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弥罗青卷 > 第一百一十章 蛰藏体

第一百一十章 蛰藏体

    “自然是有的,而且他的卷子比你们的可难多了。你们现在看的这些,只是我当时的随堂测试,他看的内容,大多是历年年末考核的卷子。”

    说着弥罗,将几份卷子递给娄谷南等人观摩了一下。

    只是看了两眼,娄谷南几个就是傻了眼。

    这些年末的卷子内容简直千奇百怪,从一些常见丹药的炼制方法,到一些扬州本地的神话传说,再到一些常见术法的运转方式以及破解方法。

    “这些题目,真的是人考的?”

    候亦玉指着一道题目,边上的公仲寒看了一眼。

    【请说明涤尘、净尘、祛尘三类术法的区别,以及共同点。】

    题目不算难,就是有些刺激血压。

    “这三个除去名字的区别,有其他的不同吗?”

    公仲寒低声自语,娄谷南看了一眼,思索道:“从字面上理解,涤尘是洗去尘埃,净尘是净化污垢,祛尘是驱逐、驱散,三者的共同点应该是针对污秽和尘埃。”

    “四分。”

    弥罗突然开口,让三人纷纷转头看了过来。

    就听到慢悠悠道:“如果这一题算十分,你刚才的回答能够拿到四分,当然也有可能是三分。”

    娄谷南三人闻言,觉得找到了解题的思路,正打算按照这个想法看下去,但他们很快就发现这道题还不算什么,接下来的题目,一道比一道刺激人心。

    【请写出十个常用符器符文,并根据这十个符文,构建六件可行的符器祭炼手法。】

    【请详细写出四种不适合净心咒,却适合静心咒的环境,并给出相应的理由。】

    【请根据下列图桉,进行判断,这种线条归属于哪一种符文。】

    【下面这幅图画,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请你判断出这幅画属于哪个时代,哪个地域?】

    前面三题,娄谷南三人已经直接放弃,第四题的时候,娄谷南打量了许久,道:“这幅画的风格,有点两千年前的感觉,用料的习惯和色泽上,倒是有些郁林郡的风格,但我看着怎么不大对。”

    “不对就对了!”

    弥罗看了眼那题目,道:“你看那画的左上角有一个印章,那是五百年前我们泉亭郡一位最擅长彷造画作修士的私人印章。”

    “考这些东西有用吗?”

    娄谷南有些无法理解,前面无论是关于涤尘、净尘、祛尘的区别,还是对于符文和咒术的运用,以及对于符文的理解,他都能够认可。

    可最后这个问题,有什么用?

    弥罗给出了一个相当官方的解释:“因为很多绘画技艺高超的画师本身也是修士,或者说所有的技艺,能够达到登峰造极之人,必然会由技入道,成为修士。研究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不但能够提升我等对艺术的理解,提升鉴赏水平,也能够更好的破解这些修士的手段。”

    说完,弥罗又是笑道:“当然,这些教学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其实很多修行天才都不适合这种教学。”

    看着三人好奇的目光,弥罗笑道:“比如蛰藏道体的拥有者,就是最典型不适合这类教学的天才。”

    “蛰藏道体?”公仲寒低声重复一句,他同过去的弥罗一般,对于道体的概念有所了解,缺不明白蛰藏道体的含义。

    “蛰藏道体是一种很吃心性、环境和时间的道体,这种道体能够通过类似于冬眠的方式,获得远超于常人的寿元,并且在似睡非睡之间,感悟天地之间的自然运转。”

    “这类道体的拥有者,早期精气神会不自觉同地脉、元气相合,进而做到借助天地修行。对于他们而言,过于理性的思维会使得他们难以维持这种状态,过于复杂的情绪,会影响他们和天地的交流。因此,正常的教学,并不适合这种道体的拥有者。”

    弥罗回忆了自己看到相关记载的内容,那些都是王养志帮他找来的,其中还有一些实际的桉例。

    “根据我们妙有宗的记载,函夏大地上发现的蛰藏道体拥有者大约有五百多人,其中三百多个是因为自身天赋和认知出现问题,导致郁郁而终。一百多人,因为在修行过程当中,察觉到自己的状态,情感和理性在地脉和天地元气的运转下,被冲刷消融。”

    说到这里,弥罗顿了顿:“这一百多人当中,有三分之一同元气相合,再也找不到踪迹。有三分之一则是融入地脉之中,成为地脉灵性的一部分。最后三分之一,则是同四周物质结合,化作一些顶级的矿石,或者天地灵根。”

    “成功掌握这种道体的人,不到五十个,其中有的成为了仙神佛道的真君、大神、罗汉,有的则是堕入了魔道之中。但无论哪一种,都不是正常教学环境下走出来的。”

    说完,弥罗又是想到了自己的转舟道体。

    这种道体,其实也不是非常适合正常的教学模式。

    一般教学下,传授一门术法,都是让人去明白这个术法的原理,而后学习对应的理论,知晓动用多少力量,使用的时候,按照什么规律。

    yyxsYY

    但转舟道体不需要,这种道体本身就天生契合阴阳两仪的变化,知晓如何运转元气。

    正常人学习的东西,对于转舟道体而言,反而是一种桎梏。

    就好像原本直达的两地通道中间,你非要拐个弯,停留一段时间似的,本身就是对精气神的一种不必要的消耗。

    更何况很多记录术法的书籍上,对应的驱使方式,是用来传授普通人的。

    而转舟道体的三分力,同正常人的三分力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这也是弥罗过去不好控制术法威力,云长空说心性不够,这类道体就是个术法放大器的缘故。

    想要把握好转舟道体,必须要控制好自己已知的信息,以及自身身体本能之间把控好平衡。

    而做得到这一点的人,日后成就大多要高于一般人。

    根据妙有宗内部的记载,最次的一位,也是天一境界,并且,这位的死亡还不是自然死亡或者冲关失败,而是因为战斗的意外。

    ------题外话------

    一炁不负责任的小课堂:蛰藏源于《化书》,原文为:物有善于蛰藏者,或可以御大寒,或可以去大饥,或可以万岁不死。以其心冥冥兮无所知,神怡怡兮无所之,气熙熙无所为。万虑不能惑,求死不可得。是以大人体物知身,体身知神,体神知真,是谓吉人之津。【译文:善于蛰藏的动物,有的在蛰藏状态下,可以抵御严寒,有的可以忍饥挨饿,有的可以极其长寿。在蛰藏状态下,这些动物的心处在冥冥渺渺的状态,对任何事情都没有知觉和反应,精神和意识安适自得,不在意自己所处的地方和状态,生命的元气平和静宜,不去做任何事情。这种状态下,任何的思虑都不能使之迷惑,即使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也无法办到。于是明智之人通过动物蛰藏作用的启发,领悟了自己身体的能力,通过自己身体的能力的启迪,领悟了自己精神和意识的意义,通过自己精神和意识的意义的启发,领悟了道的涵义。蛰藏可以说是有福之人的润泽。】文中关于蛰藏的含义,属于修改后的版本,并不一定完全契合这里的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