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禀大人,城内与周边村落的百姓十不存六,小人估算,被宋洲夷人掳走的百姓少说在五万以上!”县主簿颤颤巍巍禀报道。
“什么,五万人!”熊桴惊得从太师椅上跳起。
县主簿继续说道:“据从幸存下来的百姓那里打探到的消息,夷兵整村整村的掳掠人丁,许多村子现在已空无一人,万幸的是,各士绅自结的堡寨并未受到侵扰。”
“知道了,你先下去吧!”熊桴愈听愈是心惊,忽觉有些头疼,强撑着身体,挥了挥手。
县主簿见此,不再多言,立刻告退。
待县主簿离开,随从端来饭菜,劝道:“大人,您从昨晚到现在尚未进餐,还是吃些东西吧!”
“王大人那边可有消息?”熊桴仍然关心着正事。
“王大人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或许今晚就能抵达!”随从急忙答道。
从太仓前往尚海县的路上,王忬看着驿道旁稀稀疏疏的人流,心情同样复杂。
经此一难,江南虽未受到重创,但消极影响多少是有的。况且,今日夷人能乘船袭扰,难保他日不会,这始终是笼罩在“江南七府”头顶上的一片阴云。(注:江南七府包括松江、苏州、常州、镇江、杭州、嘉兴与湖州)
“现在到哪了?”
“禀老爷,刚到吴淞江边。”
王忬命车夫停下,走下马车,望了望波光粼粼的吴淞江。
狭长的江面上只有摆渡船来往穿梭,即使是近在咫尺的距离,船家驾驭得都有些小心翼翼。
这摆渡船就如同大明的水师,连大江大河都难以掌握,何况是波涛汹涌的海域。
昔年,三宝太监曾言:“欲果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
如今,大明遭此蒙难,似乎是验证了他的说法。
纵观明朝历史,也许会有人感到好奇,抗击倭寇之事,为何总是御敌于陆,就不能御敌于海?
其实历史上还真有人提出过启蒙版的“海权论”,提出这个观点的仁兄不是什么大名鼎鼎的武将,而是一位来自医学世家的文人,他的名字叫郑若曾(1503-1570年)。
郑若曾,字伯鲁。祖籍河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资政殿大学士郑忆年率全家随高宗南渡,为昆山郑氏始祖。入元,后裔不仕,改业医术,专精女科。从此,族中儒、医不绝。
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十三岁的郑若曾考取生员,入府学,后以贡生资格赴京师就读国子监,科举不利后回家乡潜心钻研学问。与诸文人“研磨实行,不角立门户为空言无补之学,所著书皆切实经济,不以文词为工也。”
《昆新两县续修合志》称其“幼有经世志,凡天文、地舆、山经、海籍,靡不得其端委,魏校最器重之。嘉靖中以诸生入北雍,闲中拟元者再,竞不遇。倭扰东南,总制胡宗宪辟为赞画。侦知倭不谙地境,导之者为内地奸人,以计间之,寇遁。”
当时,东南沿海地区倭患猖獗,而地方官军“大者覆师小者陷阵,逡巡狼狈”,郑若曾切身受害,目睹暴行,为此绘制沿海地图,由苏州府刊行,供平倭官军之用。正好胡总制为剿倭广招人材,郑若曾善言兵事,为胡所识,召入杭州,佐其平倭。在幕中编写了多种御倭著作。因平倭有功,奖励锦衣,郑不受,荐修国史,亦不就。
郑若曾青年时与归有光、唐顺之等人师从魏校。魏校是祝允明的表弟,昆山正仪人,居苏州葑门之庄渠,自号庄渠,曾任兵部郎中,国子监祭酒。此外,郑若曾还师从过文武兼备的王阳明,虽在心学上无有笔墨,但在其所著《筹海图编》和《江南经略》两书中,分别引用了魏校的主张:“公赏罚、固海洋、散贼党、择守令、降宣谕”和王阳明的主张:“足兵饷、公赏罚、慎招抚、行保甲、明纪律”。
郑若曾结交的好友也多为文武双全的俊杰,比如连襟归有光(魏校的堂弟魏庠把两个女儿嫁给了郑若曾与归有光)。1553年倭寇来犯,昆山城被围46天,在安亭讲学的归有光冒险返回昆山,与守城官兵一起商议御敌之策。事后,写了《御倭论》、《论御倭书》总结抗倭经验,指出要“把截海口,不使登岸”,最好“败贼于海”,因此受到抗倭名将俞龙戚虎的重视,郑若曾也把这些意见收入了《筹海图编》。
再如茅坤,与郑若曾同为胡总制幕僚,两人共识甚多,以平倭兵计襄助胡总制。茅坤之孙茅元仪是一位儒将,因战功升任副总兵,汇集兵家、术数之书两千种,历时15年辑成《武备志》,书中称郑为“古今一奇士”,很多船舶图例就来自郑若曾的海图精编制。
郑若曾在给胡总制做幕僚期间,与儿子应龙、一鸾搜罗志籍,考核边海,于嘉靖三十四年编撰了《万里海防图》初稿。这是古代最早且范围完整、内容详备的海防军事地图集。
嘉靖三十八年(1559),明廷斩大海盗王直于杭州,平倭取得决定性胜利。为了总结明初以来朝廷在御倭战争中的经验教训,颂扬抗倭将领的丰功伟绩,郑若曾在三年后付梓刊行了《筹海图编》。
《筹海图编》强调掌握潮候规律对水兵海战和海岸行军的重要性,首次提出万里海防的概念,即把広东、福建、浙江、直隶、山东沿海各地作为海防前线整体来看待,是古代首次提出的完整海防思想。
该著作体系严密,材料丰富,见解深刻,万历以后出版刊行的研究倭寇的著作,几乎没有不引用该书的,《明史》也受其影响。不仅在明代多次再印,到清前期,凡谈海防者,仍奉为圭臬。《四库全书》更是将其收入史部十一、地理类五、边防之属。
本时空,许多事都已错乱,这位仁兄能不能有这般建树,还很难说。
王忬站在江边,“望洋兴叹”,心中苦闷,难寻知己一述。吃一堑长一智,大明什么时候能从江防走向海防,王忬心中亦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