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奇很理解内佩尔,不过他自己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回到自己房间点亮照明晶石,他习惯性地翻开一本自己的日记。却没有下笔,而是翻看起这几日的记录。他觉得自己也要好好想一想自己的归宿了。
5月7日
今天是来到河湾新区的第一天,同来的王都法师们都很期待,他们期待的是在这里看到魔法研究的成果,而我期待的却是看到这个地方本身,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培养出了萧晨和罗玲这样的法师。
从在王都接触他们以后,我就一直觉得他们身上有一种很与众不同的气质。虽然他们非常强大,却从来没有用这种强大来彰显自己的地位,或是反衬他人的弱小。不管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至少在和我接触时,我感受到他们是真心地愿意帮助我们这些限于困境中的法师。
今天只是简单地参观了一下这个地区,但我已经有所发现,在这整齐归一,横平竖直,显得有些冰冷的街道里,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关怀,他们把人和车行走的地方分开,不让高贵者的车马威胁普通人的性命。他们留出宝贵的土地,造出公园,给普通人休息和玩耍。他们保持着城市的干净,就算是平民居住的地方,也都没有各种屎尿和尸体。
我看到那些接待我们的普通人,眼睛里并没有什么敬畏。而他们的谈吐和学识,却让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感到羞愧。
如果萧晨和罗玲两位法师是从这样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话,让他们能够成为这么了不起的人物也不难理解了。
我相信这里所做到的一切,只要炼神之塔愿意去做,也能够把一个小镇变成这样子。但是为什么这样的情况从没发生过呢?
5月8日
我收回昨天的话,参观了他们所谓的工厂以后,我意识到即使练神之塔愿意去做,也是没有办法把一个小镇变成这样的。
我从没有想过各种各样的小东西,能够从不一样的工厂里做出来,然后集合在一起,就神奇的变成了我们所看到的这个美丽城市。
而让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标准。我们详细参观了一个制作钢管的工厂。他们生产小到手指粗细,大到大腿粗细的各种各样的管子,虽然不知道那些钢管都会派什么用,但让我们惊叹的是,同一种钢管的尺寸永远是一模一样的。
大部分魔法师不理解这有什么意义,甚至有人暗地里说,想先去参观学院之类的地方。但我却看到了这里的可畏之处。王都铁匠铺里打出来的铁管永远是大大小小的,同理皇家法师塔魔法师说的火球永远是大大小小的。
这些中国人能够让钢管变得一样粗细,为什么能不能让魔法变得一致呢?
想想看,战争中对峙的双方,一方的魔法,有大有小,有近有远。而另一方整齐划一,精准的击中了同一片目标。谁会取得最终的胜利?结论十分明显吧。
能从钢管联想到魔法,是因为我从萧晨和罗玲两位法师,对于魔法的分析上发现了这一点,他们总是喜欢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判和衡量魔法。我记得罗玲法师曾经说过:什么样的魔法记录是好的?那就是千年以后的魔法师看着我的手稿施展的魔法,和我今天施法的是一致的。
当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个玩笑,今天我才发现这是他们的本能!
5月9日
今天去了学校,这让我对什么是魔法天赋产生了怀疑。
对于我们来说,能想到的学校就是自然神殿培养祭司的学校,或者是王都培养贵族的学校。但这里的学校却是对每一个人都开放的。这边实行了六年义务教育,就是所有的孩子必须去上课。
对于我们魔法师来说,并不关心普通人上不上课。但是这边的孩子,却和其他地方的孩子有很大的不同,那就是他们极高的魔法天赋。任何参与过魔法塔招收学徒的法师,都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拥有魔法天赋的人是多么的稀少。魔法如此深奥而神秘,绝大部分人的天赋无法理解这种超越常理的力量。
但是在这里我看到很多十来岁的小孩子,都开始显露出了魔法天赋。更加神奇的是他们研究出一种试卷。只要能够解答这种试卷上的题目,并且达到一定的分数,就代表这人有很高的觉醒可能,他们把这种测试称作《魔法入学阶段测试》。
作为外人,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这种试卷的内容,有一些同伴将信将疑,但是我却认为中国人没有任何必要欺骗我们。
我们一直以来发现贵族家庭孩子更容易觉醒魔法天赋,但这里的孩子很显然都来自于普通,甚至贫困的家庭,难道天赋的来源不是因为血脉,而是因为教育吗?然而也有很多接受过贵族教育的孩子没有真正觉醒魔法天赋,只要去那些贵族学校看看就知道了,学生觉醒魔法天赋的比例依旧少得可怜。
难道是因为学习的内容不同吗?就像运用了萧晨和罗玲在读书会教授我们的那些数学方法以后,我们理解魔法结构的能力就强了很多。如果这里的孩子从小学习那些东西,是不是就更容易理解魔法结构呢?
5月10日
今天参观的主题是魔法学校,除了参观校舍以外,我们还听取了中国之塔在魔法理论领域水平最高的法师——毛恺阁下的演讲。他是一位天赋极高的魔法师,他提出的那些新奇的理论和假设,虽然和传统的魔法认知有所不同。但是我却自然而然地相信了。
让我吃惊的是,在中国人的魔法学校里,所有人都不是用全部时间用来学习魔法的,年纪小的那些人每天要上完那些基础课程,才来学习魔法,而那些成年人,则需要干完每天的工作,在魔法塔里是难以想象的,在那里,每个法师都恨不得把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用到魔法学习上。
当我就这个问题请教毛恺阁下时,他告诉我一句中国谚语: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