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吉哭得很伤心,张安世心里也不是滋味,就连韩增的眼圈都红了——他与霍光没有恩怨,这是真的;而且皇帝陛下也哭了,大家都知道,这里面还是有真有假,但经过丙吉的苦心斡旋,这次的眼泪里仍然是真的成分多于造势。霍光这辈子交下丙吉这样的朋友,也算是值得了。
最后让我们用皇帝陛下的诏书,来给霍光”盖棺定论“吧,诏曰:“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宿卫孝武皇帝三十余年,辅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难,躬秉义,率三公、诸侯、九卿、大夫定万世策,以安宗庙。天下蒸庶,咸以康宁,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复其后世,畴其爵邑,世世毋有所与。功如萧相国(萧何)。”
不过,皇帝陛下依然没有停止算计朝廷的脚步。霍光的丧礼一完毕,他就开始动手了。这时候大家才明白为啥他之前那么高规格的制定霍光的葬礼、以及无端封了霍禹、霍山如此高位……
地节二年整个三月,朝廷里都在忙着霍光的丧事,转眼一个月就这么过去了。
许广汉的脚步是如此地急,心情却是前所未有的轻松、跨进清凉殿的门槛,小黄门谄媚讨好地冲他微笑,恭敬地请他入内。
案后的刘病已身穿黄色常服,正手持奏书细细阅览。霍光死后,虽然霍禹也进入中朝尚书,但显然霍禹的威望远远不及霍光,由尚书递呈给皇帝的奏书比原先的量多了一倍。
许广汉道:“陛下!”
刘病已搁下书简,目光深邃,浑身散发出大汉皇朝至尊的威严气息。
俗话说的好:“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朝!”霍光死了,朝堂上多了许多骑墙望风的墙头草,这会儿他要是不懂得抓紧机会回收权力,那他这个皇帝就真的是傻瓜一个了。
刘病已挥手让待女等闲散人士退下,书房里只留下他和许广汉,许广汉将藏于袖中的一封方底帛袋递了上去,脸上有努力掩藏,却一眼都能让明眼人看出的喜气,“这是魏相托臣上呈陛下的。”
刘病已也开心地笑了,用剪子挑开封口,取出里面的一块折叠的方方正正的素书(虽然刘病已已造出纸,但尚未不规模推广),“这个魏相不枉朕的提拔!”
素书上端端正正地写着:“国家新失大将军,陛下宜尽快擢升有功之臣接替空位,勿使权力空置,引起争权之事。宜以车骑将军张安世为大将军,不可令他再兼任光禄勋之职,可令其子张延寿为光禄勋。”
“用张安世吗?朕也正有此意!真是‘异曲同工'呵!”刘病已微笑着将缣帛叠好,放到烛台上点了,扔到空置的笔洗内。缣帛瞬间化为灰烬。
许广汉道:“倒还真看不出魏相也是这么谨慎的人。”
刘病已轻松的道:“父亲和他关系很好吧?”
许广汉道:“这几年为父确是和他交往甚多。”
刘病已长长地吁了口气,“辛苦父亲了!为了朝堂之事累得父亲如此辛苦。”
俗话说得好:“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听到皇帝女婿如此“体贴入微”的话语,许广汉心里一阵感动,多么好的皇帝,多么好的女婿!只可惜平君那孩子福薄了点,不能陪伴他一起到白头!许广汉想到自己惨死的女儿,不禁心头一酸,热泪险些从眼角滑落,他怕刘病已看出来,心里不畅快,但脸上勉强装出喜笑的样子道:“陛下说什么呢,同事之间,本来就应该多多走动,说什么辛苦呢?”
刘病已双目望着许广汉,刚刚年过四旬,正值壮年的许广汉却明显地“老态龙钟”了,背已经驼了,脸上没有胡须可以遮掩,脸上有了老年斑,眉头的皱纹叠加在一起,使得他看起来更加沧桑。
刘病已想起小时侯对许广汉的印象,那时他觉得许广汉又高大,又英俊,难怕遇到再为难的事,脸上总带着笑意。再看看现在的许广汉,就像一个小老头,刘病已的眼眶也不由自主地湿了,为人子女,他本该带给眼前这个老人一个尽享“天伦之乐”的生活,而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
“父亲!”刘病已起身绕过书案,挽起许广汉的胳膊,“请为了我,多多珍重!”
次日,刘病已颁下诏书,任命魏相兼任给事中,参与皇帝决策。
至此,一个可怕的政治推手,即将横空出世!!
魏相努力的目标,现阶段就是要成为“无双国士”,至于更长远的目标,则是成为高祖皇帝时的贤相萧何、曹参,当然这是后话,我们不详细说。
当年孝文皇帝还是代王的时侯,他能够入主长安,坐上大汉皇朝的至尊。谁的功劳最大?当然是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所以刘恒当皇帝后,对周勃和陈平两个人非常尊敬,经常“嘘寒问暖”。陈平是个文官,知进退之道,所以为人做事,遵守做臣子的本份;周勃却是个粗人出身,诛灭了诸吕,拥立代王为皇帝,威震天下,得到了厚赏,居处尊位,跟皇帝说话,仿佛是在家里跟妻儿耍威风似的,全不把刘恒放在眼里。
在这种不利形势下,是谁替刘恒把周勃威风灭掉,让他变得规矩的?那个人,就是猛人袁盎。猛人袁盎奋斗一生,最大的荣耀是,被当时人称为“无双国士”。在袁盎之前,汉朝只有一个获得此殊荣。那个人,就是韩信。韩信之无双国士之称号,是他的伯乐萧何在刘邦面前封的。
袁盎私下里告诉刘恒,要当皇帝就要当至尊。要当大汉皇朝的至尊,就不要对臣子们太过客气,特别是周勃这类人,必须把他的骄傲的气焰打下去。要打下去,就必先树威。
于是,在袁盎大力主推下,在认真学习和执行下,刘恒越来越有天子的威仪。最后,周勃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后来又被廷尉捉掌,关进监狱,周勃历经”九死一生“,才从狱中脱身,他感慨道:”我曾经在战场上统帅过百万大军,然而现在才知道狱吏的尊贵呵!“,经历过周勃的事情后,群臣们谁也不敢对皇帝的所作所为再”妄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