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周医圣 > 第四十七章 韶光殿

第四十七章 韶光殿

    深宫,韶光殿。

    红色的高墙院落之中,伫立着一座丹漆凉亭。

    凉亭内有一石桌,石桌上蔬果美食杂陈。

    石桌旁有三人,一位老太,两名华服女子。

    此时,其中一位女子正剥开一个果子,小心翼翼的递到老太嘴边。

    “永清,你怎么来了?”老太睁开眼睛,看清女子面容,不禁笑道。

    永清公主温婉一笑,“在宫外待了许久,感觉应该放松一阵儿,就来找奶奶了。”

    永清口中的奶奶,自然是周武王的圣母,母仪天下的皇太后。

    皇太后听了,笑容愈发灿烂,“你倒是有心,比昭庆那孩子省心。”

    昭庆是二公主的封号。

    另一位女子听了,也笑呵呵的答应道,“永清这孩子做事细腻,且常为他人着想,比我那愚钝女儿好了不知道多少。”

    元妃,二公主的母亲,后宫三千佳丽中,最受亲信的嫔妃。

    永清低下头,聪明的不多提自己那位喜爱木工的姐姐。

    元妃将永清的动作看在眼里,清秀的脸庞微微点头。

    “你们都下去吧。”

    皇太后忽然对四周侍立的宫女们摆手。

    宫女们都退了下去。

    待到宫女们的身影纷纷离开,院落里只剩下皇太后三人时,皇太后又半眯着眼,状似随意的说道,“哀家听闻前几日,有位大夫发明了一种新药?”

    永清点点头,她握住皇奶奶的手道,“是两种药。”

    皇太后笑着一拍脑袋,“哎呀,年纪大了,连有几种药都分不清楚。”

    自己打趣了一会儿后,皇太后又接着问道,“叫什么名字?”

    “大蒜素,青霉素。”永清回道。

    元妃在一旁听着,眉头微皱,“大蒜素,青霉素...虽然不知道疗效如何,不过这名字,倒是新奇。”

    永清耐心的解释道,“儿臣对医术也只是略懂。不过那日发现此药时,阁主大人同样出席了宴会。”

    “同时还宣布,辰星阁发现了一本医书。”

    听到阁主名号的皇太后眼睛一亮,“他对那新药评价如何?”

    永清解释道,“阁主说,他从那本医书上得到了许多启发,对那两味药倒是没什么评价,只是...”

    元妃有些着急,“只是什么?”

    永清见状,不再藏着掖着,温婉笑道,“那两味药能治好瘟疫。”

    能治好瘟疫?不是靠人自愈,而是真的能治好瘟疫的药物?

    皇太后稍微震惊了阵,不过也只是一瞬,震惊过后,淡淡的说了句,“不错。”

    见到皇太后闭目养神,元妃轻捻指尖,又挑起话题道,“近来我从宫外得了一首诗,叫《静夜思》,永清可有知晓?”

    永清微微一愣,随即露出神秘笑容,“孩儿是知道的。”

    元妃说着,见到太后的模样仍是半眯着眼,似乎没有提起兴趣,便自顾自的吟诵起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见到皇太后的眼睛似乎每吟诵一句便明亮一分,元妃心中欣喜,知道自己挑起了太后的兴趣,接着说道,“元妃没读过多少书,不太懂文字上的高低,不过单纯听来,觉得这诗是极好的。”

    “岂止是好!”皇太后呵呵一笑,双目满是赞叹之色,“文字虽然朴素,意境却极为悠远,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诗就算是白先生也未必能吟诵的出来,不过...”

    见太后说到一半不说,元妃好奇问道,“不过什么?”

    太后叹了口气,“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句子里的思乡情绪跃然纸上,让哀家莫名回想起,当初还在雪州的时候了。”

    说着说着,太后入诗三分,竟是当场以袖掩泣起来。

    元妃和永清见状,倒也不知如何是好,只能在一旁说着好话,试图安慰太后。

    正在这时,从院落外头,传来了侍卫的太监的声音。

    “三公主,有您的几位护卫求见。”

    永清听了,倒也没急着宣见他们,而是先看向皇太后,请求她的允许。

    皇太后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她很快平复心情,朝着永清微微颔首。

    永清露出微笑,随即朗声喊道,“叫他们进来吧。”

    不一会儿,三名干练的锦衣卫便沉默走进,他们走到距凉亭大约五步的距离,随着哗啦啦的声音,三人同时跪地,向前抱拳。

    “臣等见过皇太后,元妃娘娘。”

    皇太后仍是半眯着眼睛,一副随时可以睡着的模样。

    元妃见皇太后没有发言的意思,便主动说道,“免礼。”

    “谢娘娘。”

    三名锦衣卫干练起身,同时低头看脚,不敢目视前方。

    皇宫之中,妃嫔尽是皇上的人,寻常男子见了,若遭人非议,极易被弹劾斩首之罪。

    不过近些年,周武帝勤于政务,疏于后宫,那些后宫的规矩倒也慢慢淡化了。

    见到三人干练的模样,元妃笑着看向永清,“永清的手下,倒尽是些能人悍将,果然手腕了得。”

    “姨娘谬赞了。”

    三公主自谦道,随即微皱眉头看向三人。

    “有什么事?”

    她的语气里有着些微怒气,毕竟这里是韶光殿,不是永清府。打扰了太后的罪名,他们担待不起。

    同时,在看清三人的面容后,三公主的眼睛也微眯了起来。

    其中两人,正是前些日子,自己安插监视苏庭石的那两名锦衣卫。

    而另外一名,则是永清安插在清水观旁,监视道家行动的碟子。

    这两拨人怎么会一同前来拜访。

    被质问的三名侍卫显然都很知趣,他们没有过多发言,只是干脆利落的从袖口中掏出文书。

    这种文书类似官员上朝奏章,但要轻便许多,而且纸张细腻,字迹不易缭乱,用作传递情报最好。

    派出一名代表恭敬的将文书递到石桌上后,三名侍卫便接着伫立在原地,不发一言。

    永清接过文书,细细翻看起来,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脸上甚至带着些许笑意。

    元妃见状,有些好奇的问道,“永清可是遇到了什么趣事?”

    话音刚落,意识到自己有些僭越,元妃连忙解释,“若是什么机密,不提也罢。”

    永清虽然是三公主,辈分比元妃低一辈,然而她一是皇家子女,二是宫中要员,三来与铁甲军、儒家墨家等交往甚密,能接触到的,自然不是寻常之事。

    元妃可担待不起泄露朝廷机密的罪名。

    永清听了,连忙摆手道,“姨娘误会了。不是什么大事,嗯,反而确实挺有趣。”

    她一边说着,一边看向半眯着眼的皇太后,“奶奶,刚才你不是说,最近发现了两种新药?”

    (本章未完,请翻页)

    “嗯。”皇太后淡淡答应,等着永清接下来的话。

    三公主轻咳一声,接着说道,“这两味药是京城德济堂一名郎中发明的,那名郎中叫苏庭石。”

    太后和元妃听了之后微微皱眉,对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许印象,同时也好奇堂堂三公主竟然知道一位庶民的名字。

    永清看出了她们的疑惑,接着笑道,“前不久四妹中毒,连御药房都束手无策时,就是这位苏大夫给出了药方,救了四妹一命。”

    是他?太后想起了这一茬,此时听见苏庭石又发明了大蒜素和青霉素,微微点头,“看来是个不错的孩子。”

    三公主见太后认可,便接着说道,“前些日子,儿臣将他收作了幕僚。”

    哦?永清公主何等眼界,连御药房的太医都不怎么放在眼里,竟会收一位普通医师做幕僚?

    元妃好奇问道,“为什么?”

    永清微笑说道,“儿臣和那位大夫交谈了一段时间,发现他与祝总管交往甚好,且谈吐清楚,对药理的理解极为深厚,便动了收人的心思。”

    “不过让儿臣下定决心的契机,还要在这首诗上。”

    元妃微微愣神,随即瞪大眼睛,“你是说!?”

    永清点头,“这首《静夜思》的作者,就是那位苏庭石郎中。”

    医术了得,且还有如此诗才,元妃心中暗忖,感叹能让永清收的人果非泛泛之辈。

    元妃正胡思乱想着,一旁的太后却是忽然说道,“这几位侍卫报告了什么?”

    永清不慌不忙道,“大约一个月前,不世出的道门突然派出水门搬迁到了永安城外。”

    “道家水门叫清水观,儿臣与观主有过书信往来,便主动和他交好,安排下了水门弟子们的住行事宜。”

    太后微微颔首,显然很满意永清的做法。

    三公主接着说道,“那位李观主是道家中人,性格淡泊名利,不问世事,少有与人往来,但和国子监的白先生交往甚密。”

    “侍卫报告的,就是白先生今日拜访了清水观的事,不过后续,还有其他拜访者。”

    元妃心中一动,“莫非那人是...”

    永清点点头,“正是苏庭石。”

    元妃面露喜色,“一位大周诗魁,一位诗坛新锐,两相相遇,倒也确是让人好奇。”

    不过,元妃嬉笑感叹,太后却是微微摇了摇头。

    元妃见状,连忙收拢笑容,恳声道,“元妃可是做错了什么?”

    太后睁开眼睛,沉声道,“一首‘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是天纵之才,哀家听了很是满意,不过那苏...苏什么?”

    永清赶紧提醒,“苏庭石。”

    “对,苏庭石,永清先前也说了,本职是个郎中,不是国子监那些读书人,能够妙手偶得一首千古名句,已是缘分之至。”

    “可要他再做出一首好诗,还是这么短的时间内,怕是有些痴心妄想了。”

    元妃汗颜,“太后所言极是。”

    见元妃诚恳低头,太后微微颔首,随即看向永清道,“听你说来,此子医术过人,且有诗才,收作幕僚倒也合适。不过他毕竟只是庶民身份,登不得朝堂,若你真有心栽培他,可以让祝总管安排他参加御药房的测试,有了太医身份,使唤起来也方便些。”

    这是在教我栽培部下?永清心中暗喜,微笑说道,“奶奶圣明。”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