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朕即大宋 > 第一百一十章盈利与抵押

第一百一十章盈利与抵押

    ,朕即大宋

    借贷是银行的核心业务。

    赵桓参照西方设置皇家朱旗银行,除了期望皇室能够自食其力,减少对天下百姓的负担外。

    最大的目的就是用银行促进大宋民间的工商业繁华,以及抑制大宋堪称病态的高利贷产业。

    燕颖让银行主事将借贷的账簿搬了过来,供赵桓查阅、审核。

    同时她亲自向赵桓介绍道:“虽然朱旗银行免不了高高在上的态度,但权威方面却也得到了东京百姓的认可。”

    “所有人都清楚朱旗银行乃是皇室银行,贯彻皇家威信,绝不会朝令夕改,自坠名声。所以借贷者甚众。”

    “我朝鼓励工商,又复开丝绸之路,商队繁茂,民间需要提升工坊产出,扩大商队规模,充实资金成本。”

    “为了给民间工商业发展提供资金,银行共贷出钱六亿三千五百万贯。”

    六亿三千五百万贯,比大宋一年财政税收还要高。

    按百分之四的利率计算,仅是一年的利率就高达两千五百四十万贯。

    当初王安石的青苗法改革,设想的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所憧憬的理想情况就是这般模样。

    但现实总是与完美设想有所区别。

    因为这六亿三千贯钱与储蓄的八千万贯钱不同。储蓄是常年存在银行当中,而贷款却是有借有还的流动资金。这六亿三千万贯是个累计数值。

    否则按高利贷的利率,这六亿钱借一年,第二年就有六亿贯的收入。大宋什么都不用做,靠着贷款就能五年实现财政收入突破百亿。

    赵桓翻了翻账簿,朱旗银行去年的盈利总计是一千一百九十七万贯。

    接近一千两百万贯的利润,当之无愧的是大宋最赚钱的生意!

    做个对比,皇室在东京掌控了数千处房产,日入斗金。现在每天,注意是每天,都能收入一万两千多贯钱。全年收入也才堪堪四百三十万贯。只有银行收入的三分之一。

    至于田庄,那就更别提了。近万顷农庄,也就是近百万亩良田,租税才堪堪四十万贯。

    跟大宋最赚钱的两个行业,房产和借贷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赵桓唯一疑惑的是,银行哪来的那么多钱借出去?

    “朕记得皇室在银行的战略储备资金只有三千万贯,即便加上吸收的存储资金,也只有一亿一千万贯。银行怎么经营出了六亿贯的累计金额。”

    李丰年主动扛起责任,向赵桓解释道:“禀官家,是草民向三司借的钱。”

    “银行向三司借钱?”

    “是的。草民以黄金、白银为抵押,向三司借钱一亿贯,约定每年支付三司百分之一利息。”

    这是资金杠杆啊。

    赵桓眼神一亮。

    难怪这个李丰年能够力压众人坐在银行主事的位置上。

    虽然银行的风气充斥着一贯的傲慢,但这并不意味着李丰年的能力不足。

    在这个封建王朝,让高高在上的皇室财团,低下头微笑着对百姓服务,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但就像,骄矜、腐败的士大夫中也有范仲淹这种忧国忧民,德才兼备的人杰。

    高傲的财团中也不缺才干斐然的个人。

    运用金融杠杆,获得更高的收益,李丰年在个人能力发挥方面,无疑是做的十分出色。

    而且这对三司而言也是一件好事。

    要知道三司不仅仅负责收税,也负责铸币。

    借给朱旗银行的这一亿贯钱,可不是出自从民间征收的那四亿贯钱,那四亿贯每一分都投入到了国家财政当中。

    这一亿贯钱必然是三司印刷的新币,直接借给了朱旗银行,

    从而获得朱旗银行抵押的白银、黄金储备。

    等于是国家根据增长的白银、黄金储备,增印货币,投资一亿贯钱活跃经济。

    既增加了国家财政,又促进了民间工商业的发展。

    银行与三司的这次合作可谓双赢,银行获得了更大利润,三司也快速掌握了民间的财富数量,加印对应的货币。

    前后仅是借贷就借出去六亿贯钱,大宋民间的经济活跃与财富总量可以借此有个大概的推算。

    据三司介绍,在靖康之前,皇右治平年间,大宋税收中,两税占百分之五十六,也就是国家正税约占一半。剩下的工商、专营等非农业税、人头税占了一半。

    但这是仁宗时期的数据,经过英宗、神宗、哲宗、徽宗到如今这么多年的发展,商税比例肯定大幅提升。

    赵桓放下账簿,对这些围在周围的银行高层吩咐道:“国家已经在筹备商税征收,uu看书民间工商业繁华情况,将决定我朝税收规模。而商税是否能占比达到五成,六成甚至七成,就看你们这些人究竟如何扶持工商,活跃经济了!”

    所有人立即躬身行礼,燕颖说道:“我等一定殚精竭虑,认真对待每一个借贷的商人、工坊主与手工业者。”

    “把账簿收了吧,卿等其勉之。朕不希望国家鼓励工商这么多年,最后工商税占比不升反降。”

    不升反降,并不是赵桓的杞人忧天。

    而是摆在面前的现实。

    有点黑色幽默的趣味。靖康以来,国家全力鼓励工商,工商税占比反而可能比以往更低。

    最后审视财政,发现大宋居然比往年更像一个以农业税为主的农耕帝国。

    因为以往国家两税,征收上来的税赋也就几千万贯。工商税占比能与其对半。

    可是国家推行了新的计亩征银法桉,一条鞭法收税,正税从几千万贯一跃骤升到了四亿贯。

    如果工商税还保持在几千万贯的规模,那在税赋中占比降低将不可避免。

    农业在大宋帝国中如此重要,赵桓不得不格外关注,看向所有人:“当初国家设青苗法,就是要缓解百姓春种之时,种粮不足的困境。高利贷商人、地主、寺庙也将贪婪的目光盯在贫苦百姓身上。”

    “朕设银行,就是要一改积弊,真正缓解百姓困境。使四野那些蝇营狗苟的所有人,不要把一道道目光都时时刻刻聚集在最底层的贫民身上。”

    “借贷给百姓的青苗钱情况如何?对高利贷是否所有限制?”