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拱殿内,一位年轻人看着几位中年人和老年人争得面红耳赤。
“御史言官理应有风闻奏事之权。”吕诲坚定的说道。
“敢问你们要以往都闻何风?你们以后能闻何风?”赵宗凯鄙夷的问道。
吕诲一挥袖摆傲气的道:“当然是朝廷的不忠、不正、不孝、不义之风。”
“笑话,庆历元年,凤翔府知府因及时救灾而未给父亲守灵被你们弹劾不孝至此辞官,请问此为不孝吗?如诺此人真去为父亲守灵,那对凤翔府百姓是否为不正?对大宋朝廷是否为不忠?”韩琦诉说的愤愤不平,因为那名官员就是他举荐的。
富弼也开始抱怨道:“以前的先不说,就说去年亳州知府被杀案。你们明明知道亳州知府是卖国贼,而又弹劾凶手张河涛不仅公器私用、目无法度、不仁不义。其他两个指控也就算了,这不仁不义算什么?对待卖国贼也要宽仁义尽吗?简直荒唐可笑。”
“天地不仁呀,天地不仁。”吕大防忽然大叫了起来,指着这几人道:“尔等难道所读圣贤之书全忘了吗?难道强调不忠、不正、不孝、不义之风也错了吗?难道尔等想推翻礼制,想与蛮夷为伍吗?难道我大宋如今世风已经如此堕落了吗?”
吕诲更是郑重的作揖道:“三位相公、大宗正,尔等果真要放弃我大宋开国之根基吗?尔等百年后还有何脸面面见先帝。”
毫无意外的,言官们又一次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来绑架一切。这几天,每每讨论到关键时刻,言官都要以这种方式来压迫对方。不过他们还没把这招用在赵曙身上,如果真的把斗争上升到赵曙身上,那对朝廷来说真的就是无休无止的斗争了。现在还不是御史生死存亡的问题,所以没那个必要。这也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度改革的操作性和未来的执行性。
虽然明面上是赵曙和四位御史派的言官决定改革内容,但实际情况是三位相公和赵宗凯代表赵曙跟四位言官讨论具体事项,最后由赵曙拍板定夺。这时的大宋官场也是讲究程序正义的。
有人说,政治是人类间利益交换的艺术。而在中央集权已经发展了一千多年后的大宋早已有了成熟的政治表现形式,比如妥协的艺术。
经过了十多天的争执与试探,政事堂所拿出的最初版本早已面目全非。在抗争与妥协,对峙与合作的过程中,双方都尽可能的扮演好自己该有的角色和利益方所赋予的责任。
垂拱殿内,贾黯手捧着厚厚的奏疏向赵曙躬身道:“官家,这是臣等几人最后的定稿,还请官家定夺。”
赵曙迫不及待的上前拿起这份奏疏,心情还是很激动的。这可是他亲政以来最大的动作了,这快一年的时间就为了此事做了多少铺垫呀。
“官家,臣大概说明一下改革后的具体框架。”贾黯就主要的内容先给赵曙介绍了起来。
首先,所有御史言官都归于一部,设立督察院。整个朝廷只有督察院有权力监察百官,而督察院直接受官家负责,独立于两制官员之外。
督察院设院长与副院长为正副长官,普通官吏为督察员。汴京设督察院总院,下设路级督察院以及州府级督察院,三级垂直管理。州府级督察院监察本州或本府地方官员,向路级督察院负责。同理,路级督察院向汴京督察院总院负责。
督察院总院院长品级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相同,副院长与参知政事相同,各级正副院长品级以此类推。各级督察院由副院长实际掌权监察百官,各级院长对本级督察院包括副院长拥有监督权力。
各级督察院拥有调查权没有审判权,如不服本级政府审判可向上级申请重新调查,直至官家做出最后审判,或官家赋予某部做出最后审判。
各级督察院不能无故调查各级官员,不能以风评理由调查官员。各级督察院每年度要对各级执政官员做出官员廉洁报告,其中包括风评(不忠、不正、不孝、不义等)报告。政事堂与吏部考察官员升迁问题,首先要以此报告为评判要素。
“官家,此次改革内容大体就是如此了。”贾黯说的是口干舌燥。
“嗯,不错。确实是杜绝了一些隐患,御史言官的权力也得到了加强。然,我大宋律法方面可否有对应的完善机制?”赵曙听着贾黯的说明,翻了翻奏疏发现没有对应的律法规定,这要是在审判上出问题怎么办。
“官家,关于律法的补充会由政事堂和新成立的督察院在半年内完成。”曾公亮上前回答道。
“哦,这样就好。”拿着这份沉甸甸的奏疏,赵曙第一次懂得了一些政治的运行逻辑。原来政治不光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更多的还是不同的利益方之间的互相妥协和共存。只要自己的一方觉得自己已经得到了最大的利益,那就一切谐有可能。
“官家,臣等举荐司马光为首任督察院总院长。”贾黯和吕大防以及吕诲忽然跪地请求道。
赵曙轻哼一声,这是还忘不了你们的领头呀。怎么?还想着找回主心骨继续和政事堂的人斗?
赵曙心里这么想着,眼神瞥向司马光问道:“司马判正,你意下如何呀?”
司马光看着赵曙和蔼的微笑心里很清楚,赵曙故意在叫他名字时,后面加个大宗正司新的职称是什么意思。
“臣刚刚获得官家新的任命,此时再调换岗位属实有些不妥,还请官家慎重。”司马光表现的很识趣,现在的他已经不能小看这个刚刚登基的赵曙了。
赵曙满意的点点头说道:“嗯,确实是如此,还是司马判正考虑周全。那这首任院长就由贾中丞担任吧,吕诲为副。由于是新政,有许多需要摸索改良之处。所以首先在淮南东路进行试点,具体的人员安排由你们督察院自己负责。”
“臣等遵旨。”
在场的大臣们都惊讶于赵曙怎么想到了试点这么聪明的施政方法。政事堂的几位相公和赵宗凯更是连连点头,赞叹赵曙的成长。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这都是在听到赵顼给他讲沈峰要在扬州搞什么工业试点时给他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