺就满头大汗,喜着脸奔跑进来,大声道:“丫环来报李姑娘要生了!床上已经落红,羊水破了!”

    王明不由一惊,顿时没了主意。女人生孩子的事王明是通了九窍,还有一窍不通。躺在床上的王刘氏立刻来了精神,大声吩咐道:“快找稳婆来,让所有丫环们烧热水,伺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