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我在大明当太孙 > 第三章:粉饰太平!

第三章:粉饰太平!

    “那你给爷爷说说,什么叫仁政。”

    朱元璋饶有兴致的看向朱雄英道。

    “如皇爷爷这般,于民便是仁政,于官便是苛政,如暴元,于士绅,于贵族,便是仁政,于民便是苛政!”

    “如前宋,于大夫,士人,便为仁政,于民,便为苛政!”

    “孙儿认为,我大明的仁政若能长期维继,便当为远迈汉唐。两汉之强,强于地主乡绅,政体腐朽,官官相护,以民为牲畜,为奴,做婢。”

    “地方豪绅,掌控一县之势,毅然有土皇帝之能,世家大族,控制上升通道,垄断官场。为成己身之名,而苦天下百姓,万万不可得!”

    “唐之强,五姓七望,山东集团,关陇集团,及李家的山西太原集团,上层统治者,歌功颂德,赞叹强盛,却不知百姓之苦。”

    “纵有安史之乱,黄巢之祸,却要有那马嵬坡下魂断肠,将千古骂名,丢一女子,父娶儿媳,畸形的情爱。”

    “两宋羸弱,赵宋之君,欺负孤儿寡母,而得半壁江山,金兵围困京师,宋皇不思退敌之策,于城内为金兵之先驱,纵兵抢掠自己子民,俘民女数千,金银搜刮无数。”

    “赠与金兵,此等害民之举,靠残害本国子民,搜刮财富,赠与敌军,摇尾乞怜,以求和平。”

    “仁政二字,孙儿妄言,凡是于天下万民有利,皆为仁政,凡是为一撮人,少数人谋利的,于天下言,皆为苛政。”

    “以天下之财,供养士子大夫,临到国难,士子大夫换着人跪,继续做他的官!”

    朱雄英言语坚定,对于自己说的话,更是深信不疑,他这八年,看过的最多的书就是史书,资治通鉴,史记,后汉书,三国志,极致五胡十六国那段混乱的历史。

    隋唐,五代十国。

    而朱雄英看见了什么?读明白了什么?

    什么也没看懂,什么也没看明白,他只是学会了四个字,粉饰太平!

    有句话流传的非常广泛,打仗的时候,穷人出命,富人出钱,政客出兵器,战争打完了,不论胜负,政客收回能用的武器,富人赚到了更多的钱,穷人只剩下了一堆堆的坟头包!

    “你这是在说爷爷的不对了?”

    朱元璋双手交叉,放在桌子上,两根大拇指不停的转动着。

    微微一怔,朱雄英道:“爷爷说的是,免税政策?”

    点了点头,朱元璋沉声道:“百年时间,新朝刚立,百废待兴,天下读书人的种子,几近消亡,免税可以让更多人,更用心的读书,考取功名,报效朝廷!”

    “为何到了你口中,以天下之财,供养士子大夫?”

    朱元璋瞥了一眼,神色疑虑。

    “今天全国有十个秀才,免税田可以达到三十亩,明天全国就会有十万个秀才,免税田就可以达到三十万亩。”

    “后天呢?”

    “大后天呢?”

    “要不了多少年,大明现有的土地,都会成为免税田。”

    朱雄英陈词激昂的说道。

    微微一怔,朱元璋抬头看了眼朱雄英道

    (本章未完,请翻页)

    :“这……”

    朱雄英道:“皇爷爷制定免税田政策的初衷自然是好的,鼓励天下人无后顾之忧的读书,考取功名。”

    “可时过境迁,政策也是会变的,秀才免税三亩田,举人免税十亩田,进士免税百亩田,长此以往,天下的田亩都变成免税的,而朝廷收不来田税,财政匮乏,则无力赈灾。”

    “无力赈灾,则流民四起,而流民四起,则野心之辈,高举大旗,而野心之辈高举大旗,朝廷又要出兵平叛!”

    “出兵平叛,朝廷没钱,又要增加税收。”

    “百姓没有得到一点实惠,反而因为平叛,要交出更多的赋税,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出兵平叛顺利,大军还未返归,使民不堪重负,无法缴纳税款,官员相逼,杀官造反,朝廷在剿叛军。”

    “在加赋税。”

    “民不堪负,竖起造反。”

    朱雄英话音落定,望着朱元璋笃定道,这就是死胡同,一个王朝覆灭的死胡同。

    朱元璋愣愣的坐在椅子上,神色狐疑道:“你这话,谁教你的?”

    “都是孙儿自己悟出来的,我朝子民,本就饱经战火,中原大地更是满目疮痍,废墟之上,再起新家园,孙儿希望大明可以避免,跳出历史的怪圈。”

    “历史的怪圈?”

    朱元璋双手按着太阳穴,神色沉重道:“怎么跳出去?”

    “孙儿读史书,得出的结论,隶属汉唐之事,让百姓扛旗造反的原因,无非两点!”

    “其一:上升通道被封死。”

    “其二:土地兼并。”

    “只要我朝按照惯例,三年一科,每科取士三十六人,赐同进士出身七十二人,上升通道便永远存在。”

    “至于第二点,孙儿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如果想要避免土地兼并,井田制是个很不错的办法。”

    朱雄英摇了摇头,大明朝已经不缺上升通道,甚至到了洪武末年时期,闹出的三十六新科进士都是淮河以南的学子,淮河以北的那是一个没有。

    最终大明朝发明了南北榜,南榜三十六人,北榜三十六人,这才平息下去。

    至于井田制,有好处,也有坏处,但如果避免土地兼并,井田制确实是个好办法。

    “井田制?什么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了,而且井田制被淘汰了那么多年……”

    朱元璋心中满腹疑虑道。

    这时,朱雄英开口道:“井田制虽然被淘汰,但却不是被社会所淘汰,而是被人为淘汰。”

    “某些人认为,我有钱,我有权,我就应该拥有更多的土地,井田制限制这些人兼并更多的土地,他们有话语权,自然是无限抨击。”

    “而百姓向来是听风是风,听雨是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往往他们根本不知道,土地可以买卖,所带来的危害,所有人都认为自己是能人,其实大家都是俗人一枚!”

    朱雄英倒也不是夸赞井田制好,毕竟是几千年前的政策了,就算搬出来,也要进行梳理,将天下土地收归国有,将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而不是学着建文时期,照着生搬硬套。

    朱元璋眉头下滑,目光略显沉重道:“说清楚点!”

    “孙儿给皇爷爷讲个故事吧。”

    “很久很久之后,一个非常有权力的人,他的脾胃坏了,急需要一副好的脾胃,给自己换上。”

    “只要换上一副好的脾胃,这个有权力的人,就可以活得更久。”

    “他找到了一个农民的小儿子,跟农民说,我出五千两银子,买你儿子的脾胃!”

    “那个农民不舍得,不想让自己的儿子就这么死去,因为家里还活的下去,没有天灾,没有人祸。”

    “有权有财的人就说。我用一万两买,一万两不够,我用十万两买,最终的结果,皇爷爷能猜到吧?”

    “其实大多数人,连五千两的诱惑,都无法抵挡,而五千两,对于一部分人而言,甚至不够他们在秦淮河上游玩一日的!”

    “土地买卖,亦是如此。”

    朱雄英道。

    只见朱元璋仰着头望着房梁,神色凝重不已,过了半晌,朱元璋道:“井田制吗?”

    “政策因时制宜,天下没有永远先进的政体,也没有永远适合的政策,我朝新立已有一十五年,若是在不变革,孙儿怕日后坐上那个位置,无力在去改变什么……”

    朱雄英吞了吞口水,悄无声息的说出自己的心思。

    虽然看着朱标和朱元璋每天都过得很累,从早忙到晚,常常连夜睡不着觉,不能安寝,还要时时刻刻盯着朝政,朱雄英起初是想过,放弃对皇位的想法。

    做个逍遥王爷,起的比鸡晚,睡的比狗早,娇妻美妾成群,囫囵一生,也没什么不好的。

    可自从马皇后跟他说过一次后,朱雄英就彻底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时,马皇后只是问他,长大了想做个什么样的君王时,朱雄英摇了摇头说,才不要当皇帝呢,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劳心劳力,命运多舛。

    可马皇后却说,日后朱标做了皇帝,他身为嫡长子,按照继承人制度,是不可能不做皇帝的,便是他想退让,别人做了皇帝,又会不会忌惮他这个嫡出长兄?

    在联想到朱允炆做的那些破烂事,朱雄英似乎,没有其他的选择。

    如果朱允炆真的能做得好倒也罢了,可差就差在,他做不好,并不能保护朱标一系的权力和地位。

    朱允熥就是最好的证明,朱棣登基后,对朱标一系可谓是赶尽杀绝。

    朱允炆的儿子从王府里走出来,二十岁的人,连个大马都不认识!

    “你想坐这个位置,想改变什么,井田制的事情,等你祖母入陵之后,皇爷爷会仔细考量的,你先回东宫歇着吧,皇爷爷自己安静一会。”

    朱元璋摇了摇头,面色凝重道。

    对于朱雄英想坐皇位的事情,他甚至根本就没有当回事,这本就契合他定的继承人制度,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孙儿去坤宁宫帮着点父王,祖母的去世,对他打击也是很大……”朱雄英告知了一声,只见老爷子挥了挥手,这才躬身退了出去。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