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五百二十五节 普鲁士军事改革(1)

第五百二十五节 普鲁士军事改革(1)

    议会是进攻方,但国王也想改革。

    都说普鲁士是一个军国主义国家,说的好像普鲁士多么好勇斗狠,事实却不是这样的。

    美国人曾经做过一个统计,从1800年到1940年间世界上发生的278场战争中,英国参加了其中的28%,法国参加了26%,俄国参加了23%,而普鲁士参加了的只有其中的8%,普鲁士反而是最少的。

    但普鲁士之所以给人以军国主义形象,是因为常备军数量很多,腓特烈时代将国家财政的85%用于軍队建设,所以普鲁士能在波德平原这个四战之地迅速崛起,而邻居波兰人,面积和人口都远大于普鲁士,波兰人也经常给人以善战的印象,可波兰在贵族民主制度下竟然别瓜分了。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体现在制度创建上,而不是人民精神的骁勇善战上,拿破仑之后,欧洲普遍认为,法国軍队的勇气是最高的,法国军人也是最崇尚勇气的热血民族,而普鲁士人则是死板、僵硬的机器。

    普鲁士軍队靠的是异乎寻常的纪律性。

    要保证这种纪律性,靠的是严格训练。

    要保证庞大的数量,就要靠制度建设了。

    普鲁士的君主,恰好对创建军事制度一直很重视。普鲁士的历史并不悠久,真正成名不过是七年战争时期,至今不到一百年。

    按照中国文人的看法,普鲁士在其最伟大帝国的时代,是一个标准的穷兵黩武国家,财政的八成半用于军事,以两百来万人口,武装八万多常备军,被称为和平时期的军营。

    如果从军事角度来讲,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就,首先用这么少的人口,保证这么庞大数量的軍队,这不是穷兵黩武四个字就能解释的了的,他需要一整套制度来保证。首先是财政制度,其次是征兵制度,还有人口普查,行政管理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体系,否则无法长期保持,而普鲁士将这套制度一直保持了下来。

    一个穷兵黩武解释不了,而且在如此高强度的军事化下,普鲁士经济还在增长,腓特烈大帝临死时侯财政还大大结余。这又跟中国文人的思想冲突了,因为穷兵黩武的结果,可定是民生凋敝,甚至民不聊生,天下大乱。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

    就好像儒家批判商鞅变法一样,黑了两千多年,但在商鞅变法制度下,秦国没有大乱,而且维持了上百年的强盛,最后一统天下。

    普鲁士这一套制度,让他崛起为强国,却在拿破仑的全民战争下,被打击的支离破碎。

    然后是又一轮新的制度创建工作,主持者是沙恩霍斯特等人。

    此时不改革也不行了,拿破仑击败普鲁士之后,除了割让了普鲁士一大半国土之外,还限制普鲁士的军事力量。拿破仑迫使普鲁士签订的《巴黎条约》规定,普鲁士军队总兵力在以后10年内不得超过2万人。

    为了规避这一条约,同时也改革旧式的长期服役,甚至终身服役制度,建立后备兵役制度。沙恩霍斯特等人制定了这些规定:

    逐步训练大量新兵,以满足普军战时扩编满员的需要,让步兵团和炮兵按其对新兵需要的数量让每个连中的3到5名士兵或更多的士兵休假,并征召同等数量的征兵区适龄青年入伍,进行为时一个月的训练后,让其回乡,再征召同等数量的青年,按这种方式月月轮换,直到其所培养的征兵区青年足够其急需时进行补充为止。

    如此短的兵役期,如此之快的人员更替,目的是使所有青壮年都能接受训练,最终在必要的时候,达到全民皆兵的效果。所以规定20到35岁的适龄公民必须服役,以抽签方式确定人选,不得以任何方式豁免或替代。

    通过这种办法1806到1813年,在规避了拿破仑规定的情况下,普鲁士使6万青年人得到了军事训练。加上现役的,普鲁士武装力量在1813年达到了8万多人。普鲁士还以速成兵为基础,建立了3支后备力量。以职业军官和军士以及退役士兵组成的预备役部队,以职业军官和军士领导的,服满2年预备役的预备役人员组成的后备军,以及后备军退役人员组成的民军。

    通过这些后备力量,普鲁士在拿破仑战争后期,奇迹般的迅速武装起了24万人,最终在击败拿破仑之后,夺取了大量领土,让普鲁士确立为欧洲四强之一。

    这套制度在拿破仑后期迅速展现了威力,就一直被坚持了下来,军队每年征招4万人,步兵服役3年,骑兵和炮兵的服役期要更长。每年军队都要同时征招新的士兵,与此同时那些已经完成其服役期的人员立即退。退役士兵进入预备役两年,预备役期间,每年夏季进行一次演习。之后退役进入民兵,民兵称为后备军,需要服役7年,七年后成为普通公民,不再对国家承担义务。

    普鲁士人一直以为这套制度很好,可是任何制度都有缺陷,哪怕这套制度看起来很好,时间会慢慢找出破绽。

    对俄战争中,普鲁士政府突然发现,当进行动员之后,后备军表现得非常差劲。由于长时间和平环境的疏忽,后备军表现的像一群乌合之众,军官忘记了自己的职责,士兵不知道自己的位置。

    战后普鲁士军事机构认定,只有在和平时期继续存在、并以职业军官为骨干的部队才能在战时有效地投入作战。

    沙恩霍斯特时代,改革和训练士兵到跟拿破仑决战,不过七八年时间,其实等于軍队刚刚训练好,就拉上战场,并没有经过一个长久和平的考验,后备军军官还没有忘记自己的专业知识,士兵也没有忘记受到的训练,所以组织起来就是軍队。

    但经过二三十年的消磨,到了跟俄国人作战的时候,整整一代人没有尝过战争的味道,平时短促的训练无法让士兵保持长久的军事技能记忆,缺乏经验的军官完全不称职。

    因此跟俄国开战支出,軍队变现的十分糟糕,幸好俄国的动员机制同样混乱,这才让普鲁士有了充足的时间,打磨軍队,训练士兵,让军官适应战场气氛。

    但如果再来一次这种程度的战争,普鲁士軍队未必有这么好的运气,军方认为,如果敌人动员机制可以跟拿破仑的法军一样,恐怕普鲁士在开战的前三周就会崩溃,而按照普鲁士目前的机制,至少得七到八周才能把軍队整理好。

    在这种情况下,高度关注军队建设的国王就希望能进行新一轮改革。第一,根据这些年的人口增长情况,为了让更多人得到训练,国王希望能将一次征召的軍队从4万扩大到6万人,这样可以让普鲁士现役部队增加一半。另外,将预备役服役期从2年,延长到5年,这样让预备役士兵可以保持更长时间的受训状态,避免过早的忘记军事技能。至于后备役民兵,战争已经证明,他们真的就是一群农民,已经不需要维持了。

    但议会反对改革,不但不希望延长预备役期限,还要求将现役部队服役期从3年缩短到2年。议会为什么要这么做,一来是代表民众利益的议会,不希望服役期太长,军国主义只是国家层面的东西,老百姓谁想把青春都献给军营啊。二来,是在民主革命中,议会的资产阶级政治家看到,民兵才是他们可以依靠的武装,正规军都是忠于国王的。所以减少现役部队,保持民兵存在,这是议会跟国王的权力之争。

    俾斯麦觐见国王,先是告诉国王一个好消息,正是他从英国敲诈到了每年一千万英镑的援助,尽管这还没有确定,但俾斯麦先把好消息说出来,仿佛已经达成了协议一样。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相比英国,普鲁士真可谓是一个穷国,后世会计统计,这时期英国的财富总量占欧洲的70%,普鲁士只占4%,英国财政收入8000万英镑,将八分之一给普鲁士,这对普鲁士来说确实是一笔巨款。

    但国王头痛的不是钱的问题,普鲁士财政收入虽低,但普鲁士的生活成本耕地,养一个士兵的成本,在欧洲是最低的,比俄国还要低。而且将至少四分之三的财政用于军事开支,普鲁士是养得起自己的軍队的。

    国王头痛的是军事改革问题,议会纠结的也不是拨款的花费问题,而是用拨款问题来卡国王的改革,国王希望淘汰缺乏纪律,没有战斗力的民兵,加强忠于国王的常备军,议会认为应该保留民兵,削弱镇压过革命的常备军,这才是问题的症结。

    然后俾斯麦又告诉国王说,他可以保证推动軍队改革。

    国王问他要怎么做,俾斯麦说必须先任命他为首相,而且要给予他全权。

    这正是国王最不满俾斯麦的地方,固执己见,而且专横。要他回来当外交大臣,他也要制定外交政策的全权,现在他还要当首相,依然要全权。

    但国王跟俾斯麦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打败奥地利,统一德意志。国王强忍着对俾斯麦的方案,答应了俾斯麦的要求。

    俾斯麦要怎么做,才能化解议会这个死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