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龙战长空 > 第一二五四章 第三批逆火

第一二五四章 第三批逆火

    “逆火”再度出现,美国人全力迎击,一场激烈的攻守较量就在眼前。

    朝阳初升的西北太平洋,波涛汹涌的幽蓝海面上,分布着一艘艘作业繁忙的重型航空母舰,战机引擎轰然作响,一架架挂满空空导弹、副油箱的F-14战机,双翼平展,舵面摆动,在起飞区的挡焰板后列队待命,蒸汽弹射器骤然发动,满油满弹的“雄猫”在飞离甲板后微微下沉,然后才拖着两道尾焰冲上蓝天。

    接到俄国轰炸机出现的警报,在几分钟内紧急放飞一个中队的F-14“雄猫”战机,CV-67“约翰*肯尼迪”号的弹射作业十分频繁,南侧位于舰队中央的-73“西奥多*罗斯福”号也一样。

    三艘重型航空母舰的战斗群,和一艘航母组成的战斗群相比,在舰载机出动方面有莫大的优势。

    就像现在,除了专司进攻、载机回收工作刚刚结束的CV-71“乔治*华盛顿”外,两艘航母紧急起飞F-14的能力也翻了一番,这意味着如果俄国人拼死突防、一个劲开加力往前冲,“雄猫”们也能从容占据方位、高度都符合“不死鸟”拦射要求的防御阵位,而不会给对手留一点可乘之机。

    面对强敌,“雄猫”们的反应很迅速,不过就在同一时刻,前方天空中拦截“镰刀”的VF-122中队却陷入了苦战。

    驾机突防,袭扰破坏美国人的空中防御体系,这任务对龙云来说一点都不难。

    虽然乍看起来,面对体系完善、战机充裕的美国航母战斗群,一架仅仅依靠自身雷达的战斗机会居于绝对劣势,拥有E-2C的美国海军完全可以有“单向透明”般的战场便利,随便调动一些战机就能把突防者打下来。

    但是现如今,且不说驾机渗透的人是谁,在侦察机到处出没、Tu-22M3满天飞的时候,美国人的防御重心显然不是“侧卫”,意在为红海军轰炸机队开路、指示目标的白色二十号就没几个敌人来款待,身为掩护者,还能沾一点被掩护者的光,这说起来有点滑稽,却早就在龙云的战前规划之内。

    沿着一条笔直航线前飞,路上迫退了美国人部署在舰队西侧的“鹰眼”预警机,龙云耳边终于响起了雷达照射的RWR提示音。

    在严重干扰环境下,N011雷达只能概略探测到几个迎头目标,距离信息却一点都没有,身经百战的龙云却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他从迎头接近目标的飞行高度、速度与编队态势上就推断出,美国人派过来应战、或者说就是送死的飞机,应该不会是“雄猫”,而是一群“超级大黄蜂”。

    这种猜测,基本上也符合眼下的战局,按照“鲁斯兰”发来的情报,红海军的几个轰炸机团都在接近预定海域,美国人现在恐怕是焦头烂额、也没多少心思来和自己打一场传统意义上的空战。

    带着这样的揣测,进一步向美国人的空防腹地渗透,龙云驾机灵活躲闪、用一组发挥得当的连续侧转甩脱了美国舰载机的雷达跟踪。

    进入侧转后,RWR很快恢复了平静,不过弥漫式电子干扰的效果还在,龙云就知道这些拦截者距离还远——大概,怎么说也有一百公里,否则以AN/APG-73的能力,他们才不会这么容易被几个侧转动作甩脱掉。

    在浩瀚无际的大洋上作战,与陆地上的情况不同,饱受地面杂波困扰而没有一点下视能力的NDS(Non-Doppler_S,非多普勒扫描)模式也可以发挥一些作用。

    所以理论上讲,如果PD模式因为目标的径向机动而脱锁,“大黄蜂”们可以切换到其它模式重新截获,但现在双方距离还远,NDS模式的AN/APG-73可看不了一百公里。于是,就在天上“逆火”咆哮而来、“雄猫”全力扑击之时,派去拦截“镰刀”的几架F/A-18E/F仍然需要占用宝贵的“鹰眼”指挥通道,按照预警机提供的目标讯息调整部署,兵分两路向前方天空中的“死神”扑去。

    从甩脱跟踪,到被盘旋换位的VF-122中队战机重新截获,“雄猫”与“大黄蜂”的迎击战术差别甚大,这一点当然没逃过龙云的眼睛。

    虽然越接近美军舰群、电子干扰的情况就越严重,年轻人还是综合雷达、IRST与RWR的讯息综合推测出了对手的意图,他在短暂的脱锁过程中一路加力爬升,等到美国人包围上来、准备发射导弹拦截时,白色二十号已经取得了至少四千米高度差,一时间就让中空的U.S.Navy战机徒唤奈何。

    面对狡猾的俄国佬,驾驶着机体庞大、发动机很不适应高速区间的“超级大黄蜂”,一万米以上高度的“侧卫”让美国飞行员们十分头疼,小伙子们一边咒骂着加速爬高,为AIM-120B导弹创造发射条件。

    拂晓天空中,四下里一片染金的苍茫,加速疾飞的F/A-18战斗机,身形仿佛一支支凌厉的十字架,前机身两侧的宽厚边条却破坏了流畅的线条,机首雷达罩内,平板缝阵天线在持续进动,火控系统正在解算,一枚枚灰白色“Slammer”导弹蓄势待发,然而它们需要扑击的目标也在爬高,攻防双方的高度差也并没有接近的迹象。

    AIM-120B,美国海军接收不久的一种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本身射程大大超过AIM-7系列导弹,不过和“麻雀”M型相比,接战的负高度上限却没多少提升。

    究其原因,其实一点都不难理解,首先对于AIM-7F/M来说,因为没有数据链,制约导弹射程的并非推进器、而是弹上半主动雷达导引头的回波截获距离,对一般空中目标,这数字很少能超过四十公里,即使“麻雀”的推进器再强悍也不能延伸射程。

    其次,ARHM相对于SARHM的射程提升,弹道优化方面的贡献也不小,一种SARHM,别的什么都不改、仅仅把半主动雷达导引头换成主动雷达导引头,射程也可以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因为在接战过程中,ARHM不需要对目标方位的变化做频繁的跟随机动,这样就可以少跑一些弯路、同时节约自身的宝贵动能。

    至于导弹射程的重要因素——推进器,从“麻雀”到“斯莱姆”,后者的推进器性能显然更先进一些,可是个头也比前者要小一圈。

    正因如此,AIM-120B的负高差拦截能力提升有限,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对“Slammer”的射高问题,在此之前,于高加索上空频繁遭遇这种导弹,龙云倒是很有一些忌惮,毕竟挂载这种导弹的基本上都是F-15“鹰”,而这种战机的高空高速能力相当了得,即使初始占位不利,也可以很快加速爬升上来然后发射导弹。

    但是现在,面对几架挂满导弹围攻过来的“大黄蜂”,他却没有类似的担心。

    到了高空高速区间,F/A-18E/F差不多就是一只焊着翅膀的铁饼,虽然现在正以一己之力对抗美国海军的空中防御体系,暂时没发现F-14踪迹的年轻人还是胸有成竹。

    孤身一人深陷重围,这时候,寻常飞行员最担心的就是没看好六点——如果敌机被预警机导引过来、保持雷达静默发射红外弹,就很可能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被偷袭;可是对龙云来说,凭借洞悉一切的意识窥探,他只要集中精神扫掠四周,就能发现试图接近的敌机,“偷袭”这种事在他眼前没有任何市场,接下来的战斗,也就因此而少了很多悬念。

    越来越接近航母战斗群中心,天空中的红星巨鸟还在闲庭信步,一批心急火燎、却有点无计可施的“大黄蜂”在旁边乱转,勉强发射的AIM-120B没有一枚招呼到了俄国佬身上,此时的舰队西侧天空中,却又有一波战机进入了“鹰眼”的视线。

    刚刚发现了一批“逆火”,两艘航母上的F-14战机紧急起飞、现在刚刚完成放飞工作,发现舰队方位二零方向又来了一批轰炸机,滞空的“鹰眼”很快发出警讯。

    警报声响起,一体化防空指挥体系的屏幕上多了一簇标记,指挥官们的脸色也随之一变。

    果然就是决战了吗,俄国人的轰炸机团居然在两个方向上纷至沓来,这种情形,U.S.Navy还不至于无从应对,但威胁却着实不小——更不要说那个该死的“镰刀”,“飞鹰”中队到现在也没完成任务,看样子俄国人是志在必得,难道说,他们已经弄到了具体的目标参数、然后才来了这么一场大手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