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逆水行周 > 第四十一章 根基

第四十一章 根基

    夜幕下的校园,宁静而安详,许多建筑浸没在黑暗里,有一处地方却亮堂堂,那是一幢二层楼的大型建筑,如今每一层都灯火通明,明黄色的灯光透过玻璃窗洒在外边地上。

    这是相州州学的图书馆阅览室,因为有长明灯的缘故,可以让师生们彻夜读书。

    此时的阅览室内座无虚席,许多人正看书,亦或是提笔写字,做作业。

    没有人大声喧哗,没有人窃窃私语,除了翻书时的沙沙声,不时响起的轻微脚步声、咳嗽声,就再也没有别的声音。

    阅览室一隅,书生打扮的宇文温端坐案前,看着周围正在用功看书的学生,他觉得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大学时代。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高中,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他成功来到对岸,进入大学校园。

    这是一片新天地,熬了十二年的“学僧”们,摆脱了各种“清规戒律”,再没有家长和老师的唠唠叨叨,年轻的大学生们终于获得了自由。

    有人肆意享受青春的美好,有人依旧在图书馆埋头看书,那时的他介于两者之间,为了梦想收起玩心,为了梦想而努力。

    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激励着无数人,他就是其中之一,但现实很残酷,毕业后的人们,可能奋斗二、三十年都过不上“财务自由”的生活。

    读了那么多年书,怎么还发达不了?

    一是运气不好,二是起点太低。

    出身普通家庭的他,没有长辈提携,没有深厚的人脉,没有家族企业可以继承,一切只能靠自己。

    他和许多人一样,很努力的拼搏着,但距离梦想依旧很遥远。

    同一宿舍的舍友,毕业一年后的境遇大不一样,有人作为职场新人在四处奔波,而有人刚毕业就成了家族企业的副总,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写字楼,和各界精英谈笑风生。

    开着豪车,住着别墅,身边美女隔一段时间就换一个。

    各自起点的差距是如此悬殊,让人无奈至极,所以许多人都在质疑:读书有用么?

    宇文温觉得有用。

    读书能提升一个人的上限,只是努力了不一定就会有足够的回报。

    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回报。

    各种二代们例外。

    换到如今,世家门阀、权贵们例外。

    想到这里,宇文温收起思绪,再次看向眼前用功看书的学生们,对州学的现状很满意。

    那年尉迟氏覆灭,邺城皇宫如何处置,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朝堂诸公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做出了决定。

    这座皇宫的主体建筑都被拆掉,在原来的地基上,修建新的建筑群,作为相州州学的校区。

    历经数年建设,相州州学如今已是河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学校,硬件设施、师资力量都是一流水准,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今年在校生的人数已经过万。

    这是个惊人的数字,听起来让人有些不敢相信,但这就是事实。

    逾万学生,教师的人数过千,加上各类职工,还有庞大的配套设施、教职工及学生宿舍,相州州学的规模称得上天下第一。

    这个殊荣,居然不是京城学校获得,按说有些奇怪,但在这个时代,其实不算什么,因为河北之地,是中原最富庶的地方,有资格拥有一座一流的学校。

    这个时候的河北地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是朝廷的财赋重地,一如后世江浙地区那样,富得流油。

    也正是这个原因,大小世家门阀,还有各类豪强大户,遍布河北各地。

    宇文温要对付门阀政治,河北是最关键的战场,他要摧毁门阀政治的根基,就得在河北“搞事”,为此得提前做准备。

    要打仗,得有军队,宇文温在长安建军校、编练新军,在邺城建学校,同样也在编练“新军”。

    在长安的新军,武器是火炮;在邺城的“新军”,武器是笔杆子。

    无数出身寒门的学子,在相州求学,承载着家族的希望,为了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而读书。

    又有无数出身连寒门都不是的学子,也在相州求学,他们读书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当老师。

    没错,当教书育人的老师。

    相州州学有师范“专业”,有师范校区,在此就读的师范生,免学费,住宿费五折优惠,毕业后学校还“包分配”,安排他们到各地学校任教,成为“公办学校教师”,根据《教学大纲》教书。

    做老师,有稳定的收入,学校帮解决住房问题,每年有寒暑假期。

    每年都要进行考核,表现优异的教师,除了待遇提升之外,还能教而优则仕,做学政官。

    这是宇文温为穷苦学子们设计的一条上升通道,让他们可以靠着自己的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

    就读期间,学校会安排学生们勤工俭学,让他们能够自食其力,在不加重家庭负担的情况下完成学业,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获得一个当官的机会。

    当然,如果师范生有志投笔从戎,军校的大门也对他们敞开。

    这就是宇文温正在推行的师范教育,让无数贫寒学子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所以几个师范学校陆续对外招生之后,无数学子蜂拥而来。

    如今的相州州学,兼师范教育,逾万名在校生,除了三千多人是为了考试选拔而读书,剩下近七千人,都是为了当老师而就读的师范生。

    这些师范生囊中羞涩,交不起学费,承受不了在考试选拔中一次又一次落选的失败,所以选择了免学费的师范教育。

    只要认真读书,毕业后就会有稳定的工作和稳定的收入,能够养活自己,能够养活着自己的妻儿,如果书教的好,还有机会当官。

    这条路虽然漫长,但风险小很多,对于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有很强的吸引力。

    所以,相州州学的通宵阅览室每晚都是人满为患,莘莘学子们为了改变命运而读书,不知不觉中,成为宇文温手中另一支新军的成员。

    宇文温要对付世家门阀,实际上难度很大,必须针对“对症下药”,长期坚持下去,才能有效动摇世家门阀的根基,

    那么世家门阀的根基是什么?

    首先是庄园制经济,其次是对知识的垄断。

    这两条不解决,世家门阀就不会“死”,如同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瓦解庄园制经济,难度不小,而打破知识垄断,难度同样不小,但宇文温一直都在努力着,想办法解决各种困难,没有急着推广科举制。

    论考试,如今的寒门子弟哪里考得过世家子弟,所以光有考试选拔制度还不行,得在考试内容上做文章。

    定下知识点,让考试内容围绕知识点来出题,如此一来,世家子弟的知识优势必然锐减,寒门子弟能够以“抄近路”的方式,快速缩短和世家子弟的教育差距。

    宇文温的打算,就是用“应试教育”对付“素质教育”,用应试教育教出来的“应试型”学子,对付精英教育教出来的世家子弟。

    而师范教育成功与否,就是这一战略成败的关键。

    宇文温今日一整天都在校园里转悠,所见所闻,都让他十分满意,“新军”的骨架已经初具雏形,距离成军,已经为期不远。

    他离开座位,向外走去,坐在一旁的宇文维城也起身跟着,父子二人办理好手续,出了前台,外边那些坐在凳子上“等号”的学子们动了动。

    排在前面两位的学子,到前台办理进入阅览室的手续,其他学子挪了挪位置后依旧低头看着书。

    宇文温和儿子走在回廊里,便装侍卫跟随左右,他看着夜色下的校园,有些感慨。

    当年的皇宫,如今变成了学校,而他的小小行宫,如今就在“故宫”一隅,和校园作伴,倒也热闹。

    他忽然停下脚步,回首看向灯火通明的图书馆,问儿子:“你看到了什么?”

    宇文维城思索片刻,答道:“父亲,孩儿看到了希望。”

    “对,希望。”宇文温对儿子的回答很满意,拍拍对方的肩膀,语重心长的说道:“人有了希望,就会斗志昂扬,若加以正确引导,那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时代,必须结束,即便要为此努力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甚至更久也值得,也许父亲等不到那个时候,不要紧,你能看见就行。”

    听得父亲说起生死话题,宇文维城有些紧张:“父亲如今春秋正盛”

    “人固有一死,什么长生不老,都是骗人的。”宇文温笑了笑,继续向前走,“记住,如果不想看见满朝文武都是姻亲或者叔伯子侄,就得靠科举。”

    原本的历史里,即便隋唐之际就有了科举,但世家门阀退出历史舞台,要到唐末,足足两百年多年的时间跨度,宇文温一直在努力缩短这一时间跨度。

    他想在有生之年,看着门阀政治垮台,但没有绝对把握做到。

    这不要紧,因为他还有儿子可以接过这个重任。

    “五姓七望,没什么大不了的,父亲即便要花上数十年,也得把他们的根基砍断,到时候,你来把他们推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