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田无奈,只好让一些拿着盾牌的士兵在前排站好,重新调整队伍。只是由于盾牌数量非常有限,只能派出一个窄窄的长蛇阵。只是这样盾牌的保护就非常有限,因为城墙的宽度远远大于盾牌链接起来的宽度,盾牌手后面第四五个就已经没有了保护作用。在被火枪一阵乱射之后又退了下来。
一个下午,武田都在想办法不依靠攻城器械的情况下接近城墙,但是都失败了,而且还为此付出了将近四分之一的伤亡。
武田纲成回到大本营将自己的情况跟真田幸隆做了汇报之后,这位曾经武田家的家臣虽然没有发火却也表情严肃。他知道武田纲成的勇猛没有问题,这么快就放弃自然是伤亡过快,看来还是需要准备一些攻城的武器,至少需要一些木板来挡一挡那犀利的火枪。于是连夜派遣人回去江户城,让城内帮忙准备一些厚实的木板,并且准备明天一早就去附近的山上砍伐木材。
只是不等天亮,毛钰这边就发动了,率先发起攻击的是被拆卸下来的20门18磅重炮,然后是40门9磅步兵炮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悄地远处八王子成,对准了北门外真田幸隆的营地。
后半夜正是人迷糊的时候,一开始许多被惊醒的人还以为是打雷了,虽然三四月份这么剧烈的轰鸣不正常还是挡不住瞌睡。等到营地接受了一轮炮弹之后,许多人被从天而降的炮弹击中,在帐篷里哀嚎,然后周围的同伴终于意识到这是敌人的夜袭。
火炮之后是火枪,在黑暗的夜里,凭借着营帐的火光,四千明火枪手在真田幸隆的营地外开始了夜间打靶训练。和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夜间视力差不同,闽浙海军的将士由于长期有肉食和鱼类补充,习惯了夜战。
砰砰砰……随着数以千计的陆战营将士翻越过几乎没有作用的栅栏进入营地,枪声最先从靠近八王子城的武田纲成营地一侧响起来。那些从被窝里爬起来还没弄明白发生了什么的倭寇正在四处乱,然后就被无数飞过来的火枪子弹击中然后倒下。武田纲成睡得很晚,虽然真田幸隆并没有严厉的责骂,但是作为这支部队的先锋,骄傲的他自己都不能接受白天的事实,他正在思考着是自己手下人不够勇敢还是敌人太过凶猛的时候,营帐外剧烈的炮火声将他惊醒,等他穿戴来到外面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营地已经到处是惊慌失措逃窜的人,武田很生气,拔出武士刀连续砍翻了几个才让自己身边的人逐渐安静下来。武田等着通红的眼睛对那些依旧惊慌的手下说道:“敌人的火炮射程是有限的,大家组织好王后撤退一点就安全了。”
身边的几个手下闻言连连点头下去通知大家往后撤。只是不等武田的命令传达下去,外面就传来了激烈的枪声。武田心中暗叫糟糕!如果他就此撤出去,那么整个营地就轻松被敌人占领,后面几个营地不明所以一定会陷入混乱的。
于是武田纲成连忙抓住身边的一个手下吼道:“立即组织人手,我们要在这里挡住敌人!”
那个跑得有点慢的手下心中暗暗叫苦,只能怪自己的腿短。心里这么想手上也不停下来,连忙挡在几个准备往后跑的士兵将他们拖到武田身边,武田像标枪一样站立在那里,嘴里不停地重复:“不要乱,就地组织防御。敌人还有很远,人数不多。”
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也按照他的命令去做,但是先前的命令也让部分人心生怯意,也有些人不顾劝阻想逃离营地被武田毫不客气地斩杀。即便如此,孔有德带人杀入武田营地的时候还是没有遭遇太大的抵抗,一直等看清楚武田纲成所在的位置,武田身边才聚拢了不但两千人。也就说至少一半的人在黑夜中失去了组织。
这不能怪武田,相反这么混乱的时候,他能在短时间诶聚拢了将近一半的手下很是了不起。孔有德见到对面的人有点脸熟,朝着身后几名神枪手点点头,几个人明白,立马端起了手中的燧发枪,砰砰砰……五六发子弹在忽明忽暗的营地里朝着武田纲成飞去。
噗嗤、噗嗤、噗嗤……连续的子弹入肉的声音让武田纲成有点茫然,然后才发现两位勇敢的部下已经挡在了他身前替他挡住了敌人的突袭,只是很快又倒了下去,然后他只感觉到腹部一阵剧烈的疼痛,感觉被什么东西撕裂一样。他不敢置信地低下头看着自己的伤口,哪里整汩汩地往外冒血水,有手下连忙挡在他跟前,还有人帮他捂住了伤口。但是武田感觉自己的力气正在快速流失,星空也好像在旋转,然后向后种种地倒在了两个亲兵的怀中。勇猛的先锋大将武田纲成就这么被敌人的冷枪干掉了。
所有人都惊恐地看着枪声传来的方向,这里距离那些冲进来的明人起码还有一百五十步,在他们的印象里,这是安全距离。火枪手最佳射程不过是五十步,一百步外就很难命中,现在居然在一百五十步外偷袭……
而回应他们惊讶的是更多的或枪声,那些线膛燧发枪之后就是滑膛燧发枪快走几齐射,将黑暗的营地照亮了瞬间,然后就听到许多同伴惨叫着倒下!
再也没有人能够冷静下来,拔腿拼命地走向真田幸隆中军所在的方向。然而,他们已经晚了,因为早就有名人从侧面将后面的帐篷点燃,整个武田的营地变得更加混乱,找不到出口的士兵四处逃窜,有些人身上带着火苗月跟不上,结果是将更多的帐篷点燃。
几乎是不到一刻钟,整个五千人的营地就成了一片火海。而孔有德等人早已经转移到了其他营地,四千人分成了两组,喀什到处骚扰、纵火,遇到有组织的抵抗就来一阵排枪齐射,遇到混乱的营地就点几把大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