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国崛起之东方日不落 > 第一百九十五节 科尔沁大战

第一百九十五节 科尔沁大战

    关外的形势经过一年多的政治攻势后,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得益于满清从努尔哈赤,更准确来说是从皇太极时期制定的弱化蒙古人的政策,导致在满清政治中心西迁之后,蒙古草原上并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组织来跟大周对抗。

    满清弱化蒙古的政策,真的是比汉人几千年来对草原民族无可奈何的策略高明了太多,基本上就那么几条。

    第一是坚持分封制原则,称之为“广建诸候分其力”,将蒙古草原上大大小小的部落,分封为大大小小数以百计的盟旗。

    漠南二十四部,分为六盟四十九旗。漠北喀尔喀部分为四盟八十六旗。驻西宁办事大臣所属二十九旗、伊黎将军所属十三旗、科布多大臣所属十九旗;驻扎宁夏理事司员所属阿拉善霍硕札萨克和硕亲王一旗;陕甘总督所属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札萨克多罗贝勒一旗;黑龙江将军所属伊柯明安旗额鲁特札萨克头等台吉一旗。满清政府设内札萨克旗四十九旗、外札萨克旗一百五十旗,此外还有“蒙古八旗”、“群旗”、“喇嘛旗”等,把整个蒙古居住地域划分为二百多个大大小小的旗。

    对于归顺较晚和归顺态度不太坚定的部落划分的旗较多,以此来分解和打击其力量。喀尔喀蒙古分成了八十六旗、青海蒙古分成了许许多多互不统属的旗,他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统一的政治整体。

    编定旗分只是分化蒙古的一个基础,之后还有大量后手。比如对兵权的控制,满清不信任的外蒙王公对自己的部众只有统辖权,而没有统兵权。漠北喀尔喀部分为四盟八十六旗,旗主、王公都没有统兵权,各旗兵丁归驻防大臣、将军所调遣。漠南二十四部,分为六盟四十九旗。这些归附较早的蒙古王公,才有兵权,各盟旗可统率本旗兵丁。

    控制了兵权后,还控制蒙古人的游动区域。只要蒙古人能自由迁徙,其实也就管制不住了,必然是带领他们游牧的首领而不是满清的驻防将军能管得住他们。所以满清严格限制各旗的游牧,规定蒙古人只能在所居旗境内游牧,不得愈越。清朝建立之初的天聪、康熙到雍正年间一再申令,禁止“越自己所分地界肆行游牧者”违者处以重罚。“王罚马百匹,札萨克贝勒、贝子、公七十匹,台吉五十匹。庶人犯者,本身及家产皆罚取,赏给见证人”或王公“罚俸一年”等处罚。

    这些禁令使蒙占人困居一隅,各旗之间不能进行经济交流和相互联系,把蒙古人紧紧束缚在所居旗境内。就算有某个盟旗造反,也无法串联起来,很容易被镇压。

    第二大政策叫做和亲原则,并不仅仅是跟蒙古贵族联姻这么简单,而是有一整套拉拢打压的措施,称之为“南不封王,北不断亲”。

    南不封王,是针对汉人的,不管汉人立下多达的功勋,哪怕皇帝亲口答应“入南京者王”,曾国藩兄弟也当了王,但蒙古地区可能只是一个小旗主,管着万把来人,就是一个王爷。联蒙制汉的权术就在里头。

    北不断亲,一方面是满清权贵子弟的男女,都不能自主婚姻,而是皇帝统一安排,称之为指婚,大量跟蒙古贵族联姻,几百年下来,统治者蒙古的那些个大大小小的王爷、台吉都跟北京城里的八旗权贵沾亲带故,哪能有什么反抗的精神。

    还推行会盟和年班制度。

    《蒙古则律》中规定:“凡内札萨克六盟、喀尔喀四部落各盟长,每届三年各率所属会盟一次,清理刑名,编审丁籍。”为征用兵丁做准备。清朝通过会盟监督各盟旗对清廷的忠顺程度及军政组织情况,同时监视各盟旗离心清朝动态。对会盟时不到的王公、台吉均给子严厉处罚,以示警戒。

    年班制度规定:“蒙古朝觐,内札萨克分为三班,一年一班,轮流前来。”“喀尔喀四部落汗、王、贝勒、贝子、公、札萨克、台吉等年班,由院按班俱题,指名咨调,令其来京朝觐。”

    蒙古各旗王公每年要轮流到清朝京都朝觐皇帝,清廷以此明确和加强对蒙古的宗主权力,并监视蒙古王公对清廷的忠诚程度,同时清廷还可得到蒙古王公以清廷的忠诚程度,同时清廷还可得到蒙古王公的驼马钱财。

    会盟和年班都打着皇帝关心蒙古王公的旗号,要恩赏他们。可却大大削弱了蒙古王公的反抗动机,因为这些王公一两年就能有一次得到皇帝赏赐的机会,总是不向放弃,也就没有时间去准备叛乱了;尤其是年班制度,定期让那些王公子弟轮流去北京住上一段日子,名曰觐见和学习。

    可这些蒙古王公赴年班期间往往在京城学会荒滛奢侈的生活方式,使其意志消沉,失去斗志。清朝后期,有些蒙古王公滞留京城不归荒务旗政,肆意把本旗的土地租给汉人开垦,他们留在城里享乐,再也不愿去苦寒之地受苦了。

    第三种弱化方式,才是最有名的精神鴉片,大力推行喇嘛教。

    满清一朝在蒙古地区建造了两千多个喇嘛庙,给予喇嘛优厚的待遇,比如免税,明朝时候是给予秀才、举人等有功名的士子免除一定额度的赋税,可到了清代,对内部是官绅一体纳粮,秀才敢抗粮,都是杀头的买卖。可喇嘛可以免税,于是想过好日子,就去当喇嘛。

    推行喇嘛的同时,严禁汉人的书籍流入蒙古,严禁蒙古人读汉书,极力遍地汉人书籍的价值,告诉蒙古人说那都是靡靡之音。其实防备的是,蒙古人学到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不臣之心。

    蒙古人很穷,可喇嘛庙很富,加上他们能接触到的思想文化只有喇嘛思想,结果大量穷苦子弟被送入寺庙当喇嘛。据统计,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成年男丁会去当喇嘛。这就造成生育人口大大不足的现象。

    满清统治蒙古两百多年,最开始蒙古人210多万人,满人20万。等到满清灭亡的时候,蒙古人170多万,满人400万。而整个中国人口从6000万增加到了4亿。基本上全国就只有蒙古这个被满清“优待”的民族,人口大幅度下降了。

    这些弱化措施,让大周軍队很难遇到有组织的蒙古軍队,他们早就失去了成吉思汗时代的通过百户、千户等基层官职带来的高效组织能力了。于是武装到牙齿的大周軍队,遇到的是一个个零散的牧民,他们就是想反抗也反抗不来。

    唯一有组织的,就是满清自己的那些八旗将军,可这些八旗兵纷纷投降,在怀柔政策下放下武器,享受高官厚禄去了。

    周琅在北京投降的那些蒙八旗中,挑选已经立下过功劳的人马,充任这些蒙古副都统、都统和将军等职位,让他们帮忙招募蒙古骑兵,再由周琅的正规军官负责训练和率领,基层军官则普遍任用懂蒙汉双语的蒙八旗子弟充任。

    加上整编投降和俘虏的满蒙骑兵,一年时间组建了三万骑兵军。

    这些人马又稳定了大周对内属蒙古的统治。

    现在几乎整个内蒙都已经落入大周的管辖之中,而且分兵进入空虚的东北,防备蠢蠢欲动的朝鲜人。

    结果现在关外的形势,基本上是东部和东南部归属大周,北部和西北部归属西清政权,双方势力交错地带,正是科尔沁及以西地区,于是这里就成了正经的预设战场。

    周琅对于满清的反扑并不太担心,他的軍队能一路把满清打出去,就没有道理会但补助他们的反扑。

    武器装备,训练水平和后勤补给,全面占优,又是在开阔地带野战,他实在是想不出失败的理由来。

    果然科尔沁之战大胜,七万多大周马步兵击溃十万清军,追击上百里,进入外藩蒙古,直逼库伦。

    草原地区的战事就是如此的大开大合,给后勤补给带来了严重的挑战,这就是为什么周琅组建蒙古骑兵的原因,这些蒙古骑兵的给养需求比大周正规步兵要低得多。

    这次作战也证明了蒙古人的忠诚,在大周军官的率领下,他们可以跟满清八旗进行骑兵对冲,这是新的战法,对方只喜欢迂回骚扰,但在骑术上双方水平一致,结果骚扰多次被人拦腰击溃。

    这些蒙古人的表现,让周琅颇为放心,谁说只有汉人喜欢当汉奸,这是管理好不好。印度人被英国人组织起来,还不是要为英国人卖命。明朝招募的蒙古仆从军,不也照样征讨北元,打他们的皇帝!

    就在周琅放心下来,静等苟全带领这些马步兵混合部队,能给他带来好消息,夺取库伦、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等八旗将军驻地,将满清的统治机构全部摧毁,取而代之,将满清势力逼入新疆一隅的时候。

    突然传来苟全大败的消息。

    战败不是因为不下的反叛,竟然是被敌人正面击溃,苟全三个主力军被正面打的崩溃,损失过半,残兵败将十不余一,苟全本人都被人生俘。

    这真是起兵以来从未有过的大败,周琅反复确认消息的准确性,他很希望这是一个假消息,是弄错了,甚至是軍队跟他开了一个玩笑,可惜再三确认,苟全确实败了,败的很惨,本人被俘。

    最终的战报出来后,大家才明白,击溃苟全的軍队,并不是清军,清军只是诱饵,正面击溃他们的,是俄军,沙皇的軍队!

    如果说沙皇的軍队比周琅现在的軍队要强,周琅能够接受,可如果说强这么多,周琅无法接受。

    因为战报中记述,俄军只有两万,跟苟全三万主力对垒,几乎歼灭苟全部,这已经不是以少胜多,而是以少灭多了。

    难道自己用西方軍队的方式组建起来的軍队,在面对真正的西方軍队的时候,如此不堪一击吗?

    这让周琅大受打击,决定一定要捞回这个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