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宋主神王爷 > 第207章 钱财动人心,节操扔一边!

第207章 钱财动人心,节操扔一边!

    换个朝代,以明代顶峰时期为例。

    人口也超不过2亿,抛去其他少数民族,官吏数量2000:1,也就是20万官员,一个官员需要100个文化人帮助运行社会,也不过2000万,最高也才10%。

    元朝就更不用说了,是外来民族,蒙古人没有文字,后来创立文字也不是为了给教化。汉人九儒十丐,有气节的读书人多半殉国,这种文化下识字率更低,元朝是唯一一个被宗教推翻的朝代。几乎文盲率99%!

    历史向上推,南北朝一代战乱频发,胡虏兵将汉族女子当做两脚羊吃食,这种环境下,还能有几个读书人?

    三国时期更不用说,黄巾肆虐,十室九空。刘安都能杀妻,能有千分之三的识字率就是万幸。

    就算是战国时期的,出了孔夫子圣人的时代。

    孔子作为办学的先贤,孔子之前还没有像样的学校,所以只有贵族能受教育,文盲率就更高了,超过99%。否则,也不会孔夫子振臂一呼,学生多如牛毛,实在是老师少呀。

    唯一文盲率少一点的两个朝代,朱子龙估计也就只有汉初和宋朝了。

    当然,汉代的重视教化,是地方官推行风俗,可能识字率会高一些。但是教化推行依靠的是口口相传,而不是文字。书同文并没有多久,因为秦二世而亡。所以汉代多依靠循吏进行教化,其文化比例不会高于宋朝。

    那怕是1949年,新中国扫盲之前,文盲率也有80%!

    -

    情况最好的,就是宋代了。

    我们总以为,古代劳动人民是不识字的,是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的,事实恐怕不完全是这样。孔子有教无类,他把本来是贵族的教育向民间大众开放了。

    而宋朝皇帝又特别推荐德治和文治,经济发展历朝之最。

    在宋代,是有三年义务教育传统的。这个时间,大概是儿童三到六岁,也就是蒙学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调皮捣蛋,但又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家长一般愿意把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送去私塾。

    (经济发达的朝代,再穷的人也送的起几岁的小孩子识几个字。)

    亲临穿越到大宋这么久的朱子龙,经过调查,知道宋朝很多农民是受过三年左右的蒙学教育的。上学的不只是男孩,也有女孩。甚至于有些富裕的村落里,还有女馆,专教女生的。也有专门给女孩读的蒙学书!

    当然,你要说这些书给女孩的教育都是封建的、压抑人性、侮辱人格的。那朱子龙无话可说,你不可能要求一个古代封建王朝,会和你21世纪的新中国一样,讲究人人平等。

    这里只是讲的文盲率而已,这也是朱子龙决心开创报纸的基础。

    有些人可能不会写字,但是识字和听说是没问题的。这就好像一些少数民族到后世21世纪,还有很多是没有文字的,其中包括一些大民族。

    难道这些人都是没有教养的?还是没有知识的?

    其实他们的知识、文化、修养,都是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未必见得比所谓文明人差。他们的生活、人生也可以很健康、很幸福。

    -

    “王爷,这几位是开封府里的书吏。”第二天,金管家应朱子龙的要求,从开封府借了几名书史过来。

    “几位快快请坐!”朱子龙表现的很热情。

    几个书生挂了史名,却根本不是官,见朱子龙这么客气,多少有些受宠若惊的模样。

    不得不说,宋朝的科举其实是最坑爹的。

    你想考中做官,必须一次性成功。没有中转站,打个比方,你先考中秀才,然后是举人。紧接着就要冲击进士,然后去做官了。

    你努力考中了举人,先别高兴。这身份TM是个临时的,就跟21世纪的新中国高考考生一样,考前你是,考完就不是了。你回去复读二三年,回来再考又是高考考生了。

    只有连中才可以一直撑到进士及第,我勒个去,那些魁首真是了不起。难怪,每个东华门前唱名的书生,都给外界称为文曲星下凡?

    都TM真是万中选一的超级学霸,才有可能成功。

    可想而知,宋朝的壮元含金量,是有多么的高。

    幸好秀才的基础位置是保留的,否则,还不把读书人玩到崩溃。嗯,另外,因为宋代当官的方法不只有科举一个门路,也算是减少了读书人的心中压力。

    特别是恩荫制度就更加让人冒白眼了,官员都不要考,直接上。如果皇帝对你有印象,就升的和火箭一样。别看高衙内的老爸老高,官位是武将,但文官位置,皇帝也是能封的。

    -

    让朱子龙召唤而来的这几个书史,一直没有中过举人,进士就更别想了。不是每个读书人都是学霸的!

    而且他们的家境本来就很一般,全家为了供出一个秀才,家里一点家底都耗费的差不多了。不得已认命了,放弃了当官的梦想,去开封府当个书史。混个临时工,拿点工资养家先。

    落座上茶后,朱子龙并没有任何看不起他们的样子。

    相反,做为21世纪吊丝的朱子龙,对他们的情况还十分的感同身受。而且,他搞的报纸,就是需要这种人才。

    是的,这样的家境不太好的落榜书生,在别的宋朝文人和官员眼中,多半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了。

    但是,在朱子龙眼中,却是宝贝啊。

    朱子龙讲了自己的要求后,拿出内部新报纸的大概样子给他们几个人看,说道:“我要一批人才为我的报社当记者,就是做事的意思。每个人三五天最少一篇稿子,八百字以上,润笔费底金一两银子。示反映情况提升价格!”

    听了这话,几个书史相互间看了眼,心里默默的算开了。

    稿子的内容并无太大要求,只要过了初审就差不多。三五天一两银子,一个月下来就是只少十两左右,也不看那示情况提升了,就这基本就挺诱人的了。

    这么一算,几人心里下一跳,有些小激动。

    “如此,多谢王爷,多谢报社了。”几个书史连忙站起来,向朱子龙行礼道谢。钱财动人心,节操扔一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