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荆楚帝国 > 第七十九章 存国

第七十九章 存国

    从碣石港进入赵国,再从令支塞出塞,沿着滦河北上,可以行至后世的承德,承德往西边便是草原。只是这条路比起从雁门或者云中出塞要远,赶赴咸阳的时间要晚一、两天。然而除了这个选择,众人已经没有其他的选择。

    至于赶至咸阳后如何找到芈女公子,如何带其出咸阳,那就只能靠逯杲和陆蟜了。逯杲曾经说起过这个办法——在他草拟的计划,一个补充的计划就是靠他与陆蟜将芈玹带出咸阳城,不过这需要有人在城外的一处食肆与他先取得联络。而且他也无法百分百保证此计可行,所以最稳妥的是找知彼司。

    项超和其他人根本不看任何计划,认为到了咸阳一切都会顺理成章。熊悍的加入加重了诸人的盲目,激动万分的众人很快将妫景、弃疾踵裹等人拉上三足金乌号。

    出濡须水后,三足金乌号顺江直下,虽然朱方港进行了最后一次拦截,但长江几十里宽的江面注定这次拦截是失败的。猛烈的北风下,即便十多艘大翼战舟射出的弩箭死死钉住了舟舷板,人的力量仍然不能与大自然相提并论。迟滞三足金乌号还不到半刻钟,这些往后拼命划桨的大翼战舟就被三足金乌号拖向了大海,逼得战舟上的舟吏砍断丝绳,遥看着三足金乌号随风而去,只留下一片帆影。

    拦截失败的消息传到了郢都,趁着秋日最后的夕阳,要求赵国拦住这些人的飞讯从郢都发向了湶州和番吾。湶州港已是熊荆的食邑,当日就做好了扣押三足金乌号的准备,只要它停靠湶州港;发向番吾的飞讯当日没有送到李牧手上,在第二日上午才转至邯郸——此时秦军进攻在即,李牧正在相邦府求见赵粱。

    相邦府内明堂幽暗,李牧与赵粱独对商议战事。此时数千赵军已出塞,按行程算,最迟二十天就能到焉氏塞,然而准允赵军入秦的命令一直没有下达。因此李牧的平静神色中透露出一丝焦灼,更有一些不满。“今秦人聚重兵于晋阳,晋阳城外粟米藁刍堆积如山,秦军必将伐我。再不传令,大雪将至。”。

    “秦人尚未伐我,不可入秦。”赵粱还是几个月前的态度:秦人如果没有先进攻赵国,赵军不得入秦,以免外交上的孤立。

    “十日!最多十日!”李牧咬了咬牙。飞讯可以通到九原郡,从九原传递入秦命令至焉氏塞外,大约需要十天。“超出十日,我军不入秦,楚军亦将入秦。”

    “楚军入秦便由楚军入秦。”赵粱无所谓的道。一小支楚军奉楚王之令,入秦只为了接一女子,故而两军同行、齐头并进,以免彼此打草惊蛇。赵军因为没有命令需要等待,楚军为了在秦王婚期前赶至咸***本不会在焉氏塞外多做等待。

    “任由楚军入秦,我军再入咸阳已迟!”李牧牙齿似乎要咬碎。楚军如果入秦,那么整个击秦计划将彻底失败。楚军人是不多,可任何他们在咸阳大闹一通,必然不能击杀秦王。

    “子游当知,今日我赵国如何?”赵粱言语悲切。李牧在意击秦计划是否成功,赵粱却要力保整个赵国不失。“今我赵国道有饿殍,野有遗骨,百姓卖妻鬻女,易子而食。我能不战便不战,能议和则议和,能缓一月便是一月,能缓一年便是一年。”

    邯郸繁华依旧,歌舞升平,邯郸城外如何赵粱心中自然有数。今年大旱,除了河水可灌的上田,其余田亩大多绝收。楚齐魏三国运粮不歇,可在怎么运也就只有一千多万石,加上可灌溉田亩的收成,收粟不及正常年份所食粟米的三分之一。现在整个赵国有一半以上的人挨饿,真要打仗挨饿的人将更多。

    “赵国大旱,秦人会予我喘息?!”李牧不可置信的看着赵粱,连连摇头。“秦人必趁我大旱而举国伐我。聚于晋阳之秦军逾四十万,不是本月,便是下月,其当东出井陉塞……”

    赵粱为何严令赵军不得入秦,除了担心外交上的孤立,另一个原因李牧也清楚,就是希望秦赵两国不战,秦楚之间再战。以一个赵国人的立场,李牧对此并不反对,只是现实已经证明,秦国无意伐楚,秦王自始至终都是想灭赵。

    李牧务实,赵粱却偏执的认为事情必然会有转机——前日他算了一卦,卦象被巫觋释为大吉。

    “禀大将军!”堂外有人大声揖告,是一个飞讯官。

    “何事?!”李牧有些不悦的回头,他正在说服赵粱,不想被打扰。

    “禀大将军,郢都急讯至也。”飞讯官趋前两步,如此相告。

    听闻是郢都急讯,李牧收敛了不悦。他没有让飞讯官念,而是自己接过飞讯细看起来。细看后他有些紧张的神情稍微有了些许放松。

    “楚人何事?”李牧与楚王有直接的联系,这一点让赵粱很不舒服。

    “郢都来讯,说是有一些骑军之将已乘海舟北上,其欲借道雁门、云中出塞……”讯文只是一道协助拦截命令,并不是什么机密。

    “骑军之将?骑军之将何以入我赵国?”赵粱不解,“彼等也要入秦接那女子?”

    “我也不知。”李牧不想被其他事情打扰,他继续道:“秦王居于渭南。渭南并无城墙,亦无宫城。若我军能突至渭南,必得秦王。秦王一死,秦国大乱,唯有此计方能存我赵国……”

    一国的兵马全由君王执掌,无令符不得调动,而海舟那样的巨舟,据说是楚王亲掌,现在竟然有一些骑军之将乘坐楚王亲掌的海舟北上,这……

    难道是楚王?赵粱的心脏突跳。李牧的声音就在他耳边回响,可他一个字也没听清。待李牧说完,一直压抑着呼吸的他才道:“飞讯由楚王亲发否?”

    “飞讯?”李牧已然不悦,他说的都是赵国存国之策,赵粱根本就没听。

    “那道飞讯是否由楚王亲发?”赵粱复问,目光更加热切。

    李牧见他连问,不得不掏出飞讯看来一眼,道:“然也。”

    赵粱已经入障。如果飞讯不是楚王亲发的,那就证实了他的猜测;如果飞讯是楚王亲发的,那就是楚人欲盖弥彰。

    “此楚王也!此楚人欲盖而名章!!”赵粱大叫,人也兴奋的蒻席上跳来。李牧不解其意,见他如此兴奋,完全摸不着头脑。“此天不亡我赵人!”赵粱再喊道。

    “来人!”赵粱急跳后大叫,然后呼喊左右。

    *

    “这便是碣石?”五日之后,跨越惊涛骇浪的东海,三足金乌号进入风浪稍微平静一些的渤海。看着越来越近的碣石港,熊悍妫景等人一脸的迷糊。

    红牟说碣石港是北方大港,不下于齐国的转附,然而眼前的褐石连楚国内河港口都不如。没有鼠笼起重机,没有灯塔、没有引水舟、没有楼房,只有一片密密麻麻的小舟和夯土墙围城的大市,以及供那些小舟进入港区的一条内陆河流。港湾如此,好在陆离镜里能够看到穿着各异的胡人,还有大市外成群成群的牛马羊群。

    “楚舟来矣!楚舟来矣!”三足金乌号上众人对碣石港有些失望,碣石港内的商贾对突然出现的楚国海舟则是喜出望外。一些正在交易坐贾当即就闭市不卖,更多的商人聚于市外河畔,等着楚海舟入港登岸。

    一艘海舟的装载量是小舟的几百倍。每次来海舟来都会卸下海量的货物,而后将港内货物一扫而光。这是在夏季,每年夏季楚国海舟都会光临碣石港两次,夏初一次,夏末一次。褐石这个连通后世东北、朝鲜、乃至俄属远东的港口,很快就适应了楚国海舟的交易时间。

    现在楚国海舟突至,商人们是很高兴的,这意味着他们手里的土产不必囤积到明年;而换来的楚国货物,今年就可以出塞进入东胡,明年开春可以抢在其他商人前面运至内陆各地。商人们巴望着,碣石港的港令则已命人划小舟出内河,引楚国海舟入港。

    为了最快速的融合燕地,赵国对督亢地区、蓟城平原这些人口密集的产粮区,悉更官吏,但对孤竹以东的辽东地区,除了安置燕国公族外,主要是以羁縻的方式管理。碣石这样的大港,除了税吏和关吏,余下的人还是燕人。

    “敢问……”碣石港外,小舟上舟人仰望三足金乌号的艉楼甲板,欲问海舟是否入港。他目光及出,只是众人簇拥着一个缁衣垂发的少年。少年不过在艉楼甲板上张望了几眼,便和身边的寺人退了下去。少年退下后,舟人心中连连巨震。

    “海舟入港,还不登舟引水?”红牟见下面的舟人发怔,扔给他一个银币的同时喊了一句。碣石港他也是第一次来,秋冬水浅,没有熟悉水文的当地引水员,海舟说不定要搁浅。

    银币砸在脑袋上生疼,舟人毫无感觉,他结巴道:“小臣、小臣这就…这就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