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末求生记 > 第438章 神物...不过

第438章 神物...不过

    贺文瑞带着自己的遮阳斗笠,身上的直缀早已脏得不成样子,换成了农夫耕作时常穿的短麻衣,在田间地头行走方便些,加上他这些天风吹日晒,脸色沧桑,倒也有几分布衣宰相,躬耕于田亩之间的气度。

    如此装扮,志文他们又按贺大人的吩咐,在涿鹿山中并未大肆宣扬他的身份,在山中行走,贺知州并未引起山民们的注意,最多把他当成工会新延请的账房先生。

    “啪啪啪”的脚步声不住响起,涿鹿工会诸人引领着贺文瑞在外转了一圈后,陆续进入办公的大院,几个壮健仆妇放下手上活计,也不怎么讲规矩,一一为众人递上了茶水。

    众人擦汗的擦汗,扇风的扇风,喝水的喝水,虽然不算累,但热得够呛,一时都顾不上说话,就是有些焦急的贺知州,还有满脸兴奋的周承允也不例外。

    今天这一通走下来,加上昨天一天,总算是把山里四千亩地的范围走完了,地不算多,但是分布得有些零散,还是得花些时间。

    贺文瑞喘息稍定,看向身旁的一个幕僚,其人在纸上写写画画一番之后,抬头冲自己的东主点了点头。

    贺知州心系涿鹿山的粮食,在涿鹿商社只简单地吃了一顿午饭,就催着众人继续赶路,这是他们抵达涿鹿山的第三天。

    刚到山里之时,已是下午时分,知州大人不顾劳累,先看了工会堆放粮食的仓库,其中的重点,是红薯土豆的存放数量,其他小麦高粱等等,他就不关注了。

    想要精确地称出这些粮食的份量,显然短时间内难以做到,不过贺大人的这位幕僚也有些本事,在分别看了红薯土豆各一百斤的大小后,就基本能估算出一个库房粮食的多少,半天时间,山里红薯土豆的大概存量,就被他大致算出来了。

    虽然与志文他们的登记有些出入,但也没差太多,工会手里的红薯土豆,尚有两百六十余万斤。

    当晚贺知州又随性进了几户人家,其目的自然是想看看山民家中的粮食多少,结果嘛,不用多说,与志文所说一般无二,家家都称得上是粮满仓。

    随后一天半的时间,就是丈量田亩了,当然,也做不到明确无误,不过这种事儿,就是贺知州自己,瞄上几眼,走上一圈,也能大致判出地的大小。

    为了核实山中没有其他田地,贺文瑞午后特地又多走了一会儿,其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到得山顶附近时,有人还担心贺知州非要到山中禁地-洗羊毛之处去看看,没想到知州大人甫一到此,闻着扑鼻的臭味儿,只皱了皱眉,并未继续向上,他自然看得出山顶多石,并不适宜耕种,估计把这里当成了涿鹿山的沤肥之地。

    在将田地看完后,贺知州心中就知道,志文对他说的粮食亩产产量,没有说谎,虽然按当下的粮食存量来算,亩产约为六百斤左右,还达不到千斤,但若加上已经消耗的那部分,还有山民家中的存粮,应该差不离。

    这个结果其实贺文瑞心中早有谱气,不过在最终得到幕僚的确认之后,一股巨大的惊喜还是将他包围了。

    亩产千斤啊,这是什么概念,这是华夏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高产,按后世的说法,那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按现下的说法,则完全可以比拟神农,若能推广开来,就是与孔子一般成圣,也是可能的。

    “诸位,你们这神物”确认了亩产,还能一年种两季,红薯土豆理所当然地成了贺知州口中的神物,“要种的话,没有什么特殊的条件罢?”

    贺文瑞心里呯呯直跳,红薯土豆高产耐旱,在他眼里简直太完美了,他生怕种它们需要很高的要求,简言之,就是只能在涿鹿山这附近才有这么惊艳的表现,若真如此,除了对涿鹿商社有利外,对他而言,就是空欢喜一场了。

    “回禀大人,”李智没有听出贺文瑞话外的意思,规规矩矩地答道,“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不过它们既然一年两熟,那地力耗费定多,农闲时还需多多沤肥,以保地力才是。”

    “这”贺文瑞心头火热,满脸期盼地看着志文,“贤侄,此言可真?”他知道涿鹿山中志文才是说了算的人。

    “李智所言,并无不妥,不过”说到这儿,志文来了个神转折。

    听得贺文瑞心下大急,不待志文继续,抢着说道,“不过什么?有何不妥?”

    自古华夏的文人做官,大多与寻常人并无不同,有求权的,有求财的,有追求的,则想要一展胸中所学,造福百姓,贺文瑞受耿如杞影响,与后者多少沾点边,并非尸位素餐之人。

    造福百姓听上去一心为民,但真正能做到的,恐怕没几个人,这些人真正追求的,是青史留名,当然了,是流芳百世那种,而不是遗臭万年。

    青史留名这种事儿,可不是这么简单的,虽说即便牧守一州一县,怎么也能留下声名,但大多都是县志州志一类的,用不了多久就会被世人忘得一干二净,只有官职越高,才越有留名的可能,若是能进中枢,哪怕是做个纸糊的阁老,也能在史书上有个人传记了。

    进中枢岂是那么简单,贺文瑞深知,就是恩师耿如杞,也还差着一截,更别提自己这个小小的州官了。

    但眼下这件事儿,却是青史留名、流芳百世的最好机会,这两样神物,凭借其远超世人所知的产量,一旦推广种植开来,必将成为神州大地最耀眼的东西,拯救无数黎民的生命,成为继往开来的传奇,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始作俑者的志文,能被农人们景仰膜拜,那是无疑的,但因其年岁、学识的关系,却未必能被士人们放在眼里,这史书之上,有没有他的位置,还在两说之间。

    读书人出身,还是进士的贺文瑞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